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照明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照明器具。
背景技術:
在具備設置有多個散熱片的散熱器作為器具主體的照明器具中,散熱器(器具主體)通過保持構件安裝于頂棚等。作為散熱器相對于保持構件的保持結構,已知有利用散熱片以外的部分來將散熱器保持于保持構件的結構。 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216313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0-3677號公報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簡化了散熱器的保持結構的照明器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照明器具,該照明器具具備:散熱器,其具有光源安裝部和至少設置在所述光源安裝部的背面側的多個散熱片;光源,其安裝在所述散熱器的所述光源安裝部;散熱器安裝環,其包圍所述散熱器的周圍。所述多個散熱片具有沿著所述散熱器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多個第一散熱片和所述高度方向的長度比所述第一散熱片短的多個第二散熱片。所述第二散熱片支承在包圍所述散熱器的周圍的所述散熱器安裝環上且向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的上方延伸。所述第一散熱片向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的所述上方及下方延伸,在多個所述第一散熱片之間形成有從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的所述下方到所述上方連續的間隙。此外,在上述照明器具中,優選在所述散熱器安裝環形成有內周側開口的切口,向所述切口定位所述第二散熱片,當所述散熱器通過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的內側,且所述第二散熱片移動到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的所述上方時,所述散熱器與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相對地沿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的周向旋轉,所述第二散熱片移動到從所述切口偏離的所述散熱器安裝環上的支承位置。此外,在上述照明器具中,優選在所述多個第一散熱片的所述高度方向的中途設置有臺階部,對于從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的下表面側通過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的內側的所述散熱器,所述臺階部與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的所述下表面相抵,從而限制所述散熱器相對于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的向上方的移動。此外,在上述照明器具中,優選在所述光源安裝部的背側的上表面上設置有與所述光源電連接的連接器,所述連接器使外部配線的插入口朝向上方。此外,在上述照明器具中,優選所述連接器設置在由所述第一散熱片夾持的空間內。根據本實用新型能夠削減部件以及能夠提高部件的施工效率。
[0013]圖1是表示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散熱器的立體圖。圖4是表示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散熱器的立體圖。圖5是表示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光源的俯視圖。圖6是表示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光源相對于散熱器的安裝結構的放大立體圖。圖7是表示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示意剖視圖。圖8是表示實施方式的照 明器具的散熱器的仰視圖。圖9是圖7所示的絕緣構件的立體圖。圖10是表示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散熱器的立體圖。圖11是表示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散熱器的立體圖。