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LED照明設備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大功率U型LED燈。
背景技術:
LED 是英文 light emitting diode (發光二極管)的縮寫,它的基本結構是一塊電致發光的半導體材料芯片,用銀膠或白膠固化到支架上,然后用銀線或金線連接芯片和電路板,然后四周用環氧樹脂密封,起到保護內部芯線的作用,最后安裝外殼,所以 LED 燈的抗震性能好,運用領域涉及到手機、臺燈、家電等日常家電和機械生產方面。LED燈相比以往的白熾燈、節能燈,具有亮度高、耗電小、使用壽命長等優點,但是在工業用U型燈具中,由于技術壁壘LED類型U型燈目前只停留在小功率4U、5U產品,而且功率沒有超過60W,基于LED光源發熱量大、整燈體積小的限制,使得燈具內發熱量極大,直接影響燈具內驅動電源的壽命、溫升、發光效率以及頻閃視覺,難以符合國家安規認證的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在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大功率U型LED燈。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大功率U型LED燈,包括燈頭、上蓋、電源、中蓋、主板、下蓋、散熱器、側邊燈板組件、頂部燈板組件,所述的電源設于上蓋和中蓋之間,該電源與中蓋之間設有擋板,所述的擋板中間設有定位孔,所述的定位孔中設有風扇,所述的風扇與主板中間的通孔、下蓋中間的格柵、散熱器形成散熱回流通道,所述的主板上設有系統電路,該系統電路包含有一溫控電路,所述的溫控電路包括芯片IC1、溫控感應器件NTC2、二極管D6、D31、穩壓管Z1、電感L1、三極管Q1、Q4、繼電器JP1、JP2、電容C5、C6、C7、C8、C9、C10、C11、電阻R26、R27、R28、R29、R30、R31、R32、R33、R34、R35、R36、R37、R38、R39、R40、R41,所述的電阻R34、R35、R36、R37、R38、R39、R40、R41并聯之后一端接地,另一端接入三極管Q1的發射極,二極管D6與電阻R27并聯之后一端接芯片IC1的第10端口,另一端接繼電器JP2后接三極管Q1的基極,電阻R29接在繼電器JP2和三極管Q1的發射極之間,電阻R28接在芯片IC1的第11端口和三極管Q1的發射極之間,穩壓管Z1與電阻R30串聯之后與電容C11并聯,然后一端接芯片IC1的第8端口和第9端口,另一端接三極管Q4的集電極,三極管Q4發射極接繼電器JP1之后接入芯片IC1的第7端口,電容C9、C10并聯之后一端接芯片IC1的第7端口,另一端接芯片IC1的第8端口和第9端口,電阻R30接在三極管Q4的基極和集電極之間,電阻R32、R33串聯之后與電感L1并聯,然后一端接二極管D31之后接電阻R31再接三極管Q4的集電極,另一端接電容C5之后接芯片IC1的第13端口,溫控感應器件NTC2一端接芯片IC1的第13端口,另一端接電阻R26之后接在電容C5和電阻R32之間,電容C6一端接芯片IC1的第14端口,另一端接在電容C5和電阻R32之間,電容C7一端接芯片IC1的第12端口,另一端接在電容C5和電阻R32之間,電容C8一端接芯片IC1的第11端口,另一端接在電容C5和電阻R32之間,芯片IC1的第12端口連接電阻R32和R33之間。
作為優選,所述的中蓋上均勻分布有若干散熱孔。
作為優選,所述的主板安裝在中蓋內,所述的側邊燈板組件上端與主板連接,下端與頂部燈板組件連接,形成一個筒體。
作為優選,所述的散熱器用于安裝側邊燈板組件,散熱器上端安裝在主板上。
作為優選,所述的側邊燈板組件外側覆蓋PC罩,所述的頂部燈板組件外側覆蓋頂部PC罩。
作為優選,所述的系統電路還包括有源PFC電路和PWM控制電路。
作為優選,所述的二極管D6正極連接繼電器JP2,負極連接芯片IC1的第10端口。
作為優選,所述的二極管D31的正極連接電阻R33,負極連接電阻R31。
