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半自動鉚觸點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制造領域,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半自動鉚觸點設備。
背景技術:
原有回流條上的觸點鉚接工藝通過人工操作,用鑷子將單個觸點夾到鉚具下模孔中,在所有觸點夾齊后,放上回流條,然后開動沖床進行沖壓。該鉚接工藝通過人工送料,工人的勞動強度大,效率低,容易疲勞,而且鉚接完成后產品的不合格率高。由于回流條相鄰鉚接點的間距與現有的多線振動盤的線間距不匹配,一般鉚接設備也沒有有效解決上述回流條多觸點鉚接的問題。例如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CN 202052870 U,授權公告日2011年11月30日,發明創造的名稱為靜觸點鉚接機,該申請案公開了一種觸點鉚接設備,通過送料機構、旋轉機構、夾具機構和出料機構的結合創新,實現了多工位同步作業,每個動作完成兩個產品,有效解決了產品生產效率和質量的問題,但是該申請案并沒有解決一個產品多觸點鉚接的問題。再如中國專利申請公布號CN102350479 A,申請公布日2012年02月15日,發明創造的名稱為一種實現多釘同時鉚接的鉚接機構,該申請案公開了一種多釘同時鉚接的機構,通過固定板的鉚接頭與待鉚接工件的定位槽一一對應的結合創新,實現多點鉚接的目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解決了鉚接工件多釘同時鉚接的問題,但是該申請案的鉚釘需要人工一個一個放入鉚接頭的通孔,缺少專用的送料機構,沒有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工人的工作強度。本實用新型通過多線振動盤、可變間距直振和模具的結合創新,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鉚接效率高,勞動強度低的半自動鉚觸點設備。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解決現有技術中一般鉚接設備沒有有效解決回流條多觸點鉚接的效率和質量問題,提供一種半自動鉚觸點設備,通過多線振動盤、可變間距直振和模具的結合創新,實現該半自動鉚觸點設備鉚接效率高工人的工作強度低。為了解決上述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取下述技術方案一種半自動鉚觸點設備,包括工作臺、第一氣缸、帶沖頭的上模具、下模具、直振、多線振動盤和控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氣缸、下模具、直振和振動盤分別與工作臺固定連接,所述上模具與第一氣缸聯動,所述下模具設有多個沖孔,相鄰沖孔的間距與相鄰沖頭的間距相一致,所述直振一端相鄰軌道的間距與相鄰沖孔的間距相一致,另一端相鄰軌道的間距與多線振動盤的線間距相一致,所述沖孔、軌道與觸點的形狀相一致,所述第一氣缸、多線振動盤的電源接線與控制面板相連。在安裝時,先將下模具安裝在工作臺相對應的位置,然后在下模具的正上方安裝和固定第一氣缸,并將帶沖頭的上模具與第一氣缸的活塞桿相固定,使得下模具的所有沖孔與上模具的所有沖頭一一對應,再將直振固定在工作臺的相應位置,使得直振的軌道與沖孔對應,接著在直振的另一端,將多線振動盤與直振對接,最后將第一氣缸、多線振動盤的電源接線與工作臺上的控制面板相連就安裝完成了。該半自動鉚觸點設備經過調試后,即可使用。在使用時,先通過自動送料機構將觸點傳送至多線振動盤,經過多線振動盤對觸點的有序排列,再傳送進直振的每個軌道內,直到把觸點送至下模具的沖孔內,然后將回流條放到下模具上,接著在控制面板上啟動第一氣缸的電源,使得第一氣缸帶動上模具動作,進行沖模的工序,完成多個觸點的同時鉚接。第一氣缸,為該鉚觸點設備提供沖模的壓力;上下模具,完成多出點的同時鉚接;多線振動盤,將自動送料機構傳送來的觸點進行有序的排列和傳送;直振,將從多線振動盤傳送出的觸點,順利傳送至沖孔;控制面板,將所有電器元件的電源接到控制面板,方便人工操作,提高生產效率。通過多線振動盤與直振的配合使用,實現觸點自動傳送至沖孔,與人工夾觸點方式相比,既提高了鉚接效率,又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優選的,所述下模具由相互插接的殼體和模體組成,所述殼體設有螺栓孔,殼體與工作臺通過螺栓孔固定連接,所述模體設有多個沖孔。殼體對模體起保護作用,安裝和拆卸方便;模體與殼體插接,方便隨時檢查和維護模體。 優選的,所述下模具設有提升機構,所述沖孔內分別設有與提升機構聯動的傳感器。提升機構,使得所有觸點在鉚接前都處于鉚接平面上,保證鉚接質量;在傳感器探測到所有觸點被傳送至沖孔內,才能進行提升機構的工序,防止漏鉚現象,降低產品的不合格率。