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珠抹油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灌珠抹油機,所述灌珠抹油機包括:鋼珠輸送系統(01)、滑油輸送系統(02)和鋼珠裝配系統(03),鋼珠(6)在所述鋼珠輸送系統(01)和所述滑油輸送系統(02)的連通處涂抹上滑油后,進入所述鋼珠裝配系統(03)進行裝配。本發明通過將黃油涂抹步驟和鋼珠裝入到花鼓內的步驟集成到同一臺設備上,大大減少了完成工序的時間。本發明的灌珠抹油機在涂抹黃油時使得涂抹更加均勻,大大提高了鋼珠涂抹黃油的效果;并且能夠將涂抹好黃油的鋼珠自動地裝入到花鼓內,由于黃油的涂抹伴隨著鋼珠的移動過程,使得涂抹更加充分并且不會發生已涂抹好的黃油損耗。
【專利說明】灌珠抹油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花鼓裝配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灌珠抹油機,主要用于花鼓裝配時,將鋼珠抹上黃油并送入到花鼓內。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在花鼓中裝入鋼珠時通常是分為二步或者多步進行,即先將鋼珠涂抹上黃油,在將涂抹好黃油的鋼珠裝入到花鼓內。涂抹黃油的過程往往為手動或者混合到一起攪拌完成,將涂抹好黃油的鋼珠安裝到花鼓內的過程也是手動安裝或者半機械化傳送。
[0003]在實現本發明的過程中,發明人發現現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問題:手動涂抹黃油會使涂抹不夠均勻,使得涂抹的實效不理想;將涂抹好黃油的鋼珠再傳送或者手動安裝到花鼓內時會造成大量的黃油損耗,使得潤滑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手動涂抹黃油和手動安裝鋼珠使得勞動強度大大增強,人力成本大大提高。
【發明內容】
[0004]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灌珠抹油機。所述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灌珠抹油機,所述灌珠抹油機包括:鋼珠輸送系統、滑油輸送系統和鋼珠裝配系統,鋼珠在所述鋼珠輸送系統和所述滑油輸送系統的連通處涂抹上滑油后,進入所述鋼珠裝配系統進行裝配。
[0005]進一步地,所述鋼珠輸送系統包括上模板、頂料固定板、模芯、模芯外套、頂珠板、頂針和氣缸;所述模芯和所述模芯外套設置在所述上模板上,所述模芯上沿軸向開設有送珠槽,所述模芯外套上設置有傳珠斜孔,所述送珠槽和所述傳珠斜孔連通;所述頂珠板和所述頂針設置在所述頂料固定板上,所述氣缸可操控所述頂料固定板上下移動地設置在所述頂料固定板的下方,所述頂珠板可操作地向所述傳珠斜孔輸送所述鋼珠,所述頂針的一端伸入到所述送珠槽內并可頂送所述鋼珠向上移動。
[0006]進一步地,所述滑油輸送系統包括油路支座、第一進油管和輸油通管,所述油路支座連通所述輸油通管和所述第一進油管,所述輸油通管與開設在所述模芯內的輸油槽連通,在所述輸油槽與所述送珠槽之間開設有第一模芯通孔。
[0007]進一步地,所述鋼珠裝配系統包括定位針、防錯孔檢具和接近開關,所述定位針和所述防錯孔檢具設置在所述模芯外套上,所述接近開關設置在所述防錯孔檢具內,所述送珠槽與所述防錯孔檢具連通。
[0008]進一步地,所述灌珠抹油機還包括底板和立柱,所述立柱設置在所述上模板和所述底板之間,所述上模板和所述底板分別與所述立柱固定連接。
[0009]進一步地,所述油路支座上設置有輸油通管第一安裝臺肩,所述模芯上設置有輸油通管第二安裝臺肩,所述輸油通管的第一端安裝于所述輸油通管第一安裝臺肩處,所述輸油通管的第二端安裝于所述輸油通管第二安裝臺肩。[0010]進一步地,所述輸油通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上均設置有密封圈,所述輸油通管第一端上的密封圈與所述輸油通管第一安裝臺肩內壁過盈裝配,所述輸油通管第二端上的密封圈與所述輸油通管第二安裝臺肩內壁過盈裝配。
[0011]進一步地,所述底板上還設置有定量閥,所述定量閥的出口端通過第一油管與所述進油孔連通,所述定量閥的進口端與第二油管接頭連接。
[0012]進一步地于,所述進油孔處設置有第一油管接頭,所述第一油管接頭具有接頭公柱和接頭母柱;所述接頭公柱固定套設在所述第一油管接頭上,所述接頭母柱固定地嵌設在所述進油孔內,所述接頭公柱和所述接頭母柱可拆卸地活動連接。
