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通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發光組件及移動終端。
背景技術:
發光效果在移動終端上的應用非常廣泛,發光效果的應用不僅給移動終端帶來視覺裝飾效果,還具有一定的提醒功能,比如在存在未接來電、未查收的通知等情況時,可以通過發光的方式達到提示用戶的作用。目前移動終端上的發光效果一般設置于觸控面板,然而,作為主導移動終端整體外觀的外殼越來越趨于簡潔且同質化,外殼呈現出的整塊噴涂大面,會使移動終端顯得較為單調。可見,目前移動終端存在外殼外觀單調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發光組件及移動終端,以解決現有移動終端存在外殼外觀單調的問題。
第一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發光組件,應用于移動終端,所述發光組件包括至少一發光器件、導光板和移動終端外殼,所述移動終端外殼包括至少一第一透光區域;所述發光器件設置于所述移動終端的印刷電路板上,并與所述印刷電路板電性連接;所述導光板包括至少一入射面和出射面,所述至少一入射面與所述至少一發光器件的發光面相對設置,所述出射面與所述第一透光區域相對設置。
第二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移動終端,包括發光組件,所述發光組件包括至少一發光器件、導光板和移動終端外殼,所述移動終端外殼包括至少一第一透光區域;所述發光器件設置于所述移動終端的印刷電路板上,并與所述印刷電路板電性連接;所述導光板包括至少一入射面和出射面,所述至少一入射面與所述至少一發光器件的發光面相對設置,所述出射面與所述第一透光區域相對設置。
本發明實施例通過在移動終端中設置與外殼透光區域相對的導光板,導光板將發光器件發出的光線傳導至外殼的透光區域,形成移動終端外殼發光的外觀效果,實現了增強移動終端外殼視覺效果的目的,解決了現有移動終端存在的外殼外觀單調的問題。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本發明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取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發光組件的立體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發光組件的俯視圖;
圖3是圖2中A-A向的剖視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導光板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導光板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導光板的結構示意圖之三;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移動終端外殼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取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第一實施例
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發光組件,包括至少一發光器件1、導光板2和移動終端外殼3,移動終端外殼3包括至少一第一透光區域31;發光器件1設置于移動終端的印刷電路板4上,并與印刷電路板4電性連接;導光板2包括至少一入射面21和出射面22,至少一入射面21與至少一發光器件1的發光面11相對設置,出射面22與第一透光區域31相對設置。
本發明實施例的發光組件可以應用于移動終端,其中,發光器件1可以是LED燈,即可以在移動終端的印刷電路板4上貼裝LED燈,并將LED燈與印刷電路板4電性連接,由印刷電路板4對LED燈的發光進行控制。如圖3所示,移動終端中的印刷電路板4可以包括第一印刷電路板41及第二印刷電路板42,具體的,可以將發光器件1貼裝于第一印刷電路板41上,再將第一印刷電路板41貼裝于第二印刷電路板42上;其中,該第二印刷電路板42是主要的印刷電路板,第一印刷電路板41附從于第二印刷電路板42。
