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鈦合金搖臂模鍛件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鈦合金搖臂模鍛件結構,其能解決采用現有鍛件結構模鍛加工時鍛件的兩道高筋容易產生塌角的問題,從而有效縮短模鍛工藝流程,提高生產效率。其包括鍛件本體,鍛件本體的上、下型面對稱,鍛件的上、下型面沿縱向兩側分別設置有高筋,其特征在于:鍛件本體的分模面位于鍛件本體上、下面的對稱中心線的下方。
【專利說明】一種鈦合金搖臂模鍛件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模鍛件的結構設計領域,尤其是涉及鈦合金模鍛件的結構設計領域,具體為一種鈦合金搖臂模鍛件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種用于飛機構造的鈦合金搖臂構件,其外形輪廓尺寸為396mmX206mmX 140mm(長X寬X高),結構見圖1,該構件的主要特點為兩側面側板I的高寬比為8:1,屬于復雜結構件,且其材料為TC4鈦合金、屬于難變形材料。該構件通常的鍛件結構見圖2和圖3,其鍛件4的分模面5與鍛件上、下面的對稱中心線11重合,該鍛件在180MN螺桿壓力機上進行模鍛,成形速度為50mm/sec,在模鍛過程中常會出現以下問題:(1)在螺桿壓力機上進行鈦合金產品生產時,坯料與下模接觸時間長、溫降較快,故生產過程中下模金屬流動困難、下模型腔不易填充,從而導致鍛件結構上的兩道高筋2、3在模鍛過程填充困難,容易產生塌角;(2)在模鍛工藝中,為解決上述兩道高筋的塌角問題,鍛造工藝采用預成型和終鍛成形兩次模鍛的方式,其生產效率低。圖3中,6為鍛模的上模,7為鍛模的下模,HO為鍛件高筋2、3的高度,H為鍛件厚度,h為鍛件本體分模面與鍛件下平面A之間的高度。
【發明內容】
[0003]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鈦合金搖臂模鍛件結構,其能解決采用現有鍛件結構模鍛加工時鍛件的兩道高筋容易產生塌角的問題,從而有效縮短模鍛工藝流程,提高生產效率。
[0004]其技術方案是這樣的,其包括鍛件本體,所述鍛件本體的上、下型面對稱,所述鍛件的上、下型面沿縱向兩側分別設置有高筋,其特征在于:所述鍛件本體的分模面位于所述鍛件本體上、下面的對稱中心線的下方。
[0005]其進一步特征在于:所述鍛件本體分模面與所述鍛件下平面的高度h為所述鍛件厚度H的0.2倍4倍。
[0006]本實用新型鈦合金搖臂模鍛件結構,其鍛件本體分模面較現有鍛件結構分模面下移,有利于下模高筋位置型腔填充,而控制鍛件本體分模面與所述鍛件下平面的高度h為所述鍛件厚度H的0.2倍4倍,可以減少鍛件與鍛模下模的接觸時間從而減少鍛件的溫降,從而減小模鍛過程中溫降對鍛件組織的影響,進一步確保鍛件下模高筋位置的型腔填充,鍛件可以在一火次內成形到位,因而減少了成形火次,提高了設備利用率,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實用新型鍛件加工后的鈦合金搖臂產品示意圖;
[0008]圖2為圖1產品的常規鍛件結構示意圖;
[0009]圖3為圖2鍛件的分模面示意圖;[0010]圖4為本實用新型鍛件結構示意圖;
[0011]圖5為本實用新型鍛件的分模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見圖4和圖5,本實用新型鍛件結構包括鍛件本體8,鍛件本體8的上、下型面對稱,鍛件的上、下型面沿縱向兩側分別設置有高筋9,鍛件本體的分模面10位于鍛件本體上、下面的對稱中心線11的下方,鍛件本體分模面10與鍛件下平面A的高度h為鍛件厚度H的0.2倍4倍。圖5中,12為本實用新型鍛件鍛模的上模,13為下模。
【權利要求】
1.一種鈦合金搖臂模鍛件結構,其包括鍛件本體,所述鍛件本體的上、下型面對稱,所述鍛件的上、下型面沿縱向兩側分別設置有高筋,其特征在于:所述鍛件本體的分模面位于所述鍛件本體上、下面的對稱中心線的下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鈦合金搖臂模鍛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鍛件本體分模面與所述鍛件下平面的高度h為所述鍛件厚度H的0.2倍4倍。
【文檔編號】B21J5/02GK203652103SQ201320797841
【公開日】2014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9日
【發明者】陳瑞鋼, 洪鑫, 崔慧然 申請人:無錫透平葉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