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汽車車燈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具有衍射狀點燈效果的汽車燈。
背景技術:
對于汽車車燈,既需要設計出來的車燈能嚴格地滿足法規要求,又要外形美觀、大方,更要滿足點燈美輪美奐的效果。就目前的車燈設計,一般是要求一種功能只對應一種發光形式,而且盡量避免光線在各個功能區域之間的竄光以及全反射造成配光鏡點燈時棱邊發亮的現象,這也是結構設計與光學設計的難點。
申請號為201410429894.6的中國發明專利提供一種無限循環反射3d效果的汽車尾燈,包括led光源,所述led光源后側設置pcb板,led光源安裝在pcb板上,led光源前側設置有光導透鏡,光導透鏡前側設置有位于光導透鏡中間區域設置有遮光板,遮光板遮住光導透鏡的中間區域只剩下環形區域透射光;遮光板前側設置有反射鏡;所述光導透鏡左側設置有側板,側板的長度長于光導透鏡加遮光板加反射鏡的厚度,側板底部右側位于反射鏡的前側設置有半透半反射透鏡,通過使用普通led光源、pcb板、遮光板、反射鏡外加半透半反射透鏡組合而成,通過對半透半反射透鏡以及反射鏡之間的巧妙配合,使一根普通的光導透鏡實現多根光導點亮的效果,從而形成無限循環反射的3d視覺效果。但是該汽車尾燈仍然出現大部分光束的浪費,由于光的全反射現象,配光鏡點燈時部分光從尾燈區域竄動到制動燈區域,制動燈區域棱邊出現發亮的現象,汽車車燈的點燈效果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增加光線利用率的具有衍射狀點燈效果的汽車燈,以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衍射狀點燈效果的汽車燈,包括制動燈腔室和尾燈腔室,所述制動燈腔室和所述尾燈腔室之間設有遮光板,所述制動燈腔室的后側面為第一內配光鏡,所述尾燈腔室的后側面為第二內配光鏡,所述尾燈腔室內設有led光源,所述led光源朝向所述第二內配光鏡,所述遮光板與所述第二內配光鏡之間設有間距形成光通道,所述第一內配光鏡和/或所述第二內配光鏡的內側設有導光凸臺;所述第一內配光鏡上設有多個出光條。
優選地,所述第一內配光鏡的內側開設有多個長條狀的凹槽,每個凹槽形成對應的出光條。
優選地,多個出光條相交形成網格狀。
優選地,所述第一內配光鏡和/或所述第二內配光鏡由pc制成。
優選地,所述導光凸臺由pc制成。
優選地,所述導光凸臺位于所述光通道內。
如上所述,本發明涉及的具有衍射狀點燈效果的汽車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明設計新穎,成本低廉,在第一內配光鏡和/或所述第二內配光鏡的內側設置導光凸臺,led光源發出的光有一部分經第二內配光鏡反射進入導光凸臺,經導光凸臺折射進入第一內配光鏡中,使更多的光在第一內配光鏡中全反射,并經出光條折射出,從而實現衍射狀點燈效果,為車燈造型的多樣化提供了技術指導,即可減少前期開發成本又可以避免后期燈具因全反射而產生的報廢。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處的放大圖。
元件標號說明
1制動燈腔室
11第一內配光鏡
12出光條
13制動燈光源
2尾燈腔室
21第二內配光鏡
211底面
22led光源
23導光凸臺
24線路板
3遮光板
4光通道
5外配光鏡
6飾條
7轉向燈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明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發明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發明所揭示的技術內容得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發明可實施的范疇。
光傳播到兩種介質的界面上時,通常要同時發生反射和折射現象,全反射現象是光的折射的特殊現象,只有光從光密介質射向光疏介質并且入射角大于等于臨界角時,光線不再發生折射現象,而全部返回到原介質中傳播的現象叫全反射現象。
光線從折射率為n的某種介質入射到空氣中或者真空中時,當光線的折射角為90°時,此時的入射角c就是這種介質發生全反射時的臨界角,根據折射定律可以得到:
