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LED前照燈反射鏡,尤其涉及一種BMC材質制成的、帶有上下多層反射面的LED前照燈反射鏡。
背景技術:
隨著LED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汽車照明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普及。LED光源作為信號燈使用已較為成熟,而近幾年前照燈照明功能,如近遠光、前霧燈和角燈也開始應用LED光源。使用傳統鹵素光源的反射式系統對前照燈造型的限制很大,而應用LED技術的前照燈可以實現各種各樣的造型要求,滿足現代消費者對車燈外觀和性能的要求。
當LED1置于反射面上方或下方時,為了滿足近光法規測試點和測試區域的要求,反射鏡2的縱向尺寸一般不低于40mm。而當矩形反射面的縱向長度大于25mm時,反射面不能形成一個較好的光型分布,會存在車前方照射寬度太窄的缺陷,因此一般一層反射面不能滿足設計要求,需要設計為上下兩層反射面,如果縱向長度超過60mm,一般需要設計兩層以上反射面,圖1、2分別為LED在上方的兩層和三層反射面示意圖。通常,上層反射面3和下層反射面4的銜接處會有斷差7,如圖3、4所示。
BMC材料是前照燈反射鏡的常用材料之一,具有熱固性塑料和增強工程塑料的優點。注塑成型時能夠同時均勻流動,在極短時間內就可以一次成型,具有高剛性和高強度、良好的成型收縮及尺寸精度穩定性,可以滿足近光等照明功能對反射面精度的要求。但BMC材質在鍍鋁前需要噴底漆,而在反射面的縱向斷差處容易產生底漆堆積,形成雜散光,造成截止線上方雜散光超亮,不能滿足法規要求。由于LED和傳統鹵素光源的發光特性不同,斷差處產生的眩光影響更明顯,使迎面車輛駕駛員感覺不適,形成駕駛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縱向光順連續無斷差的LED前照燈反射鏡,能避免上、下層反射面的斷差造成的雜散光眩目。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技術方案有:
一種縱向光順連續無斷差的LED前照燈反射鏡,采用BMC材質制成,包括上下布置的多層反射面,相鄰上、下層反射面之間通過橫向狹長的過渡反射面銜接,所述過渡反射面與相鄰的上層反射面相接處以及所述過渡反射面與相鄰的下層反射面相接處在縱向上曲率連續。
所述過渡反射面本身優選為沿縱向曲率連續。
所述上層反射面與所述過渡反射面相接處的邊緣可以為所述上層反射面的原始下邊緣或者經裁剪得到的新的下邊緣,所述下層反射面與所述過渡反射面相接處的邊緣可以為所述下層反射面的原始上邊緣或者經裁剪得到的新的上邊緣,所述上層反射面與所述過渡反射面相接處的邊緣和所述下層反射面與所述過渡反射面相接處的邊緣二者至少其中之一為經裁剪得到的新的邊緣。
所述上層反射面與所述過渡反射面相接處的邊緣優選位于所述下層反射面與所述過渡反射面相接處的邊緣的前方,沿光軸方向向前為前方。
所述上層反射面與所述過渡反射面相接處的邊緣到所述下層反射面與所述過渡反射面相接處的邊緣的縱向寬度優選為1-5mm。
所述過渡反射面的設計參數是在與其相鄰的所述上、下層反射面的原始設計參數的基礎上生成的,生成方式優選為:先將原始的上層反射面的下邊緣和/或原始的下層反射面的上邊緣裁剪掉一部分,使原始的上、下層反射面之間的斷差處變成橫向狹長的間隙,分別以所述間隙的上、下邊界為上、下邊界生成所述過渡反射面的設計參數,使所述過渡反射面與上層反射面和下層反射面對接處縱向上曲率連續,所謂原始的上層反射面和原始的下層反射面是現有的以滿足近光法規測試點和測試區域要求為目的設計的具有上下多層反射面的反射鏡上相鄰的上、下層反射面,所述上、下層反射面的原始設計參數包括原始的上層反射面和原始的下層反射面其反射面自身的結構參數和二者間的相互位置參數。
所述間隙的縱向寬度優選為1-5mm。
所述結構參數可以包括橫向長度尺寸參數、縱向寬度尺寸參數、曲面上各點的曲率半徑參數。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過設置過渡反射面,將相鄰上、下兩層反射面光順連續地銜接起來,消除了原來銜接處(即原始的上層反射面和原始的下層反射面之間銜接處)的斷差,避免了噴底漆時斷差處的底漆堆積,從而消除了由此造成的眩光超亮現象。
