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光電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能改善光源亮線的背光源。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背光源零部件中的上增光膜、下增光膜及散光膜正反面結構不同,這些膜片只有按正確的方式裝配才能滿足產品的光學效果要求。一般的背光源設計時,為了防止膜片組裝時裝反,會在膜片外形上設計方形耳朵用于防呆,同時在白膠殼上設計放置膜片耳朵的方形凹槽防止膜片與白膠殼裝配時產生干涉;但白膠殼增加方形凹槽設計后,由于白膠殼為白色具有反射光的特性,當光線進入白膠殼方形凹槽區域時,光線在白膠殼凹槽邊沿形成多次反射,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亮度疊加導致該區域聚光產生亮線,影響背光源的整體發光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在裝配時能起防裝反作用,同時也能改善膠殼凹槽區域出現的亮線不良效果的背光源。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背光源,包括固定膜片雙面膠、上增光膜、下增光膜、散光膜、用于支撐整個組件的膠殼、導光板、反光膜、FPC雙面膠、光源組件及鐵框組成,所述光源組件由FPC和LED光源組成;
所述膠殼上設置有導光板槽和膜片槽,所述LED光源焊接在所述FPC上組成用于提供光源的光源組件,所述光源組件通過所述FPC雙面膠固定于所述膠殼上,所述導光板安置于所述膠殼導光板槽中用于將所述LED光源的光導向整個背光源視區,所述反光膜反射面貼附在所述導光板網點面用于將底部光線反射回到導光板提升光的使用率,所述散光膜粗面朝上放置于所述膠殼膜片槽中,并同所述導光板出光面接觸用于將背光源點光源轉化為面光源,所述下增光膜棱鏡面朝上安置在所述散光膜上,所述上增光膜棱鏡面朝上安置在所述下增光膜上,所述鐵框套置于所述膠殼上并固定在一起,用于防止所述導光板及反光膜移位并對整體結構進行固定。
進一步地,所述上增光膜、下增光膜和所述散光膜上設置有卡體,所述卡體為梯形。
進一步地,所述膠殼上的膜片槽為梯形凹槽,用于卡入所述卡體及改善產品亮線不良效果。
進一步地,所述膜片的卡體結構至少為1個,所述卡體根據需要設置成不同尺寸。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背光源將背光源的上增光膜、下增光膜及散光膜卡體以及膠殼放置卡體凹槽設計為梯形,使光線在膠殼凹槽區域的反射角度改變,當光線進入膠殼凹槽區域時,由于反射角度的改變只經一次反射即進入背光源視區,光線反射次數的減少能使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亮度疊加次數減少,從而達到改善白膠殼凹槽區域亮線的目的,本申請所提供的背光源設計方案,改善背光源的光學效果好,在實際生產時也很容易實現,有效地節約了生產加工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背光源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背光源的分解結構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背光源的膠殼結構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背光源的增光膜的卡體結構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背光源的局部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具體闡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附圖僅供參考和說明使用,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專利保護范圍的限制。
如圖1至圖5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背光源,包括固定膜片雙面膠(1)、上增光膜(2)、下增光膜(3)、散光膜(4)、用于支撐整個組件的膠殼(5)、導光板(6)、反光膜(7)、FPC雙面膠(8)、光源組件(9)及鐵框(1 0)組成,所述光源組件(9)由FPC(10)和LED光源組成(11);
所述膠殼上設置有導光板槽和膜片槽,所述LED光源焊接在所述FPC上組成用于提供光源的光源組件(11),所述光源組件(11)通過所述FPC雙面膠固定于所述膠殼上,所述導光板安置于所述膠殼導光板槽中用于將所述LED光源的光導向整個背光源視區,所述反光膜反射面貼附在所述導光板網點面用于將底部光線反射回到導光板提升光的使用率,所述散光膜粗面朝上放置于所述膠殼膜片槽中,并同所述導光板出光面接觸用于將背光源點光源轉化為面光源,所述下增光膜棱鏡面朝上安置在所述散光膜上,所述上增光膜棱鏡面朝上安置在所述下增光膜上,所述鐵框套置于所述膠殼上并固定在一起,用于防止所述導光板及反光膜移位并對整體結構進行固定。
本實施例中,所述上增光膜、下增光膜和所述散光膜上設置有卡體13(行業內稱之為“防呆耳朵”,如圖4所示),所述卡體為梯形。
本實施例中,所述膠殼上的膜片槽為梯形凹槽,用于卡入所述卡體及改善產品亮線不良效果,
本實施例中,所述膜片的卡體結構為1個,所述卡體根據需要設置成不同尺寸。
本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背光源膜片卡體放置在膠殼凹槽中進行配套使用,由于膜片卡體外形為梯形結構不對稱可以有效防止膜片裝反,同時由于市場上常見LED的發光角度一般為120°,根據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原理,部分離膠殼凹槽較近的LED光線會傳播到膠殼凹槽區域,而膠殼為白色具有反射光的特性,根據光的反射原理,入射光線與反射面的夾角加入射角等于反射法線與反射面的夾角即為90°,并且入射角與反射角相等,當入射光線與反射面夾角增大時,入射角與反射角會減小。因此在LED光源入射光線方向不變的情況下,把膠殼凹槽改為梯形時,會使入射光與反射面之間夾角變大使入射角減小同時反射角也變小,進入膠殼凹槽區域的光源只在白膠殼凹槽的一個反射面經一次反射即進入背光源的視區,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亮度疊加次數減少從而達到改善白膠殼凹槽區域亮線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背光源將背光源的上增光膜、下增光膜及散光膜卡體以及膠殼放置卡體凹槽設計為梯形,使光線在膠殼凹槽區域的反射角度改變,當光線進入膠殼凹槽區域時,由于反射角度的改變只經一次反射即進入背光源視區,光線反射次數的減少能使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亮度疊加次數減少,從而達到改善白膠殼凹槽區域亮線的目的,本申請所提供的背光源設計精巧,加工成本低,改善背光源的光學效果好,在實際生產時也很容易實現,有效的節約了生產加工成本。
上述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