[0013]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通過將黃油涂抹步驟和鋼珠裝入到花鼓內的步驟集成到同一臺設備上,大大減少了完成工序的時間。與現有的手動涂抹黃油相比,本發明的灌珠抹油機在涂抹黃油時使得涂抹更加均勻,大大提高了鋼珠涂抹黃油的效果;并且能夠將涂抹好黃油的鋼珠自動地裝入到花鼓內,由于黃油的涂抹伴隨著鋼珠的移動過程,使得涂抹更加充分并且不會發生已涂抹好的黃油損耗。另一方面,本發明的灌珠抹油機將二步或者多步工序集成到一臺設備上完成,大大地減輕了勞動強度,減少了人力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5]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灌珠抹油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處的放大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模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模芯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模芯外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頂料固定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輸油通管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實施例
[0017]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灌珠抹油機,參見圖1,該灌珠抹油機包括:鋼珠輸送系統
01、滑油輸送系統02和鋼珠裝配系統03,鋼珠6在鋼珠輸送系統01和滑油輸送系統02的連通處涂抹上滑油后,進入鋼珠裝配系統03進行裝配。
[0018]結合參見圖2、圖3和圖4,鋼珠輸送系統01包括上模板8、頂料固定板12、模芯5、模芯外套4、頂珠板9、頂針10和氣缸15。模芯5和模芯外套4設置在上模板8上,模芯5上沿軸向開設有送珠槽52,模芯外套4上設置有傳珠斜孔41,送珠槽52和傳珠斜孔41連通。頂珠板9和頂針10設置在頂料固定板12上,氣缸15可操控頂料固定板12上下移動地設置在頂料固定板12的下方,頂珠板9可操作地向傳珠斜孔41輸送鋼珠6,頂針10的一端伸入到送珠槽52內并可頂送鋼珠6向上移動。具體地,上模板8上設置有模芯5和模芯外套4,該模芯5上沿軸向開設有輸油槽51和送珠槽52,在模芯5的上端部開設有連通輸油槽51和送珠槽52的第一模芯通孔53,頂針10穿過第二通孔82伸入到送珠槽52內。SP,黃油通過輸油通管11被輸送到輸油槽51內,再經第一模芯通孔53進入到送珠槽52內,而送珠槽52內的鋼珠6被伸入到送珠槽52內的頂針10頂住并往上移動,當鋼珠6到達第一模芯通孔53處時與從輸油槽51輸送來的黃油相接觸,并且鋼珠6和黃油一起繼續被頂針10頂住并往上移動,在這個移動過程中實現鋼珠6被充分地涂抹上黃油。
[0019]滑油輸送系統02包括油路支座14、第一進油管18和輸油通管11,油路支座14連通輸油通管11和第一進油管18,輸油通管11與開設在模芯5內的輸油槽51連通,在輸油槽51與送珠槽52之間開設有第一模芯通孔53。具體地,在底板22上設置有油路支座14和氣缸15,油路支座14的上端具有黃油通路,油路支座14的下端通過螺栓或者銷釘固定在底板22上。具體地,油路支座14上開設有進油孔141和輸油通管第一安裝臺肩142,外部輸入的黃油經進油孔141進入到油路支座14的黃油通道內,并且通過該油路支座14送入到輸油通管11內。頂料固定板12設置在氣缸15的上方,頂料固定板12與氣缸15的活塞桿固定連接,氣缸15可操作地驅動頂料固定板12上下移動,進一步地,頂料固定板12帶動設置其上的其他零部件上下移動而實現工作目的。
[0020]鋼珠裝配系統03包括定位針1、防錯孔檢具2和接近開關3,定位針I和防錯孔檢具2設置在模芯外套4上,接近開關3設置在防錯孔檢具2內,送珠槽52與防錯孔檢具2連通。具體地,在模芯外套4上還設置有定位針1、防錯孔檢具2和接近開關3,接近開關3設置在防錯孔檢具2內,送珠槽52與防錯孔檢具2連通。這樣,花鼓經防錯孔檢具2放入到定位針I內,而鋼珠6從送珠槽52傳送到定位針I處后再繼續送入到花鼓內進行安裝,接近開關3能夠感應到花鼓內的信號,并將該信號傳輸到該灌珠抹油機的電氣控制箱內。在該電氣控制箱內設置有第一氣動電磁閥和第二氣動電磁閥,第一氣動電磁閥與接近開關3連接,第二氣動電磁閥與氣缸15連接。
[0021]優選地,灌珠抹油機還包括底板22和立柱21,立柱21固定設置在上模板8和底板22之間。頂料固定板12上設置有頂珠板9和頂針10,頂珠板9和頂針10的固定端均通過螺栓或者銷釘固定于該頂料固定板12上。對應地,在上模板8上開設有第一通孔81和第二通孔82,頂珠板9的自由端設置在第一通孔81內,并且頂珠板9的自由端可在頂料固定板12的帶動下在第一通孔81內上下移動;頂針10的自由端穿過第二通孔82,并且頂針10的自由可在頂料固定板12的帶動下在第二通孔82上下移動。