優選的,所述提升機構由第二氣缸和滑塊組成,所述第二氣缸與工作臺固定連接,其電源接線與控制面板相連,所述滑塊與第二氣缸的活塞桿螺紋連接,與殼體插接,所述滑塊的上平面為斜面,斜面的斜度與模體下平面的斜度相同。該提升機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成本低。優選的,所述工作臺上設有氣缸支架,所述第一氣缸與氣缸支架固定連接。方便第一氣缸的定位和裝卸。優選的,所述直振設有定位孔,為新型可變間距直振。定位孔,方便直振的安裝;新型可變間距直振,軌道精度高。在多線振動盤的線間距與回流條鉚接點的間距不一致時,新型可變間距直振具有良好的適應性。由于采取上述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半自動鉚觸點設備具有這樣的有益效果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通過多線振動盤、可變間距直振和模具的結合創新,實現該半自動鉚觸點設備鉚接效率高,工人勞動強度低,產品質量良好。
附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上模具的結構示意圖;附圖4為本實用新型下模具的結構示意圖;附圖5為本實用新型回流條鉚接完成后的結構示意圖;附圖6為本實用新型下模具與第二氣缸連接關系的結構示意圖;附圖7為本實用新型新型可變間距直振的結構示意圖。圖中工作臺I 第一氣缸2 上模具3 下模具4 直振5 多線振動盤6 控制面板7 沖頭8 沖孔9 軌道10 觸點11 殼體12模體13 螺栓孔14 傳感器15 第二氣缸16 滑塊17 斜面18氣缸支架19 定位孔20 活塞桿21。
具體實施方式
[0027]參閱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實施例一結合附圖1、2、3、5,一種半自動鉚觸點設備,包括工作臺1、第一氣缸2、帶沖頭8的上模具3、下模具4、直振5、多線振動盤6和控制面板7,第一氣缸2、下模具4、直振5和多線振動盤6分別與工作臺1固定連接,上模具3與第一氣缸2聯動,下模具4設有多個沖孔9,相鄰沖孔9的間距與相鄰沖頭8的間距相一致,直振5 —端相鄰軌道10的間距與相鄰沖孔9的間距相一致,另一端相鄰軌道10的間距與多線振動盤6的線間距相一致,沖孔9、軌道10與觸點11的形狀相一致,第一氣缸2、多線振動盤6的電源接線與控制面板7相連。在安裝時,先將下模具安裝在工作臺相對應的位置,然后在下模具的正上方安裝和固定第一氣缸,并將帶沖頭的上模具與第一氣缸的活塞桿相固定,使得下模具的所有沖孔與上模具的所有沖頭一一對應,再將直振固定在工作臺的相應位置,使得直振的軌道與沖孔對應,接著在直振的另一端,將多線振動盤與直振對接,最后將第一氣缸、多線振動盤的電源接線與工作臺上的控制面板相連就安裝完成了。該半自動鉚觸點設備經過調試后,即可使用。在使用時,先通過自動送料機構將觸點傳送至多線振動盤,經過多線振動盤對觸點的有序排列,再傳送進直振的每個軌道內,直到把觸點送至下模具的沖孔內,然后將回流條放到下模具上,接著在控制面板上啟動第一氣缸的電源,使得第一氣缸帶動上模具動作,進行沖模的工序,完成多個觸點的同時鉚接。實施例二,結合附圖1、2、3、4、5、6、7,一種半自動鉚觸點設備,包括工作臺1、第一氣缸2、帶沖頭8的上模具3、下模具4、新型可變間距直振、多線振動盤6和控制面板7,第一氣缸2與工作臺1通過氣缸支架19固定連接,下模具4、新型可變間距直振和多線振動盤6分別與工作臺1固定連接,上模具3與第一氣缸2聯動,下模具4由相互插接的殼體12和模體13組成,并設有提升機構,提升機構由第二氣缸16和滑塊17組成,第二氣缸16與工作臺1固定連接,其電源接線與控制面板7相連,滑塊17與第二氣缸16的活塞桿21螺紋連接,與殼體12插接,滑塊17的上平面為斜面18,斜面18的斜度與模體13下平面的斜度相同,殼體12設有螺栓孔14,殼體12與工作臺I通過螺栓孔14固定連接,模體13設有多個沖孔9,沖孔9內分別設有與提升機構聯動的傳感器15,相鄰沖孔9的間距與相鄰沖頭8的間距相一致,新型可變間距直振一端相鄰軌道10的間距與相鄰沖孔9的間距相一致,另一端相鄰軌道10的間距與多線振動盤6的線間距相一致,沖孔9、軌道10與觸點11的形狀相一致,第一氣缸2、多線振動盤6的電源接線與控制面板7相連。在安裝時,先將殼體通過螺紋孔固定在工作臺相對應的位置,并插入設有傳感器的模體,形成下模具,接著將滑塊插入殼體的側面,并固定第二氣缸,同時將第二氣缸的活塞桿與滑塊固定,然后在下模具的正上方固定氣缸支架和第一氣缸,并將帶沖頭的上模具與第一氣缸的活塞桿相固定,使得模體的所有沖孔與上模具的所有沖頭一一對應,再將新型可變間距直振固定在工作臺的相應位置,使得新型可變間距直振的軌道與沖孔一一對應,接著在直振的另一端,將多線振動盤與直振對接,最后將第一氣缸、第二氣缸、多線振動盤的電源接線與工作臺上的控制面板相連就安裝完成了。該半自動鉚觸點設備經過調試后,即可使用。