本發明實施例中,導光板2的形狀可以各異,例如,導光板2可以是如圖1和圖2所示的V形或者凹字形,其可以具有兩個入射面21。對應的,本發明實施例的發光組件可以包括兩個發光器件1,兩個發光器件1分別與導光板2的兩個入射面21一一對應設置的。當然,導光板2還可以設置更多的入射面21,對應該入射面21設置多個發光器件1;或者也可以只設置一個大入射面21,等等。
此外,導光板2可以是普通的平板形狀,例如可以是由透明材料(如玻璃、水晶等)制作而成的具有導光效果的多面體棱鏡。導光板2也可以是適合移動終端外殼的結構形態的不規則的固定形狀,例如可以是通過特定的模具制作而成的與移動終端外殼的結構形態相適應的導光棱鏡。
另外,導光板2的入射面21與出射面22之間的相對位置也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適應性設計,例如,當導光板2為普通的平板形狀時,導光板2的入射面21與出射面22可以相對設置,即發光器件1發出的光線垂直入射至導光板2的入射面21,光線從入射端直接傳遞到出射端,再從導光板2的出射面22垂直射出;這種情況適合于導光板2與印刷電路板4之間無需裝配移動終端其它部件的情況。若導光板2與印刷電路板4之間還需裝配移動終端其它部件,例如電池等部件時,則需要將導光板2的形狀進行適應性的調整,此時,導光板2的入射面21與出射面22可能無法相對設置,導光板2的入射面21與出射面22的分布位置關系可以形成如上所述的V形或者凹字形。
本發明實施例中,移動終端外殼3可以設置一個、兩個或更多的第一透光區域31,第一透光區域31的形狀可以是方形,也可以是圓形,還可以是其它任意圖形;當有多個第一透光區域31時,可以將第一透光區域排列成各種形狀,以獲得不同的發光效果。
本發明實施例的具體裝配方式可以為:首先,按照設計好的位置,分別將發光器件1貼裝在印刷電路板4上,將導光板2貼裝在移動終端外殼3上;然后,將貼有發光器件1的印刷電路板4裝配進移動終端,再將貼有導光板2的移動終端外殼3與整機裝配。
本發明實施例通過在移動終端中設置與外殼透光區域相對的導光板,導光板將發光器件發出的光線傳導至外殼的透光區域,形成移動終端外殼發光的外觀效果,實現了增強移動終端外殼視覺效果的目的,解決了現有移動終端存在的外殼外觀單調的問題。
可選的,如圖1、圖3和圖4所示,導光板2的入射面21與出射面22垂直,導光板2還包括與出射面22相對的反射面23,反射面23上覆蓋有反光層5。
如前述可知,隨著移動終端越來越趨于超薄、精巧,移動終端的內部空間非常寶貴。導光板2與印刷電路板4之間往往還需裝配移動終端其它部件,例如電池等部件,這樣,導光板2的入射面21與出射面22無法直接相對設置,具體的,入射面21與出射面22可以垂直。
另外,考慮到導光板2內的光線并非沿直接傳導,為了使光線盡可能地在導光板2內部傳導,導光板2還包括與出射面22相對的反射面23,反射面23上覆蓋有反光層5。
具體的,上述反光層5可以是貼于反射面23上具有反光效果的反光紙,也可以是涂覆于反射面23上的反光涂層。若反光層5為反光紙,反光紙的厚度可以小于或者等于0.035毫米。
本發明實施方式中,因在反射面23上覆蓋有反光層5,可以阻止導光板2內的光線從導光板2的反射面23上射出,以實現增加發光組件的發光效果的目的。
可選的,如圖4至圖6所示,反射面23上正對第一透光區域31設置有多個間隔排布的導光點24。
為了進一步提高發光組件的發光效果,在對應第一透光區域31的反射面23上,可以印刷有導光點24。導光點24會對光線產生散射和折射,最終會讓光線從出射面22出射出去。其具體過程為,首先,發光器件1的光線從導光板2的入射面21射入導光板2內,光線在導光板2內通過反射或者直射的方式傳遞到導光點24上(如圖4);其次,導光點24對光線產生漫反射的作用(如圖5);最后,光線由導光點24漫射透過導光板2的出射面22射出(如圖6)。
此外,導光點24的形態不限,可以是長方體、正方體、球體、多面體等,為便于加工,導光點24一般為長方體。另外,導光點24可以采用納米導光油墨印刷形成,相比傳統導光油墨,納米導光油墨具有光轉換效率高、光線均勻、耐用環保等優點。
可選的,如圖1所示,導光板2的出射面22上覆蓋遮光層6,遮光層6設置有與第一透光區域31對應的第二透光區域61。