[0022]結合參見圖5,在模芯外套4上設置有傳珠斜孔41,在模芯5的對應位置設置有第二模芯通孔54,傳珠斜孔41通過第二模芯通孔54與送珠槽52連通。S卩,模芯5安裝在模芯外套4的安裝筒內,當安裝到位后,傳珠斜孔41的下端端口與第二模芯通孔54位置齊平,能夠使得從傳珠斜孔41中滾下來的鋼珠6通過第二模芯通孔54進入到送珠槽52內。在頂珠板9上設置有儲珠槽91,儲珠槽91呈一定傾斜角度地設置,當頂珠板9在頂料固定板12的支撐作用下往上移動,當頂珠板9移動到上限位置時,儲珠槽91與傳珠斜孔41的端口對齊。這時,放置在儲珠槽91內的鋼珠6能夠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動地滾入到傳珠斜孔41內,進而被傳送到送珠槽52內,在頂針10的作用下實現黃油涂抹。
[0023]結合參見圖6,頂料固定板12上開設有與輸油通管11相適配的第三通孔121,輸油通管11穿過上模板8上的第二通孔82和頂料固定板12上的第三通孔121安裝于模芯5和油路支座14上。優選地,油路支座14上設置有輸油通管第一安裝臺肩142,模芯5上設置有輸油通管第二安裝臺肩55,輸油通管11的第一端伸入并安裝于輸油通管第一安裝臺肩142處,輸油通管11的第二端伸入并安裝于輸油通管第二安裝臺肩55。
[0024]結合參見圖7,輸油通管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上均設置有密封圈7,輸油通管11第一端上的密封圈7與輸油通管第一安裝臺肩142內壁過盈裝配,輸油通管11第二端上的密封圈7與輸油通管第二安裝臺肩55內壁過盈裝配。具體地,輸油通管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上靠近端頭的位置開設有密封圈安裝槽,在該兩處的密封圈安裝槽內均設置有密封圈7,兩處的密封圈7跟與之相配合的臺肩內壁之間為過盈裝配。這樣,當黃油經油路支座14輸送到輸油通管11內后,進一步輸送到模芯5的輸油槽51內,在該幾處的管道連接處由于設置了密封圈7,使得黃油在各輸送管道之間流動不會發生泄漏。
[0025]優選地,在底板22上還設置有定量閥20,定量閥20的出口端通過第一油管18與進油孔141連通,定量閥20的進口端與第二油管接頭19連接。在進油孔141處設置有第一油管接頭17,該第一油管接頭17具有接頭公柱171和接頭母柱172,接頭公柱171固定套設在第一油管接頭17上,接頭母柱172固定地嵌設在進油孔141內,接頭公柱171和接頭母柱172可拆卸地活動連接。這樣,位于該灌珠抹油機外部的黃油被氣動泵壓入到第二油管接頭19處,經定量閥20進入到第一油管18,進一步被輸送到輸油通管11內,定量閥20能夠根據電氣控制箱的指令自動地控制黃油的壓入量。第一油管18優選為銅管,第二油管接頭19優選為90°油管接頭。
[0026]本發明的灌珠抹油機的工作原理是:
花鼓經防錯孔檢具2放入定位針I內,接近開關3感應花鼓耳部的信號傳輸到電氣控制箱內,由電氣控制箱給第一氣動電磁閥得電,第一氣動電磁閥給氣到定量閥20,定量閥20工作,定量給油經第一油管18、油路支座14、輸油通管1、模芯5的輸油槽51,從而輸油到模芯5的第一模芯通孔53處。第一氣動電磁閥得電后約一秒鐘,電氣控制箱給第二氣動電磁閥得電,第二氣動電磁閥給氣到氣缸15,氣缸15工作使頂料固定板12往上推動,與頂料固定板12固定連接的頂針10和頂珠板9同時往上運動,頂針10頂住鋼珠6向上到模芯5的第一模芯通孔53處,鋼珠6連同輸送到第一模芯通孔53處的黃油一起送入花鼓內,從而完成對鋼珠6抹油和對花鼓灌珠。
[0027]另外,與頂針10同時運作的頂珠板9向上運動,當儲珠槽91與傳珠斜孔41的上端口齊平時,儲珠槽91內的鋼珠6滾入到模芯外套4的傳珠斜孔41內,這樣能夠給送珠槽52不斷地補充鋼珠6。
[0028]第一氣動電磁閥與第二氣動電磁閥由電氣控制箱控制,當預定時間到后氣缸15與定量閥20回到原位待下一個花鼓放入防錯孔檢具2內,接近開關3感應到花鼓信號后重
復工作。