在使用時,先通過自動送料機構將觸點傳送至多線振動盤,經過多線振動盤對觸點的有序排列,再傳送進直振的每個軌道內,直到把觸點送至下模具的沖孔內,然后將回流條放到下模具上,接著在控制面板上啟動第二氣缸的電源,使得第二氣缸推動下模具的模體上升至鉚接平面,最后啟動第一氣缸的電源,進行沖模的工序,完成多個觸點的同時鉚接。以上所述的兩個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核心思想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的修飾,例如第二氣缸與工作臺的固定方式、多線振動盤以及氣缸的參數、傳感器的參數等進行若干的修改或組合,應該落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半自動鉚觸點設備,包括工作臺(I)、第一氣缸(2 )、帶沖頭(8 )的上模具(3 )、下模具(4)、直振(5)、多線振動盤(6)和控制面板(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氣缸(2)、下模具(4)、直振(5)和多線振動盤(6)分別與工作臺(I)固定連接,所述上模具(3)與第一氣缸(2 )聯動,所述下模具(4)設有多個沖孔(9 ),相鄰沖孔(9 )的間距與相鄰沖頭(8 )的間距相一致,所述直振(5)—端相鄰軌道(10)的間距與相鄰沖孔(9)的間距相一致,另一端相鄰軌道(10)的間距與多線振動盤(6)的線間距相一致,所述沖孔(9)、軌道(10)與觸點(11)的形狀相一致,所述第一氣缸(2)、多線振動盤(6)的電源接線與控制面板(7)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半自動鉚觸點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4)由相互插接的殼體(12 )和模體(13 )組成,所述殼體(12 )設有螺栓孔(14 ),殼體(12 )與工作臺(I)通過螺栓孔(14)固定連接,所述模體(13)設有多個沖孔(9)。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半自動鉚觸點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4)設有提升機構,所述沖孔(9)內分別設有與提升機構聯動的傳感器(15)。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半自動鉚觸點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機構由第二氣缸(16)和滑塊(17)組成,所述第二氣缸(16)與工作臺(I)固定連接,其電源接線與控制面板(7)相連,所述滑塊(17)與第二氣缸(16)的活塞桿(21)螺紋連接,與殼體(12)插接,所述滑塊(17)的上平面為斜面(18),斜面(18)的斜度與模體(13)下平面的斜度相同。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半自動鉚觸點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臺(I)上設有氣缸支架(19),所述第一氣缸(2)與氣缸支架(19)固定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半自動鉚觸點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振(5)設有定位孔(20),為新型可變間距直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布了一種半自動鉚觸點設備,包括工作臺(1)、第一氣缸(2)、上模具(3)、下模具(4)、直振(5)、多線振動盤(6)和控制面板(7),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3)與第一氣缸(2)聯動,所述下模具(4)與上模具(3)相匹配,所述直振(5)一端的軌道(10)與相鄰沖孔(9)相匹配,另一端與多線振動盤(6)相匹配,所述沖孔(9)、軌道(10)與觸點(11)的形狀相一致,所述第一氣缸(2)、多線振動盤(6)與控制面板(7)相連。本實用新型通過多線振動盤、可變間距直振和模具的結合創新,提供一種鉚接效率高,工人勞動強度低,產品質量良好的半自動鉚觸點設備。
文檔編號B21D39/00GK202779490SQ20122044283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3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3日
發明者應再根, 楊榮旺, 陳小紅 申請人:寧波梅山保稅港區英姿汽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