圖12是表示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保持構件的立體圖。圖13是表示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保持構件的立體圖。圖中:I…照明器具,10…散熱器,12…光源安裝部,15…反射體保持部,16…第一散熱片’ 17…第二散熱片,19…臺階部,40...光源,41...基板,42...發光兀件,43...突光體層,61...反射體,62...凸緣部,63...筒部,65...絕緣構件,66…第一環部,67...第二環部,68…第三環部,71…延長部,75,75’…透光罩,76...按壓構件,80...保持構件,81...安裝環,83...切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各附圖中,對于相同的要素,標注相同的符號。圖1是表示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I的立體圖。圖2是圖1所示的照明器具I的仰視立體圖。本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I具有散熱器10、設置在散熱器10的內部的光源40、對散熱器10進行保持的保持構件80。圖3是散熱器10的立體圖。圖4是散熱器10的仰視立體圖。圖5是散熱器10的仰視圖。散熱器10由金屬構成,兼作散熱體。另外,在本說明書中,“金屬”并不局限于純金屬,也包括合金。散熱器10例如是鋁的壓鑄成型體。散熱器10具有碗狀容器形狀的光源收容部11。如圖4所示,光源收容部11具有筒狀的側壁部13和設置在側壁部13的上端部的光源安裝部12。在側壁部13的下端側形成有與光源安裝部12對置的開口 98 (如圖7所示),在該開口 98的周緣部設有凸緣部14。側壁部13設置在光源安裝部12與開口 98的緣部之間。在側壁部13的內側的比開口 98靠光源安裝部12側設有環狀的反射體支承部15。在凸緣部14與反射體支承部15之間形成有高低差。在光源安裝部12的背面即光源收容部11的上表面上(光源安裝部12的背面側)及側壁部13的外壁上設有多個第一散熱片16。第一散熱片16沿著散熱器10的高度方向(圖3中的Z方向)延伸。多個第一散熱片16沿著與Z方向正交的X方向排列,在沿著X方向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6之間形成有間隙24。在光源收容部11的上表面上設有沿著X方向延伸的隔壁20。第一散熱片16夾著隔壁20而沿著與Z方向及X方向正交的Y方向延伸。在各個第一散熱片16的Z方向的中途設有臺階部19。第一散熱片16具有:設置在光源收容部11的側壁部13的外壁上的下部16b ;設置在光源收容部11的上表面上的上部16a。臺階部19設置在第一散熱片16的上部16a與下部16b之間。下部16b比上部16a向Y方向的外側伸出。在散熱器10的俯視下,多個臺階部19排列在圓形軌跡上。在X方向的最外側設置的第一散熱片16的外壁上設有第二散熱片17。在隔壁20的X方向的一端部設置有兩個沿著Y方向分離的第二散熱片17,在隔壁20的X方向的另一端部也設置有兩個沿著Y方向分離的第二散熱片17。第二散熱片17向臺階部19的上方延伸,并未向臺階部19的下方延伸。因此,第二散熱片17在Z方向的長度比第一散熱片16在Z方向的長度短。如圖1及圖4所示,在沿著Y方向相鄰的兩個第二散熱片17的下端部之間設有螺紋緊固部18。第二散熱片17及螺紋緊固部18從X方向的最外側的第一散熱片16的側壁向X方向的外側突出。如圖5所示,在圖4所示的散熱器10的光源安裝部12安裝有光源40。光源40具有 :由陶瓷構成的基板41 ;安裝在基板41上的多個發光元件42。發光兀件 42 是例如 LED (Light Emitting Diode)兀件。作為LED的活性層的材料,當使用例如氮化鎵(GaN)系化合物半導體時,能得到波長500nm以下的短波長光。但是,活性層的材料并不局限于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另外,作為發光元件42,除了 LED之外,還可以使用例如有機發光二極管(OrganicLight Emitting Diode:0LED)、無機場致發光(In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發光兀件、有機場致發光(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發光元件、或其他的場致發光型的發光元件等。發光元件42的表面由熒光體層43覆蓋。熒光體層43具有樹脂層和分散在樹脂層中的多個粒子狀的熒光體。發光元件42的安裝區域的周圍由例如硅酮樹脂等樹脂44包圍,向該樹脂44所包圍的區域供給熒光體層43。熒光體層43以液體狀態供給之后,進行熱硬化。