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照明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吸頂燈的光源模組及吸頂燈。
背景技術:
燈具作為一種照明器件,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為了追求美觀,人們開始在居民住宅、商業用房等建筑物的室內廣泛地采用吸頂燈,吸頂燈是在室內使用,安裝時吸頂燈的安裝面與天花板緊貼,用于給室內環境提供照明的照明器件,由于吸頂燈的安裝面與天花板緊貼,因而可以提高室內的美觀性。
目前,吸頂燈通常包括光源模組和將光源模組安裝在天花板上的吸頂盒,其中,光源模組包括電源盒、透光罩、發光組件和底盤,電源盒安裝底盤上,底盤與透光罩固定連接,發光組件位于形成在底盤和透光罩之間的發光容納腔內,底盤和透光罩將發光組件封閉在發光容納腔內,通過底盤,實現將電源盒、透光罩和發光組件組裝在一起。上述吸頂燈工作時,由于底盤和透光罩將發光組件封閉在發光容納腔內,發光組件工作時產生的熱量難以散發,導致發光組件的使用壽命縮短。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吸頂燈的光源模組及吸頂燈,用于解決發光組件工作時產生的熱量難以散發導致發光組件的使用壽命縮短的技術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種吸頂燈的光源模組,包括:
發光組件,所述發光組件包括環狀燈板和設置在所述環狀燈板上的發光體;
罩蓋所述發光組件的透光罩,所述透光罩呈環狀,所述透光罩與所述環 狀燈板固定連接,所述發光體位于所述透光罩和所述環狀燈板之間;
位于所述透光罩的中部的電源盒,所述電源盒包括上蓋、下蓋和電源組件,所述上蓋與所述透光罩通過連接橋固定連接;所述下蓋與所述上蓋固定連接,且所述下蓋的覆蓋面積小于等于所述透光罩的內環的面積;所述電源組件位于所述上蓋與所述下蓋之間的電源組件容納腔內,所述電源組件與所述發光體電連接。
基于上述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吸頂燈,所述吸頂燈設置有如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吸頂燈的光源模組。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吸頂燈的光源模組中,透光罩呈環狀,電源盒位于透光罩的中部,透光罩與電源盒的上蓋之間通過連接橋固定連接,電源盒的下蓋與上蓋固定連接,發光組件包括環狀燈板和設置在環狀燈板上的發光體,透光罩罩蓋在發光組件上,透光罩與環狀燈板固定連接,也就是說,透光罩與電源盒的上蓋通過連接橋固定連接,透光罩與發光組件的環狀燈板固定連接,實現將透光罩、電源盒和發光組件組裝在一起,因此,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吸頂燈的光源模組不需要通過底盤將透光罩、電源盒和發光組件組裝在一起,發光組件不會被封蓋在透光罩內,并且,下蓋的覆蓋面積小于等于透光罩的內環的面積,也就是說,下蓋不覆蓋透光罩,因而下蓋不會覆蓋在發光組件上,發光組件工作時產生的熱量可以順利散發出去,從而延長發光組件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俯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仰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爆炸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下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另一種下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下蓋與上蓋的連接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發光組件與透光罩的連接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壓線板與連接橋的連接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磁鐵塊與連接橋的連接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發光體的排列方式一;
