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閥門裝配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閥門的裝配工具,適合用作汽輪機閥門的閥桿和閥碟裝配,也適合用作其他行業的閥門的閥桿和閥碟裝配,例如電廠閥門等。
背景技術:
參見
圖1和圖2:汽輪機閥門的閥桿01和閥碟02的結構是,閥桿01的端部為球形頭結構;閥碟02上設有用作穿入閥桿01的中心孔,且中心孔下部設有與閥桿01的球形頭相匹配、用作工作密封的錐面,該錐面即為閥桿01和閥碟02的工作密封面M,在閥碟02的外下部設有球形結構,即向下凸起的正球面Al和從正球面Al背面形成的背球面BI。目前,由于缺乏專用的裝配工具,汽輪機閥門的閥桿01和閥碟02在廠內裝配時,仍為傳統的裝配方式,即一個工人扶持住閥碟02,另一個工人引導閥桿01,第三個工人起吊閥桿01裝配,需要三人協作才能完成整個裝配工作。這種裝配方式具有以下主要不足:1.不僅需要多個崗位工人,而且工人勞動強度大,裝配效率低,直接增加了汽輪機制造商的生產成本;2.在垂直裝配時(即閥碟02豎立,閥桿01豎向裝入閥碟02內,如
圖1所示),閥碟02外下部的球形結構不易實現穩定的固定,在整個裝配過程中,無法保證閥桿01能與閥碟02同心,從而二者之間極易產生碰撞點03,導致本身就不夠穩定固定的閥碟02傾倒,具有安全隱患,何況閥桿01裝入閥碟02后,二者組合的重心很高,更容易傾倒,進一步增加了安全隱患;3.在水平裝配時(即閥碟02傾倒,橫向布置,閥桿01橫向裝入閥碟02內,如圖2所示),光滑、細長的閥桿01不易吊平,較難裝入閥碟02內,且在閥桿01裝入閥碟02后,閥桿01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閥桿01的球形頭在閥碟02內的工作密封面M偏下處形成了著落面N,不能按照設計要求正常著落在閥碟02內的工作密封面M上,閥桿01球形頭的上部(該方位是針對閥桿和閥碟傾倒、水平橫向布置而言的)與閥碟02內工作密封面M的頂部之間形成了上部間隙04,裝配精度極差,這是不能滿足設計要求的,此時,需要工人給閥桿01附加一個很好的人工水平推力,才能使閥桿01的 球形頭按照設計要求正常著落在閥碟02內的工作密封面M上,工人勞動強度大。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安全性和裝配精度高、可靠實用、能夠有效代替傳統多個崗位工人裝配的閥門裝配工具。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閥門裝配工具,用作閥門的閥桿和閥碟裝配,所述裝配工具包括支座、夾座和壓板;所述支座上設有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第一支撐板為環形結構,第一支撐板通過第一固定螺栓固定在第二支撐板上方的支座上,第一支撐板的內環用作穿入閥碟;所述夾座為環形結構,夾座的內環直徑小于閥碟的正球面直徑,夾座固定在支座的第二支撐板上,夾座的內環對應在第一支撐板的內環下方;所述壓板為兩塊,每塊壓板為帶腰形孔的條形結構,兩塊壓板通過腰形孔分別固定在支座的第一支撐板兩側,壓板在第一支撐板上的固定位置通過腰形孔進行調整。所述壓板通過定位插銷與閥碟背球面處的插銷孔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板為環形結構,第二支撐板的內環對應在夾座的內環處;所述第二支撐板、夾座和第一支撐板上的內環軸線對應在同一直線上。所述夾座的內環為喇叭口或球面結構,坐落于閥碟的正球面。所述第一支撐板的內環直徑大于閥碟的柱體外徑,且小于閥碟的背球面直徑。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上述裝配工具專門針對閥門的閥桿和閥碟裝配而設計,結構簡單,其能對閥碟進行有效、穩定的夾持定位,從而確保起吊、準備裝入閥碟的閥桿能夠與閥碟同心,減少二者碰撞,即便二者碰撞也不會產生傾倒現象,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它僅需一個工人就能順利完成整個裝配工作,有效代替了傳統多個崗位工人的裝配方式,從而減少了崗位工人,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提高了裝配效率,有利于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此外,采用上述裝配工具,閥桿裝入閥碟后,閥桿的球形頭能夠直接坐落在閥碟內的工作密封面上,裝配精度聞,進一步提聞了裝配效率,可罪性聞,實用性強。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是汽輪機閥門的閥桿和閥碟傳統垂直裝配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汽輪機閥門的閥桿和閥碟傳統水平裝配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中代號含義:01、9 —`閥桿;02、7 —閥碟;03—碰撞點;04—上部間隙;1—支座;2一夾座;3—壓板;4一定位插銷;5—第一緊固螺栓;6—第一固定螺栓;8—第二緊固螺栓;
10—第一支撐板;11一第二支撐板;12—插銷孔;13—第二固定螺栓;A1、A2一正球面;B1、B2—背球面;M—工作密封面;N—著落面。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3:本實用新型用作閥門的閥桿9和閥碟7裝配,本實用新型具體包括支座