在此,通過樹脂44來限制液狀熒光體層43的擴展。在實施方式中,例如,通過發出藍色光的發光元件(LED) 42與包含有吸收該藍色光(激發光)使其轉換成黃色光的熒光體的熒光體層43的組合,光源40作為藍色光與黃色光的混合色發出白色或燈泡色等的光。另外,作為熒光體,也可以使用包括發出紅色光的紅色熒光體及發出綠色光的綠色熒光體的熒光體。光源40的基板41通過金屬彈簧構件50固定于散熱器10的光源安裝部12。如圖5所示,例如基板41的四角附近通過金屬彈簧構件50相對于光源安裝部12固定。圖6表示相對于光源安裝部12通過金屬彈簧構件50安裝基板41的安裝部的放大立體圖。[0054]金屬彈簧構件50形成為金屬板狀,且一體地設有螺紋緊固部51、從螺紋緊固部51突出的一對突出部52、53、在一對突出部52、53之間從螺紋緊固部51突出的板簧部54。在光源安裝部12設有平面形狀為U字狀的肋46,在該肋46的內側收納螺紋緊固部51。螺紋緊固部51通過螺釘55相對于光源安裝部12固定。肋46作為螺紋緊固部51的防旋件發揮功能。一對突出部52、53中的一方的突出部53的突出長度比另一方的突出部52的突出長度短。如圖5所示,一對突出部52、53中的至少突出長度長的突出部52延伸到與基板41
重疊的位置。板簧部54是單臂支承于螺紋緊固部51的板簧,通過其作用力(彈性復原力)將基板41按壓于光源安裝部12。板簧部54的前端部卡掛在設于基板41的掛止部45,來限制板簧部54的按壓部相對于基板41的位置變動。由于一對突出部52、53中的一方的突出部53比另一方的突出部52短,因此利用手指或工具抓住板簧部54,將其前端部插入掛止部45進行卡掛的作業性優異。圖7是散熱器10的光源收容部11的內部的示意剖視圖。圖8是圖7的從透光罩75側目視光源40的仰視圖。光源40的發光面(安裝發光元件42的面或熒光體層43的表面)朝向由光源收容部11的側壁部13圍成的空間。在該空間內設有反射體61。
反射體61由金屬構成。反射體61例如由對表面進行拋光研磨之后進行耐酸處理(氧化皮膜處理)由此賦予了光澤的鋁構成。反射體61具有環狀的凸緣部62和從凸緣部62的內側周緣部向光源40側突出的筒部63。筒部63的前端(圖7中的上端)突出到光源40的發光面(設有發光元件42及熒光體層43的區域)的附近,光源40的發光面面向反射體61的筒部63的內側的空間。筒部63相對于光源40分離,不與光源40接觸。在筒部63的光源40側形成有采光開口 96,在筒部63的凸緣部62側形成有投光開口 97。采光開口 96面對光源40的發光面,投光開口 97經由透光罩75面對主體10下端的開口 98。采光開口 96及投光開口 97形成為使彼此的中心一致的圓形形狀或近似于圓形的形狀,采光開口 96的面積比投光開口 97的面積小。筒部63從采光開口 96朝向投光開口97擴開,在其內壁面上形成有反射面63a。在反射體61的下方即在主體10的開口 98側設有透光罩75。透光罩75相對于從光源40射出的光具有透過性,由玻璃構成。透光罩75形成為圓形板狀,在反射體61的下方,相對于反射體61分離,并覆蓋光源收容部13的內部空間。反射體61和透光罩75由兩者共有的(一個)絕緣構件65保持,并安裝于散熱器10。圖9是絕緣構件65的立體圖。絕緣構件65具有電氣絕緣性,并且由比反射體61的金屬及透光罩75的玻璃柔軟的樹脂或橡膠材料構成。例如,絕緣構件65由以硅酮作為主成分的材料構成。絕緣構件65對反射體61的凸緣部62及透光罩75的外緣部進行保持,并夾設在反射體61的凸緣部62與透光罩75的外緣部之間、及反射體61的凸緣部62與散熱器10的反射體支承部15之間。絕緣構件65具有夾設在散熱器10的反射體支承部15與反射體61的凸緣部62之間的第一環部66。而且,絕緣構件65具有夾設在反射體61的凸緣部62與透光罩75的外緣部之間的第二環部67。此外,絕緣構件65在第二環部67的相反側具有將透光罩75的外緣部覆蓋的第三環部68。另外,絕緣構件65具有夾設在反射體61的凸緣部62的側面與光源收容部11的內壁之間、及透光罩75的側面與光源收容部11的內壁之間的側面部69。在第一環部66與第二環部67之間形成有環狀的第一槽72,反射體61的凸緣部62插入到第一槽72內。在第二環部67與第三環部68之間形成有環狀的第二槽73,透光罩75的外緣部插入到第二槽73內。隔著第二環部67在第一槽72之下形成有第二槽73。透光罩75的外緣部隔著第二環部67而重疊在反射體61的凸緣部62之下。透光罩75相對于反射體61的凸緣部62分離,未與其接觸。環狀的按壓構件76與絕緣構件65的第三環部68及散熱器10的下端部56重疊。按壓構件76由金屬構成,通過圖8所示的螺釘77而螺紋緊固在散熱器10的下端部56。如圖7所示,絕緣構件65、由該絕緣構件65保持的反射體61及透光罩75夾在按壓構件76與散熱器10的反射體支承部15之間,相對于散熱器10而被保持。在反射體61的凸緣部62與散熱器10之間夾設有絕緣構件65,反射體61的凸緣部62未與散熱器10接觸。而且,反射體61的筒部63相對于散熱器10分離,未接觸。