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發光體的排列方式二;
圖1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發光體的排列方式三。
附圖標記:
10-電源盒, 11-上蓋,
12-下蓋卡扣, 21-電源組件,
22-電源板, 23-電子元件,
24-輸入線, 25-線扣,
26-輸出線, 31-下蓋,
32-輸入線卡扣, 32a-立柱,
32b-扣爪, 32c-擋柱,
33-輸入線卡位槽, 34-收緊夾,
35-穿線孔, 36-電源板卡扣,
37-下蓋掛扣, 40-透光罩,
41-發光體卡扣, 42-環狀發光體槽,
43-入光面, 44-出光面,
50-發光組件, 51-環狀燈板,
52-發光體, 60-連接橋,
61-穿線槽, 62-插孔,
63-磁鐵安裝孔, 64-壓線板,
65-插柱, 66-磁鐵塊。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頂燈的光源模組及吸頂燈,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進行詳細描述。
請參閱圖1至圖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頂燈的光源模組包括電源盒10、透光罩40和發光組件50,其中,發光組件50包括環狀燈板51和設置在環狀燈板51上的發光體52;透光罩40蓋罩在發光組件50上,透光罩40呈環狀,透光罩40與發光組件50的環狀燈板51固定連接,發光體52位于透光罩40和環狀燈板51之間;電源盒10位于透光罩40的中部,電源盒10包括上蓋11、下蓋31和電源組件21,上蓋11與透光罩40之間通過連接橋60固定連接,上蓋11與下蓋31固定連接,且下蓋31的覆蓋面積小于等于透光罩40的內環的面積;電源組件21位于上蓋11與下蓋31之間的電源組件容納腔內,電源組件21與發光組件50的發光體52電連接。
舉例來說,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頂燈的光源模組包括電源盒10、透光罩40和發光組件50,其中,發光組件50包括環狀燈板51和多個發光體52,多個發光體52設置在環狀燈板51上,發光體52可以為LED燈;透光罩40呈環狀,且與環狀燈板51相匹配,透光罩40蓋罩發光組件50,透光罩40與發光組件50的環狀燈板52卡合連接,例如,請參閱圖3和圖7,在透光罩40上設置多個發光體卡扣41,在環狀燈板51上對應設置多個扣合部,透光罩40上的多個發光體卡扣41分別對應卡合在環狀燈板51上的扣合部上,實現透光罩40與環狀燈板52卡合連接;電源盒10位于透光罩40的中部,即透光罩40環繞電源盒10設置,電源盒10包括上蓋11、下蓋31和電源組件21,上蓋11呈圓筒狀,上蓋11內具有空腔,上蓋11的空腔具有開口,上蓋11與透光罩40之間設置連接橋60,上蓋11和透光罩40分別與連接橋60固定連接,即上蓋11與透光罩40通過連接橋60固定連接;下蓋31呈圓盤狀,下蓋31與上蓋11固定連接,下蓋31封蓋上蓋11的空腔的開口,在下蓋31與上蓋11之間形成電源組件容納腔,下蓋31的覆蓋面積小于等于透光罩40的內環的面積,也就是說,下蓋31僅封蓋上蓋11的空腔的開口,而不覆蓋透光罩40;電源組件21位于電源組件容納腔內。
