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提高平片平面度的定形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定形設備,具體涉及一種提高平片平面度的定形設備。
背景技術:
熱處理是將金屬材料放在一定的介質內加熱、保溫、冷卻,通過改變材料表面或內部的金相組織結構,來控制其性能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薄片類零件需經過熱處理以提高其硬度,耐磨性等,以滿足使用要求,但是薄片類零件經熱處理后,會發生嚴重變形,其孔徑、軸向尺寸、徑向尺寸,特別是平面度等不符合設計要求,降低了產品質量,產生大量廢品。為滿足設計及使用要求,薄片類零件在熱處理后需進行壓平整形,提高薄片類零件的平面度。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提高平片平滿度的定形設備,利用本裝置,提高平片平面度,以達到設計要求。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提高平片平面度的定形設備,前擋板、復數個所述平片以及后擋板依次套設于一導桿上,所述定形設備包括機架、固連于機架上的支撐桿及驅動裝置,所述支撐桿上固連有壓板,該壓板上開設有內徑介于支撐桿外徑和后擋板外徑之間的過孔;所述驅動裝置的輸出軸上固連有與支撐桿滑動連接的支撐板,所述導桿的一端支撐定位于該支撐板上,且導桿的另一端穿插于所述過孔內。優選的,所述支撐板和壓板依次平行設置于機架的上方。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定形設備包括間隔固連于機架上的兩根所述支撐桿,驅動裝置設于兩支撐桿之間。優選的,所述驅動裝置為液壓缸。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I)將攜帶有前、后擋板及復數個平片的導桿的下端支撐定位于支撐板上;(2)啟動液壓缸,推動支撐板上移,直至后擋板抵壓于壓板的下端面上;(3)液壓缸桿繼續伸出,至輸出力達到20噸左右,將平片壓緊于前后擋板之間,平片的平面度達到設計要求;(4)利用電動扳手旋接導桿的上端即穿插于通孔內的一端上的后緊固螺母,至此完成提高平片平面度的定形工作。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的優點是1.本實用新型采用液壓缸為動力輸出裝置,輸出力可達20噸以上,將平片壓緊于前、后擋板之間,提高平片的平面度,滿足設計要求。
[0017]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實施例一工作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平片;2、導桿;3、機架;4、支撐桿;5、驅動裝置;6、壓板;7、支撐板8、前擋板;9、后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實施例一參見圖1和圖2所示,前擋板8、復數個所述平片I以及后擋板9依次套設于一導桿2上。一種提高平片平面度的定形設備包括機架3、固連于機架3上的兩根支撐桿4及驅動裝置5,所述驅動裝置5設于兩支撐桿之間。所述支撐桿4上端固連有壓板6,該壓板6上開設有內徑介于支撐桿外徑和后擋板外徑之間的過孔。本實施例中,所述驅動裝置5為液壓缸,其輸出軸上固連有與支撐桿4滑動連接的支撐板7,且所述支撐板和壓板依次平行設置于機架的上方。所述導桿2的下端支撐定位于該支撐板7上,導桿2的上端穿插于所述過孔內。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I)將攜帶有前、后擋板及復數個平片的導桿的下端支撐定位于支撐板上;(2)啟動液壓缸,推動支撐板上移,直至后擋板抵壓于壓板的下端面上;(3)液壓缸桿繼續伸出,至輸出力達到20噸左右,將平片壓緊于前后擋板之間,平片的平面度達到設計要求;(4)利用電動扳手旋接導桿的上端即穿插于通孔內的一端上的后緊固螺母,至此完成提高平片平面度的定形工作。
權利要求1.一種提高平片平面度的定形設備,前擋板(8)、復數個所述平片(I)以及后擋板(9)依次套設于一導桿(2)上,其特征是所述定形設備包括機架(3)、固連于機架上的支撐桿(4)及驅動裝置(5),所述支撐桿(4)上固連有壓板(6),該壓板(6)上開設有內徑介于支撐桿外徑和后擋板外徑之間的過孔; 所述驅動裝置(5)的輸出軸上固連有與支撐桿(4)滑動連接的支撐板(7),所述導桿(2)的一端支撐定位于該支撐板(7)上,且導桿(2)的另一端穿插于所述過孔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形設備,其特征是所述定形設備包括間隔固連于機架上的兩根所述支撐桿,驅動裝置設于兩支撐桿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形設備,其特征是所述驅動裝置為液壓缸。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提高平片平面度的定形設備,前擋板、復數個所述平片以及后擋板依次套設于一導桿上,所述定形設備包括機架、固連于機架上的支撐桿及驅動裝置,所述支撐桿上固連有壓板,該壓板上開設有內徑介于支撐桿外徑和后擋板外徑之間的過孔;所述驅動裝置的輸出軸上固連有與支撐桿滑動連接的支撐板,所述導桿的一端支撐定位于該支撐板上,且導桿的另一端穿插于所述過孔內。本實用新型采用液壓缸為動力輸出裝置,輸出力可達20噸以上,將平片壓緊于前、后擋板之間,提高平片的平面度,滿足設計要求。
文檔編號B21D1/00GK202861046SQ20122023286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2日
發明者吳振良 申請人:蘇州工業園區振中汽車配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