生成所述過渡反射面的設計參數的過程中,將原始的上、下層反射面之間的斷差處變成橫向狹長的間隙并控制所述間隙的縱向寬度在1-5mm范圍內,既能避免因間隙過窄導致面型扭曲強烈和過渡突兀,又能防止因間隙過寬使得過渡反射面面積過大從而影響整體光型的路面均勻性,是實踐證明的最佳范圍。
附圖說明
圖1是LED在上方的兩層反射面示意圖;
圖2是LED在上方的三層反射面示意圖;
圖3是圖1的A-A剖視圖;
圖4是圖3的上、下層反射面斷差B放大圖;
圖5是原來的斷差處經過裁剪變成橫向狹長間隙后的效果圖;
圖6是圖5的A-A剖視圖;
圖7是圖6的上、下層反射面間所述間隙的B放大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反射面效果圖;
圖9是圖8的A-A剖視圖;
圖10是圖9的上、下層反射面間所述過渡反射面的B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縱向光順連續無斷差的LED前照燈反射鏡,采用BMC材質制成,如圖8-10所示,包括上下布置的多層反射面,相鄰上、下層反射面3、4之間通過橫向狹長的過渡反射面6銜接,所述過渡反射面與相鄰的上層反射面相接處(邊與邊相接)以及所述過渡反射面與相鄰的下層反射面相接處在縱向上曲率連續。通過在相鄰的上、下層反射面間設置所述過渡反射面,并使所述過渡反射面與相鄰的上、下層反射面相接處縱向光順連續,不僅消除了相鄰上、下層反射面原來銜接處的斷差,而且并不因設置過渡反射面形成新的死角,由此徹底避免了噴底漆時斷差處的底漆堆積,從而消除了由此造成的眩光超亮現象。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過渡反射面本身沿縱向曲率連續,使所述過渡反射面范圍內也保持光順連續無死角。
所述上層反射面與所述過渡反射面相接處的邊緣為所述上層反射面的原始下邊緣或者經裁剪得到的新的下邊緣,所述下層反射面與所述過渡反射面相接處的邊緣為所述下層反射面的原始上邊緣或者經裁剪得到的新的上邊緣,所述上層反射面與所述過渡反射面相接處的邊緣和所述下層反射面與所述過渡反射面相接處的邊緣二者至少其中之一為經裁剪得到的新的邊緣。
所述上層反射面與所述過渡反射面相接處的邊緣優選位于所述下層反射面與所述過渡反射面相接處的邊緣的前方(沿光軸方向向前為前方),有利于底漆的流動,可以進一步避免底漆堆積。
所述上層反射面與所述過渡反射面相接處的邊緣到所述下層反射面與所述過渡反射面相接處的邊緣的縱向寬度(是指圖1、2方向上縱向的直線距離)優選為1-5mm。研究發現,若該縱向寬度值小于1mm,過渡反射面的面型可能會扭曲強烈,過渡突兀;若大于5mm,過渡反射面的面積偏大,容易影響整體光型的路面均勻性,所以1-5mm是最合理的范圍。
所述過渡反射面的設計參數是在與其相鄰的所述上、下層反射面的原始設計參數的基礎上生成的,生成方式可以是:
1、設計原始的上層反射面在原始的下層反射面的前方。
2、可根據影響光型的輕重程度,將原始的上層反射面的下邊緣和/或原始的下層反射面的上邊緣裁剪掉一部分,使原來的斷差處變成橫向狹長的1-5mm間隙,如圖5-7所示。
3、分別以所述間隙的上、下邊界為上、下邊界生成所述過渡反射面的設計參數,使所述過渡反射面與上層反射面和下層反射面對接處縱向上曲率連續。生成操作可以利用軟件實現,例如利用catia軟件中的橋接操作,選擇所述間隙的上、下邊界進行橋接,橋接時選擇曲率連續模式,并分別選擇上層反射面和下層反射面作為曲率連續的第一支持面和第二支持面,橋接后的效果如圖8-10所示。
所謂原始的上層反射面和原始的下層反射面是現有的以滿足近光法規測試點和測試區域要求為目的設計的具有上下多層反射面的反射鏡上相鄰的上、下層反射面,所述上、下層反射面的原始設計參數包括原始的上層反射面和原始的下層反射面其反射面自身的結構參數和二者間的相互位置參數。
所述上層反射面與所述過渡反射面相接處的邊緣和所述下層反射面與所述過渡反射面相接處的邊緣的前后位置關系包含在所述位置參數中。
所述結構參數則可以包括橫向長度尺寸參數、縱向寬度尺寸參數和曲面上各點的曲率半徑參數等。
各個相鄰上、下層反射面間的過渡反射面的設計參數均采用上述生成方式,以保證整個反射鏡在縱向上是光順連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