由上述可知,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頂燈的光源模組中,透光罩40呈環狀,電源盒10位于透光罩40的中部,透光罩40與電源盒10的上蓋11之間通過連接橋60固定連接,電源盒10的下蓋31與上蓋11固定連接,發光組件50包括環狀燈板51和設置在環狀燈板51上的發光體52,透光罩40罩蓋在發光組件50上,透光罩40與環狀燈板51固定連接,也就是說,透光罩40與電源盒10的上蓋11通過連接橋60固定連接,透光罩40與發光組件50的環狀燈板51固定連接,實現將透光罩40、電源盒10和發光組件50組裝在一起,因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頂燈的光源模組不需要通過底盤將透光罩40、電源盒10和發光組件50組裝在一起,發光組件50不會被封蓋在透光罩40內,并且,下蓋31的覆蓋面積小于等于透光罩40的內環的面積,也就是說,下蓋31不覆蓋透光罩40,因而下蓋31不會覆蓋在發光組件50上,發光組件50工作時產生的熱量可以順利散發出去,從而延長發光組件50的使用壽命。
值得一提的是,發光體52設置在環狀燈板51上,當制備發光組件50時,可以在同一個基板上制作具有不同尺寸的發光組件50,從而可以減少基板材料的浪費。
上蓋11與下蓋31固定連接的方式可以有多種,例如,上蓋11與下蓋31可以通過螺絲固定連接,或者,上蓋11與下蓋31可以通過粘膠固定連接,或者,上蓋11與下蓋31可以通過扣件固定連接。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請參閱圖3和圖6,上蓋11上設置有下蓋卡扣12,下蓋31上設置有與下蓋卡扣12配合的下蓋掛扣37。具體實施時,上蓋11呈圓筒狀,上蓋11內具有空腔,上蓋11的空腔具有開口,空腔的開口處的腔壁上設置有下蓋卡扣12;下蓋31呈圓盤狀,下蓋31的邊緣設置有下蓋掛扣37,當組裝時,將下蓋31與上蓋11對位,下蓋31封蓋空腔的卡扣,將下蓋31朝向空腔內按壓,使下蓋卡扣12與下蓋掛扣37卡合,即上蓋11與下蓋31卡合連接,實現上蓋11與下蓋31的固定連接。上蓋11與下蓋31卡合連接,當組裝吸頂燈的光源模組時,不需要通過擰動螺絲或涂覆粘膠,以將上蓋11與下蓋31組裝在一起, 省去了擰動螺絲或涂覆粘膠的工序,節省了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組裝時間,從而提高了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組裝效率。另外,當組裝吸頂燈的光源模組時,不需要借助其它工具,例如螺絲刀等,因此可以降低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組裝難度,并降低了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組裝成本。
請繼續參閱圖3,下蓋31與上蓋11固定連接,電源組件21位于下蓋31與上蓋11之間的電源組件容納腔內,電源組件21包括電源板22和設置在電源板22上的電子元件23,電源盒10還包括輸入線24和輸出線26,輸入線24的連接端和輸出線26的連接端分別與電子元件23電連接,輸入線24的伸出端和輸出線26的伸出端分別伸出電源組件容納腔外,為了防止輸入線24受到拉扯而與電源組件21的電子元件23脫離,輸入線24通常固定在下蓋31上,例如,在輸入線24上設置線扣,然后通過螺絲將線扣固定在下蓋31上,以實現將輸入線24固定在下蓋31上。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為了防止采用螺絲將輸入線24固定在下蓋31上時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組裝效率降低,示例性列舉了如下兩種方式,取消螺絲的使用,進而提高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組裝效率,在實際應用中,不采用螺絲將輸入線24固定在下蓋31上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兩種方式。
方式一,請參閱圖3和圖4,下蓋31上設置有相對的兩個輸入線卡扣32,兩個輸入線卡扣32之間形成輸入線卡位槽33;電源盒10的輸入線24上設置有線扣25,輸入線24穿過輸入線卡位槽33,線扣25位于輸入線卡位槽33內,輸入線卡扣32與線扣25卡合,輸入線24的一端與電源組件21的電子元件23電連接,輸入線24的另一端伸出電源組件容納腔外,例如,可以在上蓋11上設置過線孔,輸入線24的一端與電子元件23電連接,輸入線24的另一端穿過過線孔,伸出電源組件容納腔外。