本實用新型先是采用采用電源分離式設計,用擋板將電源與燈板組件分離,減少熱量傳遞,在電源上安裝風扇降溫,整體采用筒體式的設計,中間中空,并在中蓋上設有散熱孔,實現第一道降溫,再試通過溫控電路,改變采樣電壓,減少輸出電流,從而降低輸出功率,降低溫升,達到第二道降溫的目的,使系統穩定工作,此外,本實用新型還采用了PFC+PWM兩級控制方式,通過前面有源PFC電路提升系統功率因素,降低無功功率損耗,提高驅動效率,大大增加有功輸出,減少系統紋波電流,達到去除頻閃目的,由于多重溫控方案的集合,使系統工作更穩定、更安全可靠。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溫控電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所示,一種大功率U型LED燈,包括燈頭1、上蓋2、電源3、中蓋6、主板7、下蓋8、散熱器9、側邊燈板組件10、頂部燈板組件12,所述的電源3設于上蓋2和中蓋6之間,該電源3與中蓋6之間設有擋板5,所述的擋板5中間設有定位孔,所述的定位孔中設有風扇4,所述的風扇4與主板7中間的通孔、下蓋8中間的格柵、散熱器9形成散熱回流通道,所述的主板7上設有系統電路,該系統電路包含有一溫控電路,所述的溫控電路包括芯片IC1、溫控感應器件NTC2、二極管D6、D31、穩壓管Z1、電感L1、三極管Q1、Q4、繼電器JP1、JP2、電容C5、C6、C7、C8、C9、C10、C11、電阻R26、R27、R28、R29、R30、R31、R32、R33、R34、R35、R36、R37、R38、R39、R40、R41,所述的電阻R34、R35、R36、R37、R38、R39、R40、R41并聯之后一端接地,另一端接入三極管Q1的發射極,二極管D6與電阻R27并聯之后一端接芯片IC1的第10端口,另一端接繼電器JP2后接三極管Q1的基極,電阻R29接在繼電器JP2和三極管Q1的發射極之間,電阻R28接在芯片IC1的第11端口和三極管Q1的發射極之間,穩壓管Z1與電阻R30串聯之后與電容C11并聯,然后一端接芯片IC1的第8端口和第9端口,另一端接三極管Q4的集電極,三極管Q4發射極接繼電器JP1之后接入芯片IC1的第7端口,電容C9、C10并聯之后一端接芯片IC1的第7端口,另一端接芯片IC1的第8端口和第9端口,電阻R30接在三極管Q4的基極和集電極之間,電阻R32、R33串聯之后與電感L1并聯,然后一端接二極管D31之后接電阻R31再接三極管Q4的集電極,另一端接電容C5之后接芯片IC1的第13端口,溫控感應器件NTC2一端接芯片IC1的第13端口,另一端接電阻R26之后接在電容C5和電阻R32之間,電容C6一端接芯片IC1的第14端口,另一端接在電容C5和電阻R32之間,電容C7一端接芯片IC1的第12端口,另一端接在電容C5和電阻R32之間,電容C8一端接芯片IC1的第11端口,另一端接在電容C5和電阻R32之間,芯片IC1的第12端口連接電阻R32和R33之間,所述的中蓋6上均勻分布有若干散熱孔61,所述的主板7安裝在中蓋6內,所述的側邊燈板組件10上端與主板7連接,下端與頂部燈板組件12連接,形成一個筒體,所述的散熱器用于安裝側邊燈板組件,散熱器上端安裝在主板上,所述的側邊燈板組件10外側覆蓋PC罩11,所述的頂部燈板組件12外側覆蓋頂部PC罩13,所述的系統電路還包括有源PFC電路和PWM控制電路,所述的二極管D6正極連接繼電器JP2,負極連接芯片IC1的第10端口,所述的二極管D31的正極連接電阻R33,負極連接電阻R31。
使用時將本實用新型產品通電后,內置去頻閃電路和PFC升壓電路開始工作,升壓電感給濾波電容充電后,隔離變壓器開始反激變換,將初級能量傳給次級輸出,燈正常點亮,持續一段時間后,由于LED光源部分嚴重發熱,熱氣往電源部分灌,導致燈體內熱量急劇上升,當電源內變壓器磁芯溫度達到120度,熱敏器件傳達給風扇溫控電路,自動開啟風扇進行抽風換熱,達到風冷效果;風冷一段時間后,整機溫升假如還下不去,磁芯溫度達到130度,那電源啟動第二道溫控系統,自行將LED燈進行降功率使用,此二道溫控方案確保整個電源工作在設定正常溫度范圍,達到降低功耗、降低溫升、提高系統壽命、降低光衰、以及確保無頻閃等功能。
本實用新型還可進一步設有PFC+PWM兩級控制方式,通過前面有源PFC電路提升系統功率因素,降低無功功率損耗,提高驅動效率,大大增加有功輸出,減少系統紋波電流,達到去除頻閃目的,由于多重溫控方案的集合,使系統工作更穩定、更安全可靠。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