如圖1至圖2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衍射狀點燈效果的汽車燈,主要利用光線在配光鏡中的全反射現象實現衍射狀的點燈效果。所述具有衍射狀點燈效果的汽車燈包括制動燈腔室1和尾燈腔室2,所述制動燈腔室1和所述尾燈腔室2之間設有遮光板3,可以防止所述制動燈腔室1和所述尾燈腔室2相互竄光。所述制動燈腔室1的后側面為第一內配光鏡11,所述制動燈腔室1內設有制動燈光源13,制動燈光源13朝向所述第一內配光鏡11,剎車時,所述制動燈光源13發射光線,從所述第一內配光鏡11中射出;所述尾燈腔室2的后側面為第二內配光鏡21,所述尾燈腔室2內設有led光源22,led光源22安裝在線路板24上,所述led光源22朝向所述第二內配光鏡21,尾燈開啟時,led光源22發出的光有部分從所述第二內配光鏡21中射出,所述第一內配光鏡11和所述第二內配光鏡21應形成角度布置。
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遮光板3與所述第二內配光鏡21之間設有間距形成光通道4,led光源22發出的光有部分經所述第二內配光鏡21的底面211反射進入光通道4,從光通道4穿出后進入所述第一內配光鏡21,所述底面211一般為斜面,便于控制光線的反射路徑。所述第一內配光鏡11和/或所述第二內配光鏡21的內側設有導光凸臺23,導光凸臺23通常設置在所述光通道4內,光線經所述第二內配光鏡21的底面211反射進入導光凸臺23,從導光凸臺23折射進入所述第一內配光鏡11,所述導光凸臺23可和所述第二內配光鏡21一體鑄型而成,通過調整導光凸臺23的高度和形狀滿足大部分光線射出所述導光凸臺23時的折射角度,使光線進入所述第一內配光鏡11內能進行全反射,而不會直接從所述第一內配光鏡11折射出。所述第一內配光鏡11上設有多個出光條12,所述第一內配光鏡21的內側開設有多個長條狀的凹槽,每個凹槽形成對應的出光條12,光線在所述第一內配光鏡21內全反射,當到達凹槽的側邊時,由于入射角發生變化,打破了光線的全反射條件,光線從凹槽中折射出,從而實現衍射狀點燈效果,多個出光條12為橫條花紋,常見的橫條花紋由于一般都是斷面為圓柱狀的花紋,對光線路徑的改變作用沒有像斷面為網格狀的菱形花紋影響大,而且斷面為菱形花紋的點燈效果也更加不拘一格,眩目奪人,所以花紋選擇一般以斷面為網格狀菱形花紋為優。
所述具有衍射狀點燈效果的汽車燈還包括外配光鏡5,外配光鏡5的材料一般都是采用pmma,pmma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簡稱pmma,英文acrylic),又稱做壓克力或有機玻璃,在香港多稱做阿加力膠,具有高透明度,低價格,易于機械加工等優點,是平常經常使用的玻璃替代材料,pmma的折射率一般在1.482~1.52之間,根據全反射得出pmma發生全反射時的臨界角一般為41°~42°之間。pc是聚碳酸酯,俗稱防彈玻璃膠,是塑料中耐沖擊性最好的,pc的折射率一般在1.58左右,然而尾燈點燈時一般都要求整個功能區域發光均勻,所以一般采用離散型材料,通常為乳白色pc,但是制動燈由于法規要求光強較強一般采用透明pc,而且離散型材料很難發生全反射,故第一內配光鏡11、第二內配光鏡21和導光凸臺23的材料選用透明pc,在尾燈區域可以將第一內配光鏡11和第二內配光鏡21的雙面加皮紋以代替離散型材料。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發明的制動燈和尾燈獨立工作,剎車時,制動燈光源13點亮,光線從所述第一內配光鏡11中射出,光線的亮度要遠大于尾燈點亮時的亮度。當尾燈工作時,led光源點亮,一部分光線經第二內配光鏡21中射出,另一部分光線(參見圖2中標號m為光線路徑)經所述第二內配光鏡21的底面211反射進入導光凸臺23,從導光凸臺23折射出的光線進入到第一內配光鏡11中,在第一內配光鏡11中發生全反射,反射后的光線經過出光條12時折射出,此時第一內配光鏡11的出光條12和第二內配光鏡21同時點亮,出現衍射狀點燈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有效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種種缺點而具高度產業利用價值。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發明。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發明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發明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