當組裝時,可以先將設置有電子元件23的電源板22與下蓋31配合,例如,可以將設置有電子元件23的電源板22與下蓋31固定連接,然后使輸入線24穿過兩個輸入線卡扣32之間的輸入線卡位槽33,例如使輸入線24的連接端或伸出端穿過兩個輸入線卡扣32之間的輸入線卡位槽33,使輸入線24 上的線扣25位于輸入線卡位槽33內,或者,將輸入線24上設置有線扣25的部位由圖4中的上方朝向兩個輸入線卡扣32之間的輸入線卡位槽33內按壓,使輸入線24上的線扣25位于兩個輸入線卡扣32之間的輸入線卡位槽33內,輸入線24穿過輸入線卡位槽33,然后使兩個輸入線卡扣32與線扣卡合;然后將輸入線24的連接端與電源板22上的電子元件23電連接,實現將輸入線24固定在下蓋31上;輸入線24的一端與電源組件21的電子元件23電連接,輸入線24的另一端伸出電源組件容納腔外。
如此設計,當將輸入線24固定在下蓋31上時,不需要擰動螺絲或涂覆粘膠,以將輸入線24固定在下蓋31上,省去了擰動螺絲或涂覆粘膠的工序,節省了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組裝時間,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組裝效率。
另外,將輸入線24固定在下蓋31上時,直接將輸入線24上的線扣25安裝在兩個輸入線卡扣32之間的輸入線卡位槽33內,兩個輸入線卡扣32與輸入線卡位槽33卡合,即可實現將輸入線24固定在下蓋31上,因而不需要借助其它工具,例如螺絲刀等,因此可以降低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組裝難度。
再者,將輸入線24固定在下蓋31上時,不需要擰動螺絲或涂覆粘膠,以將輸入線24固定在下蓋31上,因而可以減少組裝吸頂燈的光源模組時所需要的人力,降低了組裝吸頂燈的光源模組時的人力成本,從而降低了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組裝成本。
上述實施例中,輸入線卡扣32的設置方式可以有多種,例如,輸入線卡扣32可以是彈片,兩個彈片可扣壓在線扣25上,以將線扣25扣壓在下蓋31上。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頂燈的光源模組中,請繼續參閱圖4,輸入線卡扣32包括立柱32a和扣爪32b,立柱32a立設在下蓋31上,扣爪32b設置在立柱32a遠離下蓋31的一端,扣爪32b扣壓在線扣25上。具體地,下蓋31上設置有相對的兩個輸入線卡扣32,輸入線卡扣32包括立柱32a和扣爪32b,立柱32a可為四棱柱狀,且兩個立柱32a相對的側面為平面,扣爪32b設置在立柱32a遠離下蓋31的一端,即扣爪32b設置在圖4中立柱32a的上 端,且扣爪32b遠離對應的立柱32a的端部位于輸入線卡位槽33內,且朝向下蓋31,即,如圖4所示,扣爪32b遠離對應的立柱32a的端部位于輸入線卡位槽33內,且朝向圖4中的下方。
當將輸入線24固定在下蓋31上時,將設置有電子元件23的電源板22與下蓋31配合后,使輸入線24穿過兩個輸入線卡扣32之間的輸入線卡位槽33,例如,使輸入線24的連接端或伸出端穿過兩個輸入線卡扣32之間的輸入線卡位槽33,使輸入線24上的線扣25位于輸入線卡位槽33內,或者,將輸入線24上設置有線扣25的部位由圖2中的上方朝向兩個輸入線卡扣32之間的輸入線卡位槽33內按壓,使輸入線24上的線扣25位于兩個輸入線卡扣32之間的輸入線卡位槽33內,然后使兩個扣爪32b分別扣壓在線扣25上,以將線扣25扣壓在下蓋31上,進而將輸入線24固定在下蓋31上。
請繼續參閱圖4,沿輸入線24穿過輸入線卡位槽33的方向,立柱32a的兩側分別設置有擋柱32c。舉例來說,下蓋31為圓盤狀,輸入線卡扣32包立柱32a和扣爪32b,兩個立柱32a設置在下蓋31的邊緣,兩個立柱32a形成的卡位槽21的延伸方向為下蓋31的徑向,輸入線24穿過輸入線卡位槽33的方向為下蓋31的徑向,沿下蓋31的徑向,立柱32a的兩側分別設置有擋柱32c,兩個立柱25和四個擋柱32c共同圍成一個盒狀結構,將線扣25安裝在輸入線卡位槽33內時,兩個立柱25和四個擋柱32c分別與線扣25相抵,兩個扣爪32b扣壓在線扣25上。