一般而言,導光板2的出射面22會大于第一透光區域31,為了使導光板2內的光線僅從第一透光區域31中射出,本發明實施方式中,可以在導光板2的出射面22上覆蓋遮光層6,遮光層6上設置與第一透光區域31對應的第二透光區域61。具體的,該遮光層6可以是遮光紙,也可以是涂覆于出射面22上的遮光涂層。若遮光層6為遮光紙,遮光紙的厚度可以小于或者等于0.035毫米。
可選的,遮光層6緊貼出射面22的一面上設置有反光涂層。
為了使光線盡可能地在導光板2內部傳導,本發明實施方式中,遮光層6緊貼出射面22的一面上可以設置有反光涂層,這樣,當光線入射至遮光層6所在的區域時,會再次由反光涂層反射至導光板2內。
可選的,如圖3所示,導光板2為柔性可彎曲的導光板。
本發明實施方式中,為了更好地適應移動終端外殼3及移動終端內裝配的其它部件的結構形態,導光板2優選柔性可彎曲的導光板。例如,可以是用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作而成的導光板。
當導光板2為柔性可彎曲的導光板,可以將移動終端外殼3與導光板2進行貼合,這樣,移動終端外殼3與導光板2之間的結合更可靠。
此外,隨著移動終端朝向超薄的趨勢發展,導光板2厚度可以小于或者等于0.1mm。
可選的,如圖1和圖3所示,發光組件還包括設置于移動終端外殼3與印刷電路板4之間,以及導光板2與印刷電路板4之間的遮光棉7。
本發明實施方式中,采用遮光棉7具有至少以下兩種有益效果,其一,可以緩沖移動終端外殼3與印刷電路板4之間,以及導光板2與印刷電路板4的相互作用力;其二,可以起到遮光的作用,即防止發光器件1的光從移動終端外殼3與印刷電路板4之間的空隙或者導光板2與印刷電路板4之間的空隙串至移動終端其他空間。
可選的,如圖所示,移動終端外殼3的第一透光區域31覆蓋有與導光板2的出射面22相對設置的半透光的金屬鍍層。
為了使移動終端外殼3在發光器件1不點亮的時候呈現出金屬質感,本發明實施方式中,可以在第一透光區域31覆蓋半透光的金屬鍍層。
可選的,如圖1和圖2所示,移動終端外殼3的第一透光區域31設置有移動終端的徽標33。
本發明實施方式中,在第一透光區域31設置移動終端的徽標33(即LOGO),可以提高徽標33的視覺效果,使移動終端更加獨特。
第二實施例
第一實施例中所提及的移動終端外殼3的具體結構還可以如下:
如圖7所示,一種移動終端外殼3,包括透明層34,透明層34包括至少一第一透光區域31,透明層34包括相對的第一面35和第二面36,透明層34的第一面35上除第一透光區域31之外的其它區域覆蓋有第一涂層37,透明層34的第二面36上的第一透光區域31覆蓋有半透明的第二涂層38,第一涂層37為遮光涂層。
可選的,透明層34的第二面36上除第一透光區域31之外的區域覆蓋有第三涂層39,第三涂層39為遮光涂層。
本發明實施例中,移動終端外殼3的透明層34的材料可以是聚碳酸酯PC或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透明素材。第一涂層37可以是移動終端外殼的外觀面,第一涂層37加工后的輪廓可以為異型,第一涂層37可以通過表面處理工藝附著于透明層34的第一面35,表面處理工藝不限,第一涂層37可以為多層。
若需要在移動終端外殼3的LOGO區域設置發光效果,則還可以將第一涂層37位于LOGO的區域鐳雕(通過光燒掉部分物質,顯出所需刻蝕的圖形或文字)去除,去除第一涂層37的區域可以是圖形、LOGO、標示等不限。
第三涂層39處理可以與第一涂層37相同,第一涂層37與第三涂層39均可以具有良好的遮光功能。
在處理完第三涂層39之后,可以在第三涂層39上增加半透明的第二涂層38。第二涂層38可以是指第一實施例中的金屬鍍層,也可以是增加的新的涂層,對此,本發明實施例不作限定。光線由導光板2發出之后,便可以透過第二涂層38,由第一涂層37和第三涂層39上的鐳雕區域透出。
這樣,當發光器件點亮時,僅僅只有LOGO區域會有發光的光線透出,發光的形式、顏色、節奏、以及各種組合不作限定。當LOGO不亮時,從外觀上看,不發光的LOGO可以呈現出金屬質感。
此外,本發明實施例還涉及一種移動終端,包括上述任一種發光組件。
其中,移動終端可以包括: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閱讀器、MP3播放器、MP4播放器、數碼相機、膝上型便攜計算機、車載電腦、智能電視機或可穿戴設備等。
以上,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