由金屬構成的散 熱器10接地。反射體61未與散熱器10及光源40接觸,而為電漂浮。光的反射功能主要由反射體61的筒部63擔任。另一方面,反射體61的凸緣部62是由散熱器10支承的部分,因此與散熱器10的距離比筒部63近。根據本實施方式,不是利用可能會因光吸收而發生劣化的樹脂,而利用耐久性比樹脂優異的金屬來構成反射體61,由此實現高可靠性,并且通過在反射體61的凸緣部62與散熱器10之間夾設絕緣構件65,能夠在反射體61的凸緣部62與散熱器10之間確保足夠的沿面距離(兩個導電性部分間的沿著絕緣物表面的最短距離)。另外,透光罩75也不是樹脂而使用玻璃,由此能夠避免樹脂劣化引起的不良情況。玻璃的透光罩75如果與金屬的反射體61直接接觸可能會導致破損,但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將上述絕緣構件65夾設在反射體61的凸緣部62與透光罩75之間,可以保護玻璃的透光罩75。通過使一個絕緣構件65兼任玻璃透光罩75的保護、及反射體61與散熱器10的絕緣,能夠抑制部件個數的增多。其結果,能夠實現成本的減少。而且,能夠提高對散熱器10安裝絕緣構件65、反射體61及透光罩75的組裝性。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如圖7所75,絕緣構件65還具有從第一環部66向光源40側突出的延長部71。延長部71夾設在散熱器10的側壁部13與反射體61的筒部63之間,形成為包圍反射體61的筒部63的周圍的環狀或筒狀。在反射體61的筒部63,接近凸緣部62的下部比光源40側的上部相對于散熱器10的側壁部13的距離短。在該筒部63的下部與散熱器10之間夾設有絕緣構件65的延長部71,由此能夠充分地確保筒部63的下部與散熱器10之間的沿面距離。絕緣構件65的延長部71與反射體61的筒部63分離,未與筒部63密接。因此,對于具有各種尺寸、形狀的筒部63的反射體61,可以通用絕緣構件65。另外,絕緣構件65的延長部71與散熱器10的內壁分離,未與散熱器10的內壁相接。因此,在將環狀的絕緣構件65插入到散熱器10內時,能夠防止延長部71與散熱器10的內壁碰撞弓I起的插入作業性的下降。如圖3所示,在散熱器10的光源收容部11的上表面上設有連接器安裝空間23,該連接器安裝空間23通過使一部分的第一散熱片16的Y方向的突出長度比其他的第一散熱片16短而形成。第一散熱片16以分隔連接器安裝空間23的方式位于連接器安裝空間23的X方向的兩端。所述第一散熱片16以在X方向上夾持連接器安裝空間23的方式設置。在連接器安裝空間23的底面(光源收容部11的上表面)21上形成有貫通孔22。如圖10所示,在連接器安裝空間23內設有連接器固定配件110。連接器安裝配件110通過螺釘114而螺紋緊固于第一散熱片16。連接器安裝空間23內的底面側的空間由連接器固定配件110的側板部112和連接器支承板111包圍。在連接器支承板111上形成有開口 113。如圖11所示,在連接器支承板板111上設有連接器(或端子臺)116。連接器116借助穿過形成在連接器支承板111上的開口 113、及形成在光源收容部11的上表面上的貫通孔22的配線線纜,與設置在光源收容部11的上表面的背側的光源安裝部12上的光源40電連接。連接器116的配線插入口朝向散熱器10的高度方向(Z方向)的上方。而且,在連接器固定配件Iio上安裝有線纜引導件117。與照明器具I另行設置的點燈單元所連接的配線線纜從線纜引導件117的上方通向下方,直接插入到線纜引導件117下方的連接器116的配線插入口內。經由連接器116將點燈單元與光源40電連接,點燈單元的輸出傳送到光源40。在連接器116上連接了點燈單元的配線線纜之后,連接器安裝空間23由圖1所示的連接器罩115覆蓋。通過螺釘141,將連接器罩115螺紋緊固于連接器固定配件110的側板部112。通過連接器罩115,對連接器116與配線線纜的連接部進行保護,以免遭受灰塵等。在連接器罩115的內側的連接器安裝空間23內與連接器116連接的配線線纜通過形成在連接器罩115與連接器固定配件110之間的切口 119向連接器安裝空間23之外導出,而且通往設置在連接器罩115的上表面的線纜引導件118與點燈單元連接。如圖11所示,連接器116的配線插入口朝向上方,而且通過線纜引導件117的引導,配線線纜沿著散熱器10的高度方向延伸而在散熱器10的上方引出。而且,連接器固定配件110及安裝在該連接器固定配件110上的連接器116設置在第一散熱片16之間的空間23內,未比第一散熱片16向Y方向突出。因此,在散熱器10通過后述的散熱器安裝環81的內側時,連接器116及配線線纜不會成為干擾,其組裝作業性優異。[0099]接下來,說明保持構件80。圖12及圖13是保持構件80的立體圖。保持構件80具有用于安裝所述散熱器10的散熱器安裝環(以下,簡稱為安裝環)81。在安裝環81的外周側的緣部沿著安裝環81的周向連續地設有向下方突出的肋82。該肋82能提高安裝環81的強度。