擋柱32c的設置,將線扣25擋在輸入線卡位槽33內,防止線扣25沿輸入線24的長度方向移動,改善輸入線卡扣32對線扣25的固定作用,進而改善線扣25與下蓋31固定連接的牢固性。
上述實施例中,輸入線卡扣32可以為剛性卡扣,也可以為彈性卡扣。在本實施例中,輸入線卡扣32為彈性卡扣。舉例來說,請繼續參閱圖4,下蓋31上設置有相對的兩個輸入線卡扣32,兩個輸入線卡扣32之間形成輸入線卡位槽33,輸入線卡扣32為彈性卡扣;沿著輸入線卡位槽33的延伸方向,輸入線卡扣32的兩側分別設置分別有擋柱32c;當組裝上述吸頂燈的光源模 組時,可以先將設置有電子元件23的電源板22與下蓋31固定連接,然后將輸入線24上的線扣25由圖4中的上方朝向輸入線卡位槽33內按壓,圖4中輸入線卡扣32的上端在線扣25的作用下朝向輸入線卡位槽33外移動,線扣25落入輸入線卡位槽33內,輸入線卡扣32不再受線扣25的作用,輸入線卡扣32回復至原始位置,并將線扣25扣壓在下蓋31上;輸入線卡扣32的兩側的擋柱32c與線扣25相抵,將線扣25擋在輸入線卡位槽33內。將輸入線卡扣32設置為彈性卡扣,可以方便將線扣25安裝在輸入線卡位槽33內,從而進一步提高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裝配效率。
在上述實施例中,輸入線卡扣32與下蓋31可以是分別制備,然后通過焊接、粘接或者螺絲連接的方式固定連接,形成一體結構,輸入線卡扣32與下蓋31也可以是采用注塑工藝等一體成型,形成一體結構。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不采用螺絲將輸入線24固定在下蓋31上的方式還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方式二,請參閱圖5,下蓋31上設置有收緊夾34,收緊夾34上設置有穿線孔35;電源盒10的輸入線24穿過穿線孔35,收緊夾34鎖緊輸入線24,輸入線24的一端與電源組件21的電子元件23電連接,輸入線24的另一端伸出電源組件容納腔外。當將輸入線24固定在下蓋31上時,可以先將設置有電子元件23的電源板22與下蓋31配合;然后使輸入線24穿過收緊夾34上的穿線孔35,例如,使輸入線24上的連接端穿過收緊夾34上的穿線孔35,或者,使輸入線24的伸出端穿過收緊夾34上的穿線孔35,然后拉動輸入線24,收緊夾34在輸入線24被拉動的過程中將輸入線24鎖緊,然后使輸入線24的連接端與電子元件23電連接,實現將輸入線24固定在下蓋31上;輸入線24的一端與電源組件21的電子元件23電連接,輸入線24的另一端伸出電源組件容納腔外,例如,可以在上蓋11上設置過線孔,輸入線24的一端與電子元件23電連接,輸入線24的另一端穿過過線孔,伸出電源組件容納腔外。
在上述實施例中,電源組件21可以與下蓋31固定連接,或者,電源組 件21可以與上蓋11固定連接,或者,電源組件21在上蓋11和下蓋31的共同作用下,固設在上蓋11和下蓋31之間。電源組件21與下蓋31固定連接時,電源組件21的電源板22可以與下蓋31通過螺絲連接、焊接或粘接的方式固定連接。在本實施例中,請繼續參閱圖3、圖4和圖5,電源組件21與下蓋31固定連接,下蓋31的邊緣設置有多個電源板卡扣36,多個電源板卡扣36分別扣壓在電源板22上。例如,請參閱圖4或圖5,下蓋31的邊緣設置有兩個電源板卡扣36,兩個電源板卡扣36環繞下蓋31的邊緣均勻分布,組裝下蓋31和電源組件21時,將電源板22朝向下蓋31按壓,電源板卡扣36在電源板22的作用下,圖4或圖5中電源板卡扣36的上端朝向下蓋31外移動,當電源板22與下蓋31貼合后,電源板卡扣36不再受到電源板22的作用,電源板卡扣36回復至原位,將電源板22扣壓在下蓋31上,實現將電源組件21與下蓋31固定連接。
在上述實施例中,透光罩40與電源盒10的上蓋11之間設置有連接橋60,透光罩40和上蓋11分別與連接橋60固定連接,以實現透光罩40與電源盒10的固定連接,在實際應用中,連接橋60的數量可以為一個,也可以為多個。為了改善透光罩40與電源盒10的固定連接的穩定性,連接橋60的數量優選為多個,多個連接橋60環繞透光罩40的內環均勻分布,例如,如圖1、圖2或圖3所示,透光罩40呈圓環狀,連接橋60的數量為三個,三個連接橋60沿透光罩40的內環的周向均勻分布,相鄰的兩個連接橋60的長度方向之間的夾角呈120°。透光罩40和上蓋11分別與連接橋60固定連接的方式可以采用多種,例如,在透光罩40和上蓋11上分別設置連接卡扣,連接橋60的兩端分別與透光罩40上的連接卡扣和上蓋11上的連接卡扣配合,實現透光罩40和上蓋11分別與連接橋60固定連接。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上蓋11、透光罩40和多個連接橋60為一體成型結構,例如上蓋11、透光罩40和多個連接橋60采用沖壓成型的方式形成一體成型結構。
