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照明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led燈。
背景技術:
led燈已經逐漸取代現有白熾燈、熒光燈成為新一代婚慶、晚會等舞臺上用的照明設備,為了實現快速設置使用,大多數led燈多為一體式設置,使用時通過過插接供電即可,而現有的led燈的供電線較長搬運或不使用狀態下的放置極為不便,容易受拖拽、拉扯等外界因素影響而導致與供電座插接松動,同時現有中led燈插接頭上的供電插針設置的過于薄弱,在人為不小心踩踏或插接時用力過大的情況下均會發生折彎損壞,使得無法正常插接使用,縮短了使用壽命,存在較大弊端,無法滿足現有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led燈,其能夠解決上述現在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明的一種led燈,包括設置在供電座內的插套、燈柱、固定在所述燈柱頂部的平臺、設置在所述平臺底部的卡緊件、卡合在所述卡緊件內的插電頭以及與所述燈柱底部固定連接的底座,所述平臺頂端面設有led燈,所述底座底端面周向設有多組滾輪,所述插電頭包括插緊部以及固定在所述插緊部底部的施力部,所述插緊部頂部端面內設有孔槽,所述孔槽內設有感觸器,所述孔槽下方的所述插緊部內設有第一滑移腔,所述第一滑移腔左右兩側勻稱設有第二滑移腔,所述第二滑移腔離開所述第一滑移腔一側設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二滑移腔內設有第一滑移塊,所述第一滑移塊內側設有進入所述第一滑移腔內的斜角塊,所述第一滑移塊外側設有穿過所述第一空腔并穿過所述插緊部外側壁體的鎖固塊,所述第一滑移腔內設有螺形桿,所述螺形桿底部與電動機連接,所述螺形桿上螺形紋配合連接有雙斜角塊,每個所述鎖固塊內部均設有第三滑移腔,所述第三滑移腔離開所述第一滑移塊一側設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三滑移腔內設有第二滑移塊,所述第二滑移塊內側端面內設有磁塊,所述磁塊對立的所述第三滑移腔內側壁上設有電磁線圈裝置,所述第二滑移塊離開所述磁塊一側設有穿過所述第二空腔并穿過所述鎖固塊外側壁體的插柱,所述插套內設有插緊腔,所述插緊腔前后內側壁勻稱設有導移槽,所述插緊腔左右兩側內部勻稱設有鎖槽,所述鎖槽離開所述插緊腔一側設有通電槽。
進一步地技術方案,所述卡緊件內設有卡緊槽,所述卡緊槽兩側內壁勻稱設有卡緊塊,所述插電頭底部設有供電線,所述供電線另一端與所述燈柱前端壁相接。
進一步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滑移塊離開所述斜角塊一側的所述鎖固塊外表面上纏繞設有進入所述第一空腔內的第一壓簧,所述第二滑移塊離開所述磁塊一側的所述插柱外表面上纏繞設有進入所述第二空腔內的第二壓簧。
進一步地技術方案,所述感觸器與所述電動機電性連接。
進一步地技術方案,所述插緊部前后外側表面勻稱設有凸出條,所述插緊部左右兩側外表面勻稱設有用以與所述卡緊塊配合連接的卡合槽。
進一步地技術方案,所述插緊腔內頂壁設有用以與所述孔槽配合連接的觸桿。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插緊部頂部端面內設孔槽,孔槽內設感觸器,孔槽下方的插緊部內設第一滑移腔,第一滑移腔左右兩側勻稱設第二滑移腔,第二滑移腔離開第一滑移腔一側設第一空腔,第二滑移腔內設第一滑移塊,第一滑移塊內側設進入第一滑移腔內的斜角塊,第一滑移塊外側設穿過第一空腔并穿過插緊部外側壁體的鎖固塊,第一滑移腔內設螺形桿,螺形桿底部與電動機連接,螺形桿上螺形紋配合連接雙斜角塊,從而實現自動控制鎖定配合連接,防止意外觸碰導致插電頭與插套脫離或松動。
2.通過每個鎖固塊內部均設第三滑移腔,第三滑移腔離開第一滑移塊一側設第二空腔,第三滑移腔內第二滑移塊,第二滑移塊內側端面內設磁塊,磁塊對立的第三滑移腔內側壁上設電磁線圈裝置,第二滑移塊離開磁塊一側設穿過第二空腔并穿過鎖固塊外側壁體的插柱,插套內設插緊腔,插緊腔前后內側壁勻稱設導移槽,插緊腔左右兩側內部勻稱設鎖槽,鎖槽離開插緊腔一側設通電槽,從而實現自動供電連接,同時由于插柱位于鎖固塊內,防止意外踩踏或插接是用力過大而導致插柱的損壞。