在安裝環81形成有內周側開口的一對切口 83。一對切口 83形成在沿著直徑方向夾持安裝環81的中心的位置。在切口 83處,在安裝環81的周向的一端部沿著周向形成有與切口 83連續而連結的U字槽84。在安裝環81的上方設有角構件93。角構件93的下端部螺紋緊固于安裝環81。在安裝環81的下方設有環狀的裝飾框86。裝飾框86具有從內周側的緣部向安裝環81側突出的筒部87。安裝環81與裝飾框86通過兩個底座88連結。兩個底座88設置在沿著直徑方向夾持安裝環81的中心的位置及沿著直徑方向夾持裝飾框86的中心的位置。安裝環81與裝飾框86使各自的中心一致而上下分離地重疊。底座88的上端部螺紋緊固于安裝環81的下表面。底座88的下端部螺紋緊固于裝飾框86的筒部87。在裝飾框86的內側安裝有筒狀的反射鏡92。反射鏡92的上端部側的一部分比裝飾框86的筒部87向上方(安裝環81側)突出,在該反射鏡92的突出部的外周面上安裝有筒狀的安裝配件91。反射鏡92及安裝配件91相對于裝飾框86及底座88未固定而拆裝自如。·在安裝配件91的外壁上螺紋緊固有一對聯結器90,在各個聯結器90上結合有V字彈簧89。一對V字彈簧89設置在沿著直徑方向夾持裝飾框86的中心的位置。接下來,說明散熱器10相對于保持構件80的安裝方法。散熱器10沿著安裝環81的軸向相對于保持構件80相對移動,通過安裝環81的內側。散熱器10從散熱片16及17的上端部側向裝飾框86的內側及反射鏡92的內側插入。在第二散熱片17定位于安裝環81的切口 83的狀態下,散熱器10通過安裝環81的內側,第二散熱片17向安裝環81的上方移動。從安裝環81的下表面側插入到安裝環81的內側的散熱器10通過形成在第一散熱片16的高度方向的中途的臺階部19與安裝環81的下表面相抵,其相對于安裝環81向上方的移動受到限制。因此,能夠將散熱器10可靠地定位于保持構件80。另外,通過利用形成在第一散熱片16上的臺階部19,在散熱器10相對于保持構件80進行定位時無需使用其他部件,能實現部件的削減及結構簡化從而能夠降低成本。當第二散熱片17移動到安裝環81的上方時,散熱器10與安裝環81相對地沿著安裝環81的周向旋轉,使第二散熱片17的下端部的螺紋緊固部18移動到從切口 83偏離的安裝環81上的支承位置。具體而言,第二散熱片17的螺紋緊固部18從安裝環81的切口 83向形成有U字槽84的位置移動。第二散熱片17支承在安裝環81的U字槽84的周邊部分的上方,并向安裝環81的上方延伸。并且,第二散熱片17的下端部18螺紋緊固固定于安裝環81。圖1及圖2所示的螺釘142從安裝環81的下表面側貫通安裝環81的U字槽84,與形成在第二散熱片17的螺紋緊固部18上的螺紋孔結合。如圖1所示,螺釘142的軸部向第二散熱片17之間的空間突出。在螺釘142的頭部與安裝環81的下表面之間夾設有墊片。螺紋緊固在散熱器10的下端部的圖7及圖8所示的按壓構件76相對于保持構件80的反射鏡92的上端及安裝配件91的上端隔開微小的間隙而對置。透光罩75在反射鏡92的上端的上方面向反射鏡92的內側的空間。從光源40射出的光通過反射體61、透光罩75及反射鏡92進行配光控制,向裝飾框86的下方的外部放出。根據本實施方式,擔任散熱功能的第二散熱片17兼任將散熱器10相對于安裝環81固定的功能。因此,能進行省去了沒用部件的高效率的設計,能實現部件個數的削減引起的小型化、輕量化及低成本化。高度方向(Z方向)的長度比第二散熱片17長的第一散熱片16向安裝環81的上方及下方延伸。在多個第一散熱片16之間形成有從安裝環81的下方到上方連續的間隙24。因此,沿著第一散熱片16的Z方向的空氣的對流不會受安裝環81妨礙,能夠充分地發揮散熱器10的作為散熱器的功能。保持有散熱器10的保持構件80經由例如角構件93能夠安裝在頂棚等照明器具安裝對象上。從頂棚懸吊的螺栓通過角構件93的貫通孔94,螺母在角構件93的下表面側與突出的螺栓結合。如圖13所示, 在底座88形成有兩個狹縫88a。兩個狹縫88a沿著將安裝環81和裝飾框86連結的方向延伸。在狹縫88a的安裝環81側形成有向狹縫88a的寬度方向突出的U字槽88b。在兩個狹縫88a中的一方的狹縫88a上形成的U字槽88b向離開另一方的狹縫88a的方向突出。未圖示的安裝配件以上下移動自如的方式插入到狹縫88a內,該安裝配件卡掛于U字槽88b,由此限制安裝配件向上方的移動。該向上方的移動受到限制的安裝配件將頂棚壓入,由此將照明器具I保持于頂棚。V字彈簧89的一對臂89a沿著相互接近的方向被壓縮,與形成在圖3所示的主體10的下端的凸緣部14上的切口 95卡合。在圖1中,示出V字彈簧89的臂89a與主體10的切口 95卡合的狀態。在使臂89a與切口 95卡合之后,將對臂89a進行壓縮的力解除時,一對臂89a借助彈性復原力而擴展。伴隨著一對臂89a擴展的動作,V字彈簧89相對于主體10向上方移動,臂89a的根部附近與切口 95卡合。即,臂89a擴展的力成為將V字彈簧89相對于主體10壓起的力,與V字彈簧89連結的反射鏡92嵌入裝飾框86的內側。通過V字彈簧89,安裝配件91及安裝于安裝配件91的反射鏡92支承于主體10。