請參閱圖2、圖3和圖8,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頂燈的光源模組中,多個連接橋60中,其中一個連接橋60設置有穿線槽61,電源盒10的輸 出線26的一端與電源組件21的電子元件23電連接,電源盒10的輸出線26的另一端伸出電源組件容納腔外,并穿過穿線槽61,與發光體52電連接;穿線槽61的槽底設置有截面形狀呈正方形的插孔62,穿線槽61的開口設置有壓線板64,壓線板64封蓋穿線槽61的開口,壓線板64上設置有截面形狀呈圓形的插柱65,插柱65插入插孔62內。電源盒10的輸出線26穿過連接橋60上的穿線槽61,與發光體52電連接,穿線槽61由壓線板64封蓋,壓線板64將輸出線26封蓋在穿線槽61內,可以改善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外觀。
壓線板64上的插柱65的截面形狀呈圓形,穿線槽61的槽底的插孔62的截面形狀呈正方形,與穿線槽61的槽底的插孔62的截面形狀呈圓形相比,插柱65插入插孔62時,插柱65與插孔62的孔壁的接觸面積較小,因而可以方便插柱65的插入;另外,壓線板64上的插柱65的截面形狀呈圓形,穿線槽61的槽底的插孔62的截面形狀呈正方形,插孔62的寬度可以適當小于插柱65的直徑,插柱65插入插孔62內后,插孔62的孔壁與插柱65緊貼,提高壓線板64與連接橋60固定連接的穩定性。
發光組件50與透光罩40固定連接的方式可以有多種,例如,可以采用螺絲連接的方式,或者,可以采用粘接的方式,或者,采用焊接的方式。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請繼續參閱圖1至圖3、圖10至圖12,透光罩40設置有環繞電源盒10的環狀發光體槽42,環狀發光體槽42的邊緣設置有發光體卡扣41,發光體卡扣41與環狀燈板51卡合,發光體52位于環狀發光體槽42內。舉例來說,透光罩40呈環狀,即透光罩40為環狀透光罩,透光罩40環繞上蓋11設置,透光罩40與上蓋11之間設置有多個連接橋60,透光罩40、上蓋11和多個連接橋60通過一次成型工藝形成;透光罩40上設置有環繞上蓋11的環狀發光體槽42,環狀發光體槽42的開口處具有燈板容納槽,環狀發光體42的開口位于燈板容納槽的槽底上,發光體卡扣41位于燈板容納槽的槽壁上,或者,發光體卡扣41位于燈板容納槽的槽底上;發光組件50包括環狀燈板51和設置在環狀燈板51上的多個發光體52,環狀燈板51位于燈板容納槽內,環狀燈板51設置有發光體52的側面與燈板容納槽的槽底貼 合,發光體卡扣41卡合在環狀燈板51上,也就是說,發光組件50與透光罩40卡合連接,多個發光體52位于環狀發光體槽42內。發光組件50與透光罩40卡合連接,與采用螺絲連接或者粘接或焊接的方式相比,可以減少組裝發光組件50和透光罩40的工序,從而進一步提高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組裝效率。另外,發光組件50與透光罩40卡合連接,與采用螺絲連接或焊接的方式相比,可以減少對透光罩40和發光組件50的環狀燈板51的損壞。
請參閱圖10至圖12,透光罩40具有與環狀發光體槽42對應的入光面43和出光面44,沿環狀發光體槽42的寬度方向,入光面43的截面和出光面44的截面均呈弧線狀,入光面43的截面的曲率和出光面44的截面的曲率均連續變化,且入光面43的截面的曲率變化值大于出光面44的截面的曲率變化值。具體實施時,透光罩40與環狀發光體槽42對應的區域具有入光面43和出光面44,入光面43為環狀發光體槽42的槽底,即入光面43為透光罩40與環狀發光體槽42對應的區域內朝向發光體52的側面,出光面44為透光罩40與環狀發光體槽42對應的區域內背向發光體52的側面;沿環狀發光體槽42的寬度方向,例如,環狀發光體槽42為圓環狀發光體槽時,環狀發光體槽42的寬度方向即為環狀發光體槽42的徑向,環狀發光體槽42的槽底為弧面槽底,透光罩40背向環狀發光體槽42的槽底的一面也為弧面,即沿環狀發光體槽42的寬度方向,入光面43的截面和出光面44的截面均呈弧線狀,入光面43的截面的曲率和出光面44的截面的曲率均連續變化,且入光面43的截面的曲率變化值大于出光面44的截面的曲率變化值。
