專利名稱:一種配光鏡卡件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車燈零部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車燈配光鏡的卡件結構技術。
背景技術:
應市場發展需要,以及流體雕塑造型面的大量采用,致使燈具結構越來越復雜,這就要求汽車燈具從業人員必須研究新的結構,以滿足產品功能的實現,如圖1所示燈具的配光鏡2與燈殼I的安裝配合結構,配光鏡卡扣現有設計方法通常按圖2設計,其成型模具的模具滑塊3采用抽芯實現,但是由于尺寸A偏小,致使模具強度不夠,在實際應用中風險較大;針對該結構,也可采用配光鏡與卡扣分體成型,之后采用焊接連接,實現與燈殼的裝配,缺點是工藝復雜、成本高。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合理,加工方便的配光鏡卡件結構。為實現本實用新型之目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配光鏡卡件結構,配光鏡外側面設置有截面呈三角形的卡扣,卡扣與燈殼側面的卡口相匹配;卡扣下部由配光鏡外側面向斜上方延伸形成三角形狀,配光鏡側面卡扣的上方依次為彎壁部、直壁部和翻邊部,所述的直壁部與卡扣的外端部平齊。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彎壁部上邊緣與翻邊部端部之間的距離A大于10mm。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卡扣上端面與直壁部相互垂直,且卡扣上端面與彎壁部之間的夾角為60-75度。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配光鏡側面卡扣的上方依次為彎壁部、直壁部和翻邊部,所述的直壁部與卡扣的外端部平齊,這樣,在滿足安裝配合及脫模的前提下,加大了尺寸A,確保了模具強度實現的可行性,節約了加工成本、簡化工藝。
圖1是現有技術配光鏡的與燈殼的連接狀態結構示意圖。圖2是現有技術配光鏡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配光鏡與燈殼的連接狀態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1、燈殼;2、配光鏡;21、翻邊部;22、直壁部;23、彎壁部;24、卡扣;3、模具滑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做一個詳細的說明。根據圖3和圖4所示,本實施例所述的一種配光鏡卡件結構,配光鏡2外側面設置有截面呈三角形的卡扣24,卡扣24與燈殼I側面的卡口相匹配;卡扣24下部由配光鏡2外側面向斜上方延伸形成三角形狀,配光鏡2側面卡扣24的上方依次為彎壁部23、直壁部22和翻邊部21,所述的直壁部22與卡扣24的外端部平齊。所述的彎壁部23上邊緣與翻邊部21端部之間的距離A大于10mm。如圖4所示,卡扣24上端及彎壁部23部分在加工時由模具滑塊3配合成型,這樣彎壁部23上邊緣與翻邊部21端部之間的距離A可取得較大值,保證了上部翻邊部21的成型后的順利脫模,也保證了該部分模具的機械強度。所述的卡扣24上端面與直壁部33相互垂直,且卡扣24上端面與彎壁部23之間的夾角為60-75度。總之,該配光鏡卡件在滿足安裝配合及脫模的前提下,確保了模具強度實現的可行性,節約了加工成本、簡化了工藝。
權利要求1.一種配光鏡卡件結構,其特征在于:配光鏡外側面設置有截面呈三角形的卡扣,卡扣與燈殼側面的卡口相匹配;卡扣下部由配光鏡外側面向斜上方延伸形成三角形狀,配光鏡側面卡扣的上方依次為彎壁部、直壁部和翻邊部,所述的直壁部與卡扣的外端部平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配光鏡卡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彎壁部上邊緣與翻邊部端部之間的距離A大于10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配光鏡卡件結構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扣上端面與直壁部相互垂直,且卡扣上端面與彎壁部之間的夾角為60-75度。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配光鏡卡件結構,配光鏡外側面設置有截面呈三角形的卡扣,卡扣與燈殼側面的卡口相匹配;卡扣下部由配光鏡外側面向斜上方延伸形成三角形狀,配光鏡側面卡扣的上方依次為彎壁部、直壁部和翻邊部,所述的直壁部與卡扣的外端部平齊。所述的彎壁部上邊緣與翻邊部端部之間的距離A大于10mm。所述的卡扣上端面與直壁部相互垂直,且卡扣上端面與彎壁部之間的夾角為60-75度。這樣,在滿足安裝配合及脫模的前提下,加大了尺寸A,確保了模具強度實現的可行性,節約了加工成本、簡化工藝。
文檔編號F21W101/02GK202915282SQ201220613679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0日
發明者張振國 申請人:浙江嘉利(麗水)工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