1、夾座2和壓板3。其中,支座I為焊接件,在支座I上設有第一支撐板10和第二支撐板11 ;第一支撐板10為環形結構,其內環用作穿入閥碟7,第一支撐板10的內環直徑大于閥碟7的柱體與背球面B2圓滑過渡拐角處的直徑,且第一支撐板10的內環下端面邊沿為匹配閥碟7背球面B2弧面的弧形斜面,以免第一支撐板10的內環下端面邊沿碰傷或壓壞閥碟7的背球面B2。第一支撐板10通過第一固定螺栓6固定在支座I上,正好處在第二支撐板11的上方;第二支撐板11亦為環形結構(第二支撐板11可采用板狀結構代替),第二支撐板11的內環軸線與第一支撐板10的內環軸線處在同一直線上,第二支撐板11通過第二固定螺栓13固定在支座I上;第一支撐板10和第二支撐板11使支座I形成空心的層架結構,支座I起支撐、平衡作用。夾座2為環形結構,夾座2的內環呈喇叭口狀(也可采用球面狀或通孔狀代替),夾座2的內環最小直徑小于閥碟7的正球面A2直徑;夾座2通過第二緊固螺栓8固定在支座I的第二支撐板11上,夾座2的內環對應在第二支撐板11的內環處,對應在第一支撐板10的內環下方,即夾座2的內環軸線與第二支撐板11的內環軸線和第一支撐板10的內環軸線處在同一直線上,夾座2的內環用作坐落閥碟7的正球面A2,要求夾座2內環的喇叭口狀表面光滑,從而保證閥碟7的正球面A2與夾座2接觸時不受損傷。壓板3為兩塊,每塊壓板3為帶腰形孔的條形結構,兩塊壓板3通過腰形孔及第一緊固螺栓5分別固定在支座I的第一支撐板10兩側,壓板3在第一支撐板10上的固定位置,可以通過腰形孔和第一緊固螺栓5進行距離調整;壓板3用作卡持在閥碟7的背球面B2處;為了進一步提高壓板3對閥碟7的卡持穩固性,并防止閥碟7轉動,壓板3通過定位插銷4與閥碟7背球面B2處的插銷孔12 (若是汽輪機閥門的話,插銷孔12即為閥碟7上的進汽孔)連接。上述裝配工具固定的閥碟7的軸線正好與第一支撐板10、夾座2和第二支撐板11上的內環軸線對應在同一直線上;將閥碟7固定好后,工人僅需起吊閥桿9,將閥桿9的球形頭吊至閥碟7上方,盡量使閥桿9的軸線與閥碟7的軸線靠攏,甚至重疊,形成同心,從閥碟7的中心孔中裝入閥桿9, 閥桿9即可順利坐落在閥碟7內的工作密封面上,實現精確裝配。
權利要求1.一種閥門裝配工具,用作閥門的閥桿(9)和閥碟(7)裝配,其特征在于:所述裝配工具包括支座(I)、夾座(2)和壓板(3);所述支座(I)上設有第一支撐板(10)和第二支撐板(11),第一支撐板(10)為環形結構,第一支撐板(10)通過第一固定螺栓(6)固定在第二支撐板(11)上方的支座(I)上,第一支撐板(10)的內環用作穿入閥碟(7);所述夾座(2)為環形結構,夾座(2)的內環直徑小于閥碟(7)的正球面(A2)直徑,夾座(2)固定在支座(I)的第二支撐板(11)上,夾座(2)的內環對應在第一支撐板(10)的內環下方;所述壓板(3)為兩塊,每塊壓板(3)為帶腰形孔的條形結構,兩塊壓板(3)通過腰形孔分別固定在支座(I)的第一支撐板(10)兩側,壓板(3)在第一支撐板(10)上的固定位置通過腰形孔進行調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閥門裝配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壓板(3)通過定位插銷(4)與閥碟(7 )背球面(B2 )處的插銷孔(12 )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閥門裝配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撐板(11)為環形結構,第二支撐板(11)的內環對應在夾座(2)的內環處;所述第二支撐板(11)、夾座(2)和第一支撐板(10)上的內 環軸線對應在同一直線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閥門裝配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夾座(2)的內環為喇叭口或球面結構,坐落于閥碟(7)的正球面(A2)。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閥門裝配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板(10)的內環直徑大于閥碟(7)的柱體(13)外徑,且小于閥碟(7)的背球面(B2)直徑。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閥門裝配工具,用作閥門的閥桿和閥碟裝配,包括支座、夾座和壓板;支座上設有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第一支撐板為環形結構,第一支撐板通過第一固定螺栓固定在第二支撐板上方的支座上,第一支撐板的內環用作穿入閥碟;夾座為環形結構,夾座的內環直徑小于閥碟的正球面直徑,夾座固定在第二支撐板上,夾座的內環對應在第一支撐板的內環下方;壓板為兩塊,每塊壓板為帶腰形孔的條形結構,兩塊壓板通過腰形孔分別固定在支座的第一支撐板兩側,壓板在第一支撐板上的固定位置通過腰形孔進行調整。它能對閥碟進行有效、穩定的夾持定位,確保起吊、準備裝入閥碟的閥桿能夠與閥碟同心,二者裝配精度、效率均高,可靠實用,安全性高。
文檔編號B23P19/00GK203092078SQ20122073802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8日
發明者袁連平, 房貴明, 胡開吉, 謝敏, 張玉勝, 羊小軍, 彭永會 申請人: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