如此設計,發光體52發出的光經空氣由入光面43入射至透光罩40內,然后由出光面44入射至空氣中,實現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發光,發光體52發出的光經空氣由入光面43入射至透光罩40內時,發光體52發出的光由光疏介質入射至光密介質,發光體52發出的光在入光面43上發生折射,發光體52發出的光的光束角增加,即發光體52發出的光所輻射的范圍增加,發光體52發出的光由出光面44入射至空氣中時,發光體52發出的光由光密介質入射至光疏介質,發光體52發出的光在出光面44上發生折射,發光體52 發出的光的光束角進一步增加,即發光體52發出的光所輻射的范圍進一步增加,使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發出的光所輻射的范圍增減,從而減少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暗區范圍,改善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亮度均勻性。經本申請的申請人試驗驗證,吸頂燈的光源模組采用上述透光罩40,且發光體52為采用朗伯型配光的LED燈時,發光體52發出的光的光束角可以由120°增加至150°,即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發出的光的光束角可以由120°增加至150°。
在上述實施例中,發光體52可以是設置在環狀燈板51上的環狀燈管,例如,鹵素燈管,或者,熒光燈管。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發光體52為設置環狀燈板51上的LED燈,且發光體52的數量為多個,多個發光體52在環狀燈板51上的分布方式可以為多種,例如,請參閱圖10,多個發光體52分布在環狀燈板51上的一個環形軌跡上,該環形軌跡上的發光體52與環狀發光體槽42的中心線對應。
或者,多個發光體52分布在環狀燈板51上的多個環形軌跡上,多個環形軌跡環繞電源盒10且同心,其中,位于最內圈的環形軌跡的發光體52和位于最外圈的環形軌跡的發光體52分別位于環狀發光體槽42的中心線的兩側,且位于最內圈的環形軌跡上的發光體52靠近環狀發光體槽42朝向電源盒10的槽壁設置;位于最外圈的環形軌跡上的發光體52靠近環狀發光體槽42遠離電源盒10的槽壁設置。
例如,多個發光體52分布在偶數個環形軌跡上,偶數個環形軌跡沿環狀發光體槽42的寬度方向均勻分布在環狀發光體槽42的中心線的兩側,其中,位于最內圈的環形軌跡的發光體52位于環狀發光體槽42的中心線朝向電源盒10的一側,且位于最內圈的環形軌跡的發光體52靠近環狀發光體槽42朝向電源盒10的槽壁設置;位于最外圈的環形軌跡的發光體52位于環狀發光體槽42的中心線遠離電源盒10的一側,且位于最外圈的環形軌跡的發光體52靠近環狀發光體槽42遠離電源盒10的槽壁設置。舉例來說,請參閱圖11,多個發光體52分布在環狀燈板51上環繞電源盒10且同心的兩個環形軌跡上,假定圖11中右側的發光體52位于靠近電源盒10的環形軌跡上,圖11中左 側的發光體52位于遠離電源盒10的環形軌跡上,即電源盒10位于圖11的右側,也就是說,環形軌跡為圓環形軌跡時,圖11中右側的發光體52所在的環形軌跡的直徑小于圖11中左側的發光體52所在的環形軌跡的直徑,圖11中左側的發光體52所在的環形軌跡為最外圈的環形軌跡,圖11中右側的發光體52所在的環形軌跡為最內圈的環形軌跡,圖11中右側的發光體52位于環狀發光體槽42的中心線的右側,且圖11中右側的發光體52靠近環狀發光體槽42的右側的槽壁設置,圖11中左側的發光體52位于環狀發光體槽42的中心線的左側,且圖11中左側的發光體52靠近環狀發光體槽42的左側的槽壁設置。