3.通過卡緊件內設卡緊槽,卡緊槽兩側內壁勻稱設卡緊塊,插電頭底部設供電線,供電線另一端與燈柱前端壁相接,將卡緊件設置在平臺底部,從而方便插電頭的提取和安放。
4.本發明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自動控制,便于插接且安插后穩固性高,防止意外觸碰導致供電中斷,同時提高了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發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明一種led燈主視圖;
圖2為本發明的插電頭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供電座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插緊部與插緊腔完全配合連接時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鎖固塊與鎖槽配合鎖定連接時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插柱與通電槽配合連接時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圖1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7所示,本發明的一種led燈,包括設置在供電座5內的插套51、燈柱1、固定在所述燈柱1頂部的平臺2、設置在所述平臺2底部的卡緊件3、卡合在所述卡緊件3內的插電頭4以及與所述燈柱1底部固定連接的底座6,所述平臺2頂端面設有led燈21,所述底座6底端面周向設有多組滾輪61,從而方便本裝置移動位置,所述插電頭4包括插緊部41以及固定在所述插緊部41底部的施力部42,所述插緊部41頂部端面內設有孔槽414,所述孔槽414內設有感觸器4141,所述孔槽414下方的所述插緊部41內設有第一滑移腔411,所述第一滑移腔411左右兩側勻稱設有第二滑移腔412,所述第二滑移腔412離開所述第一滑移腔411一側設有第一空腔413,所述第二滑移腔412內設有第一滑移塊415,所述第一滑移塊415內側設有進入所述第一滑移腔411內的斜角塊416,所述第一滑移塊415外側設有穿過所述第一空腔413并穿過所述插緊部41外側壁體的鎖固塊417,所述第一滑移腔411內設有螺形桿4110,所述螺形桿4110底部與電動機4112連接,所述螺形桿4110上螺形紋配合連接有雙斜角塊4111,每個所述鎖固塊417內部均設有第三滑移腔4170,所述第三滑移腔4170離開所述第一滑移塊415一側設有第二空腔4171,所述第三滑移腔4170內設有第二滑移塊4172,所述第二滑移塊4172內側端面內設有磁塊4175,所述磁塊4175對立的所述第三滑移腔4170內側壁上設有電磁線圈裝置4176,所述第二滑移塊4172離開所述磁塊4175一側設有穿過所述第二空腔4171并穿過所述鎖固塊417外側壁體的插柱4173,所述插套51內設有插緊腔52,所述插緊腔52前后內側壁勻稱設有導移槽522,所述插緊腔52左右兩側內部勻稱設有鎖槽53,所述鎖槽53離開所述插緊腔52一側設有通電槽54。
其中,所述卡緊件3內設有卡緊槽31,所述卡緊槽31兩側內壁勻稱設有卡緊塊32,所述插電頭4底部設有供電線11,所述供電線11另一端與所述燈柱1前端壁相接,通過卡緊件3設置在平臺2底部,從而方便插電頭4的提取和安放。
其中,所述第一滑移塊415離開所述斜角塊416一側的所述鎖固塊417外表面上纏繞設有進入所述第一空腔413內的第一壓簧418,從而實現第一滑移塊415帶動斜角塊416和鎖固塊417自動復位,所述第二滑移塊4172離開所述磁塊4175一側的所述插柱4173外表面上纏繞設有進入所述第二空腔4171內的第二壓簧4174,從而實現第二滑移塊4172帶動磁塊4175和插柱4173自動復位。
其中,所述感觸器4141與所述電動機4112電性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
其中,所述插緊部41前后外側表面勻稱設有凸出條43,所述插緊部41左右兩側外表面勻稱設有用以與所述卡緊塊32配合連接的卡合槽410,從而實現卡緊件3與插電頭4卡合配合連接。
