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照明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帶保護罩的LED雙面發光硬燈條。
背景技術:
現有廣告燈箱主要采用傳統的熒光燈管作為發光源,熒光燈管含有汞元素在生產和回收中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而且其壽命短導致采用其作為發光源的燈箱維護成本非常高,另外熒光燈管不節能,會造成極大的能源浪費。而隨著LED技術的發展,逐漸有取代傳統熒光燈的趨勢,但是現有技術中的LED大多只是一面發光,另一面則不發光,對空間是一種浪費,不能適用于廣告燈箱,此外,LED燈是一種直接電能轉化為可見光,其發光過程只有不到30%的能量轉化為光能,大部分的能量轉化成了熱能,而現有技術中的散熱裝置散熱效果差,容易損壞LED燈,使用壽命短。
為了對現有技術進行改進,人們進行了長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例如,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具有雙面照明的LED燈具裝置(申請號:CN200910204661.5),包括一散熱基座,其具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形成有一具有相對應的第一導軌的第一容置空間,該第二面形成有一具有相對應的第二導軌的第二容置空間;二個LED照明模塊,其分別設置于該散熱基座的第一容置空間及一第二容置空間內;及二個燈罩,其分別由該相對應的第一導軌及該相對應的第二導軌蓋合于該散熱基座的第一容置空間及該第二容置空間,用以將該二LED照明模塊覆蓋住。使二個LED照明模塊能夠對相對兩側分別提供照明,并且具有良好的散熱效果,達到提高LED燈具裝置的照明范圍的技術功效。
上述方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現有技術的不足,能夠雙面照明,但是散熱鰭片設置在第一面和第二面之間,散熱鰭片的長度較短,受第一面和第二面的限制,即散熱面積受到限制,整體散熱效果較差,且上述方案結構復雜,燈具使用壽命短。
鑒于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創作者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實踐終于獲得了本創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散熱效果好、衛生條件好、使用安全、壽命長的帶保護罩的LED雙面發光硬燈條。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本帶保護罩的LED雙面發光硬燈條,包括散熱裝置和保護罩,所述的散熱裝置包括散熱基座,所述的散熱基座的上下側設置側座,所述的側座的外側設置若干個散熱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護罩包括一罩體和兩個卡接部,所述的卡接部設置于罩體的兩端,所述的卡接部的豎直部分卡合在散熱鰭片之間。
進一步地,兩個所述的側座的外側的左右兩端分別設置第一散熱鰭片;兩個所述的側座的外側分別設置一水平的散熱槽,所述的散熱槽的兩側分別設置第二散熱鰭片。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二散熱鰭片緊靠散熱槽的一側,寬度自上向下逐次增加。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散熱鰭片與第二散熱鰭片之間形成凹槽,所述的凹槽與第二散熱鰭片的寬度比為1∶0.5~1∶2。
進一步地,所述的保護罩的卡接部的豎直部分卡合在第一散熱鰭片與第二散熱鰭片之間的凹槽內。
進一步地,所述的散熱基座的兩端分別設置一螺紋孔,所述的螺紋孔遠離散熱基座的一側留有空隙,該空隙的兩端與所述的第二散熱鰭片緊靠散熱槽的一側的底端相連接,所述的散熱基座上設置的相對應的螺紋孔相通。
進一步地,所述的側座內側設有能夠卡合電路板的卡體,所述的卡體向散熱基座方向傾斜且與側座成α角,所述的α角小于90°。
進一步地,所述的散熱基座的兩端螺紋連接有固定件。