再例如,多個發光體52分布在奇數個環形軌跡上,奇數個環形軌跡沿環狀發光體槽42的寬度方向分布,位于最中間的環形軌跡的發光體52與環狀發光體槽42的中心線對應,位于最內圈的環形軌跡上的發光體52靠近環狀發光體槽42朝向電源盒10的槽壁設置,位于最外圈的環形軌跡上的發光體52靠近環狀發光體槽42遠離電源盒10的槽壁設置。舉例來說,請參閱圖12,多個發光體52分布在環狀燈板51上環繞電源盒10且同心的三個環形軌跡上,假定圖12中右側的發光體52位于靠近電源盒10的環形軌跡上,圖12中左側的發光體52位于遠離電源盒10的環形軌跡上,即上蓋11位于圖12的右側,也就是說,環形軌跡為圓環形軌跡時,圖12中右側的發光體52所在的環形軌跡的直徑小于圖12中左側的發光體52所在的環形軌跡的直徑,圖12中左側的發光體52所在的環形軌跡為最外圈的環形軌跡,圖12中右側的發光體52所在的環形軌跡為最內圈的環形軌跡,圖12中中間的發光體52所在的環形軌跡為最中間的環形軌跡,其中,圖12中中間的發光體52與環狀發光體槽42的中心線對應,圖12中右側的發光體52靠近環狀發光體槽42的右側的槽壁設置,圖12中左側的發光體52靠近環狀發光體槽42的左側的槽壁設置。
如此設計,可以使得透光罩40的入光面43和出光面44的各個區域均有發光體52發出的光經過,發光體52發出的光依次在入光面43和出光面44 上發生折射,增加發光體52發出的光的光束角,即發光體52發出的光所輻射的范圍增加,使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發出的光所輻射的范圍增減,減少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暗區范圍,從而進一步改善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亮度均勻性。
當將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頂燈的光源模組安裝在天花板上時,可以采用多種方式,例如,可以采用螺絲連接的方式將吸頂燈的光源模組安裝在天花板上,或者,可以采用粘接的方式將吸頂燈的光源模組安裝在天花板上。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頂燈的光源模組中,請參閱圖2、圖3和圖9,連接橋60上設置有磁鐵塊66,磁鐵塊66位于連接橋60上背向透光罩40的出光面44的一側。具體實施時,在連接橋60上設置磁鐵安裝孔63,磁鐵安裝孔63的孔壁上設置有環狀凸起,磁鐵塊66上設置有安裝柱,安裝柱上設置有與環狀凸起配合的環狀凸塊,將磁鐵塊66安裝在連接橋60上時,將磁鐵塊66沿圖9中向上的方向按壓,使磁鐵塊66上的安裝柱落入磁鐵安裝孔63內,環狀凸塊位于環狀凸起的上方,環狀凸起和環狀凸塊相配合,防止磁鐵塊66的安裝柱退出磁鐵安裝孔63。
當將上述實施例提供的吸頂燈的光源模組安裝在天花板上時,只需在天花板上設置鐵盤,然后將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磁鐵塊66與鐵盤相吸,實現將吸頂燈的光源模組安裝在天花板上,與采用螺絲連接或粘接方式將吸頂燈的光源模組安裝在天花板上相比,簡化了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安裝過程,且方便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拆卸,方便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的更換和檢修。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吸頂燈,所述吸頂燈設置有如上述實施例所述的吸頂燈的光源模組。
所述吸頂燈與上述吸頂燈的光源模組相對于現有技術所具有的優勢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在上述實施方式的描述中,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 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