安裝環81位于散熱器10的高度方向的大致中間,V字彈簧89在安裝環81的下方露出,因此安裝環81不會妨礙V字彈簧89的操作。以上,說明了本實用新型的幾個實施方式,但這些實施方式僅作為例子而提示,并不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所述新的實施方式能夠以其他的各種方式來實施,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這些實施方式或其變形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或主旨內,并且包含在權利要求書記載的實用新型及其均等的范圍內 。
權利要求1.一種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具備:散熱器,其具有光源安裝部和至少設置在所述光源安裝部的背面側的多個散熱片; 光源,其安裝在所述散熱器的所述光源安裝部; 散熱器安裝環,其包圍所述散熱器的周圍, 所述多個散熱片具有多個第一散熱片和多個第二散熱片,多個所述第一散熱片沿著所述散熱器的高度方向延伸,多個所述第二散熱片在所述高度方向上的長度比所述第一散熱片短, 所述第二散熱片支承在包圍所述散熱器的周圍的所述散熱器安裝環上且向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的上方延伸, 所述第一散熱片向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的所述上方及下方延伸,在多個所述第一散熱片之間形成有從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的所述下方到所述上方連續的間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散熱器安裝環形成有內周側開 口的切口, 向所述切口定位所述第二散熱片,當所述散熱器通過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的內側,且所述第二散熱片移動到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的所述上方時,所述散熱器與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相對地沿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的周向旋轉,所述第二散熱片移動到從所述切口偏離的所述散熱器安裝環上的支承位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個第一散熱片的所述高度方向的中途設置有臺階部, 對于從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的下表面側通過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的內側的所述散熱器,所述臺階部與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的所述下表面相抵,從而限制所述散熱器相對于所述散熱器安裝環的向上方的移動。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光源安裝部的背側的上表面上設置有與所述光源電連接的連接器,所述連接器使外部配線的插入口朝向上方。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接器設置在由所述第一散熱片夾持的空間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簡化了散熱器的保持結構的照明器具。根據本實用新型,照明器具具備散熱器,其具有光源安裝部和至少設置在光源安裝部的背面側的多個散熱片;光源,其安裝在散熱器的光源安裝部;散熱器安裝環,其包圍散熱器的周圍。多個散熱片具有沿著散熱器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多個第一散熱片和高度方向的長度比第一散熱片短的多個第二散熱片。第二散熱片支承在包圍散熱器的周圍的散熱器安裝環上且向散熱器安裝環的上方延伸,第一散熱片向散熱器安裝環的上方及下方延伸,在多個第一散熱片之間形成有從散熱器安裝環的下方到上方連續的間隙。
文檔編號F21V29/00GK203147706SQ201320153128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4日
發明者中山正司, 樋口一齋, 倉持裕行, 一條祐輔 申請人:東芝照明技術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