其中,所述插緊腔52內頂壁設有用以與所述孔槽414配合連接的觸桿521,從而方便導向插接,提高插接準確性。
初始狀態時,插電頭4通過卡合槽410與卡緊件3底部卡緊槽31內的卡緊塊32滑動卡接配合連接,此時,第一滑移腔411內的雙斜角塊4111底部端面與第一滑移腔411內底壁相抵接,同時,第二滑移腔412內的第一滑移塊415受到第一壓簧418的彈性頂壓力,使第一滑移塊415位于第二滑移腔412的最內側,此時,第一滑移塊415內側的斜角塊416完全進入第一滑移腔411內且斜面與雙斜角塊4111上的斜面相抵接,同時,鎖固塊417外側端面位于插緊部41內,此時,第三滑移腔4170內的第一滑移塊415受到第二壓簧4174的彈性頂壓力,使第一滑移塊415位于第三滑移腔4170的最內側位置,同時,插柱4173外側端面位于鎖固塊417內。
當需供電插接時,首先向外拉動插電頭4,使插電頭4與卡緊件3完全脫離,然后將插電頭4移動到插套51處,使插緊部41移動到插緊腔52對立側,同時,使插緊部41上的凸出條43移動到插緊腔52內的導移槽522對立側,再然后朝插套51一側推動插電頭4,使插緊部41以及插緊部41上的凸出條43逐漸插入插緊腔52以及插緊腔52內的導移槽522側,通過導移槽522與凸出條43導向滑動配合,使插緊部41沿導移槽522朝插緊腔52移動,直至如圖4所示插緊部41頂部端面與插緊腔52內頂壁相抵接,此時,鎖固塊417外側端面與鎖槽53處于對立位置,同時,插柱4173外側端面與通電槽54處于對立位置,此時,觸桿521完全插入孔槽414并與孔槽414內底部的感觸器4141相抵接,使感觸器4141發送信號并控制電動機4112帶動螺形桿4110轉動,由螺形桿4110帶動雙斜角塊4111向上滑動,此時,雙斜角塊4111上的斜面與斜角塊416上的斜面抵壓滑動配合,使斜角塊416帶動第一滑移塊415克服第一壓簧418的頂壓力逐漸朝第二滑移腔412外側移動,此時,鎖固塊417外側端逐漸插入鎖槽53內,直至如圖5所示雙斜角塊4111兩側端面與斜角塊416內側端面相抵接,此時,第一滑移塊415移動到第二滑移腔412的最外側位置,同時,第一壓簧418完全縮入第一空腔413內,此時,鎖固塊417外側端與鎖槽53內壁相抵接,同時控制電動機4112停止轉動,此時,通過電磁線圈裝置4176通電,使電磁線圈裝置4176與磁塊4175產生排斥力,此時,第二滑移塊4172克服第二壓簧4174的彈性頂壓力,使第二滑移塊4172帶動插柱4173逐漸插入通電槽54內,直至如圖6所示第二滑移塊4172移動到第三滑移腔4170最外側位置,此時,第二壓簧4174完全縮入第二空腔4171內,同時,插柱4173外側端面與通電槽54完全結合,此時即可完成供電連接。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插緊部頂部端面內設孔槽,孔槽內設感觸器,孔槽下方的插緊部內設第一滑移腔,第一滑移腔左右兩側勻稱設第二滑移腔,第二滑移腔離開第一滑移腔一側設第一空腔,第二滑移腔內設第一滑移塊,第一滑移塊內側設進入第一滑移腔內的斜角塊,第一滑移塊外側設穿過第一空腔并穿過插緊部外側壁體的鎖固塊,第一滑移腔內設螺形桿,螺形桿底部與電動機連接,螺形桿上螺形紋配合連接雙斜角塊,從而實現自動控制鎖定配合連接,防止意外觸碰導致插電頭與插套脫離或松動。
2.通過每個鎖固塊內部均設第三滑移腔,第三滑移腔離開第一滑移塊一側設第二空腔,第三滑移腔內第二滑移塊,第二滑移塊內側端面內設磁塊,磁塊對立的第三滑移腔內側壁上設電磁線圈裝置,第二滑移塊離開磁塊一側設穿過第二空腔并穿過鎖固塊外側壁體的插柱,插套內設插緊腔,插緊腔前后內側壁勻稱設導移槽,插緊腔左右兩側內部勻稱設鎖槽,鎖槽離開插緊腔一側設通電槽,從而實現自動供電連接,同時由于插柱位于鎖固塊內,防止意外踩踏或插接是用力過大而導致插柱的損壞。
3.通過卡緊件內設卡緊槽,卡緊槽兩側內壁勻稱設卡緊塊,插電頭底部設供電線,供電線另一端與燈柱前端壁相接,將卡緊件設置在平臺底部,從而方便插電頭的提取和安放。
4.本發明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自動控制,便于插接且安插后穩固性高,防止意外觸碰導致供電中斷,同時提高了使用壽命。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