進一步地,所述的固定件上開設穿線孔。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帶保護罩的LED雙面發光硬燈條的優點在于:結構簡單,能夠雙面發光,適用于廣告燈箱;發光二極管分別設在散熱基座的兩端,離散熱鰭片較近,熱量易于散發出去,整體體積較小,便于攜帶和運輸,發光均勻,安全衛生,散熱效果好,使用壽命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的帶保護罩的LED雙面發光硬燈條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的帶保護罩的LED雙面發光硬燈條的散熱裝置和保護罩的部分放大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的帶保護罩的LED雙面發光硬燈條的散熱裝置和保護罩的截面圖。
圖中:1散熱裝置;2電路板;3發光二極管;4散熱基座;5側座;6容置腔;7卡體;8固定件;9電線;10第一散熱鰭片;11螺紋孔;12散熱槽;13第二散熱鰭片;14保護罩;15卡接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如圖1、2及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帶保護罩的LED雙面發光硬燈條,包括散熱裝置1和保護罩14,所述的散熱裝置1的兩側對稱設置電路板2,所述的電路板2的外表面設置若干個發光二極管3,所述的散熱裝置1包括散熱基座4,所述的散熱基座4的上下側設置側座5,所述的側座5與散熱基座4垂直連為一體,且對稱分布于散熱基座4的兩側,所述的側座5和散熱基座4圍成能夠容置電路板2的容置腔6,所述的側座5內側設置卡體7,所述的卡體7能夠卡合電路板2,兩個所述的側座5的外側分別設置一水平的散熱槽12,所述的散熱槽12的兩側分別設置第二散熱鰭片13,所述的第二散熱鰭片13緊靠散熱槽12的一側,寬度自上向下逐次增加,兩個所述的側座5的外側的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水平的第一散熱鰭片10,所述的第一散熱鰭片10與第二散熱鰭片13之間形成凹槽,所述的凹槽與第二散熱鰭片13的寬度比為1∶0.5~1∶2。
所述的保護罩14包括一弧形的罩體和兩個直角結構的卡接部15,所述的卡接部15設置于弧形罩體的兩端,所述的卡接部15的水平部分和與之結合的第二散熱鰭片13的頂部相對,且留有一定空隙,所述的的卡接部15的豎直部分卡合在第一散熱鰭片10與第二散熱鰭片13之間的凹槽內。
其中,所述的散熱基座4的兩端與一固定件8螺紋連接,所述的固定件8開設一穿線孔供導線9穿過,以便于線路的接入,所述的導線9一端與電源連接,另一端與電路板2上的工作電路連接,從而使發光二極管3工作。
所述的散熱基座4兩端分別設置一螺紋孔11,所述的螺紋孔11遠離散熱基座4的一側留有空隙,該空隙的兩端與所述的第二散熱鰭片13緊靠散熱槽12的一側的底端相連接,兩個所述的散熱基座4上設置的相對應的螺紋孔11相通,該設計對密封式螺紋孔進行了改進,并通過增加散熱鰭片10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以提高散熱效率。
所述的電路板2通過防水粘合劑黏合在散熱基座4表面,使得安裝更為牢固穩定。
所述的卡體7向散熱基座4方向傾斜且與側座5成α角,所述的α角小于90°,以利于卡合電路板2,此設計同時可快速將電路板2的熱量傳遞到側座5上,而不需要經過散熱基座4,當然也能將熱量傳遞給散熱基座4,以提高散熱效果。
作為一種改進,安裝后的兩個電路板2上的發光二極管3相對于散熱基座4成中心對稱,在滿足了雙面發光的要求下,可通過減少發光二極管3的數目以減少熱量的產生。
LED發光過程,是由電能轉化成光能和熱能的過程,但只有不到30%的能量轉化成了光能,大部分的能量轉化成熱能,若是散熱效果差,會導致P-N結的溫度急速的上升,加速LED的光衰,甚至導致毀滅型的熱擊穿,所以良好的散熱至關重要。一般熱量傳遞的基本方式包括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三種,本LED雙面發光硬燈條采用熱傳導和熱對流進行散熱,首先發光二極管3將熱量傳給電路板2,電路板2再分別傳給散熱基座4和側座5,側座5上的散熱鰭片增加了與空氣接觸面積,通過熱對流作用將熱量傳遞到空氣中,從而實現散熱作用。
由技術常識可知,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其它的不脫離其精神實質或必要特征的實施方式來實現。因此,上述公開的實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舉例說明,并不是僅有的。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