[0029]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灌珠抹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珠抹油機包括:鋼珠輸送系統(01)、滑油輸送系統(02)和鋼珠裝配系統(03),鋼珠(6)在所述鋼珠輸送系統(01)和所述滑油輸送系統(02)的連通處涂抹上滑油后,進入所述鋼珠裝配系統(03)進行裝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灌珠抹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珠輸送系統(01)包括上模板(8)、頂料固定板(12)、模芯(5)、模芯外套(4)、頂珠板(9)、頂針(10)和氣缸(15); 所述模芯(5 )和所述模芯外套(4 )設置在所述上模板(8 )上,所述模芯(5 )上沿軸向開設有送珠槽(52),所述模芯外套(4)上設置有傳珠斜孔(41),所述送珠槽(52)和所述傳珠斜孔(41)連通; 所述頂珠板(9)和所述頂針(10)設置在所述頂料固定板(12)上,所述氣缸(15)可操控所述頂料固定板(12)上下移動地設置在所述頂料固定板(12)的下方,所述頂珠板(9)可操作地向所述傳珠斜孔(41)輸送所述鋼珠(6),所述頂針(10)的一端伸入到所述送珠槽(52)內并可頂送所述鋼珠(6)向上移動。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灌珠抹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油輸送系統(02)包括油路支座(14)、第一進油管(18)和輸油通管(11),所述油路支座(14)連通所述輸油通管(11)和所述第一進油管(18),所述輸油通管(11)與開設在所述模芯(5)內的輸油槽(51)連通,在所述輸油槽(51)與所述送珠槽(52 )之間開設有第一模芯通孔(53 )。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灌珠抹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珠裝配系統(03)包括定位針(I)、防錯孔檢具(2 )和接近開關(3 ),所述定位針(I)和所述防錯孔檢具(2 )設置在所述模芯外套(4)上,所述接近開關(3)設置在所述防錯孔檢具(2)內,所述送珠槽(52)與所述防錯孔檢具(2)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灌珠抹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珠抹油機還包括底板(22)和立柱(21),所述立柱(21)固定設置在所述上模板(8 )和所述底板(22 )之間。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灌珠抹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支座(14)上設置有輸油通管第一安裝臺肩(142),所述模芯(5)上設置有輸油通管第二安裝臺肩(55),所述輸油通管(11)的第一端安裝于所述輸油通管第一安裝臺肩(142 )處,所述輸油通管(11)的第二端安裝于所述輸油通管第二安裝臺肩(55)。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灌珠抹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輸油通管(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上均設置有密封圈(7),所述輸油通管(11)第一端上的密封圈(7)與所述輸油通管第一安裝臺肩(142)內壁過盈裝配,所述輸油通管(11)第二端上的密封圈(7)與所述輸油通管第二安裝臺肩(55)內壁過盈裝配。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灌珠抹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2)上還設置有定量閥(20),所述定量閥(20)的出口端通過所述第一進油管(18)與所述進油孔(141)連通,所述定量閥(20)的進口端與第二油管接頭(19)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灌珠抹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孔(141)處設置有第一油管接頭(17),所述第一油管接頭(17)具有接頭公柱(171)和接頭母柱(172); 所述接頭公柱(171)固定套設在所述第一油管接頭(17)上,所述接頭母柱(172)固定地嵌設在所述進油孔(141)內,所述接頭公柱(171)和所述接頭母柱(172)可拆卸地活動連接。
【文檔編號】B23P19/00GK103659213SQ201210351199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0日
【發明者】陳俊雄 申請人:久裕交通器材(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