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安裝柔性筒形管的固定端部配件的方法,并且涉及一種用以實施這樣的安裝方法的設備。
背景技術:
在美國石油協會出版的規范性文件API 17J“Specification for Unbonded Flexible Pipe”和API RP 17B“Recommended Practice for Flexible Pipe”中記載的“無粘結(Un-bonded)”柔性筒形管包括多個疊加的金屬材料層和塑料材料層,使得它們相對于它們輸送的碳氫化合物以及相對于周圍環境具有它們的機械性能和它們的密封性能。
另外,它們一般地從內向外包括以互鎖螺旋金屬條制成的金屬骨架、由聚合物材料制成的壓力護套、形成壓力拱頂且以金屬配線形成的短節距螺旋繞組、圍繞所述壓力拱頂以長節距盤繞的至少一個金屬拉伸鎧裝(armor)胎層,以及以聚合物材料制成的外部保護護套。在一些示例中,這些管也可以具有以聚合物材料制成的中間護套。
這些管由此被密封,并且同樣被密封的固定端部配件應該安裝在這些管的端部。在端部配件和壓力護套之間具有這樣的情形,碳氫化合物在它們內流動。當管具有中間護套時,中間護套由此必需以密封方式連接到端部配件。與壓力護套和中間護套的密封相比,外層護套的密封不太重要,因為大多數的柔性管設計成能耐久抵御外層護套的密封損失。但是,外層護套優選地也被密封并且以密封方式連接到端部配件,特別是在管用于水下應用時,以便避免海水穿過管壁,侵蝕金屬鎧裝。
每一護套的端部借助于冷壓接法連接到端部配件,冷壓接法包括:以兩個金屬部件壓靠護套的內面和外面,徑向壓縮在該兩個金屬部件之間的護套壁。壓靠護套的內面的金屬部件一般地由環件形成的套管組成。該套管以與護套的內面直接接觸且圍繞護套內的任何層的方式被裝配到護套的端部中。然后,端部配件覆蓋管的端部,然后環狀楔固(wedging)元件壓靠護套的與套管相反的、護套的端部的外表面,然后這引起環狀楔固元件被推動并且通過端部配件主體和套管之間的力被保持,從而壓縮護套的厚度以確保密封。
連接部的密封依賴于護套端部的這一環狀壓縮的強度和均勻性。
另外,為了使連接部的密封令人滿意,必須確保在其中裝配有套管的端部上獲得恒定且均勻的護套厚度。這是因為,由于它們的制造過程,被擠壓的護套的尺寸公差不夠良好,特別是關于它們的厚度。由此,例如,護套在壓接區域中的最大和最大厚度之間的差異會大于三個毫米,這對于確保壓接品質來說過大。為了補救這一問題,在套管已經裝配時,立即在包圍套管的整個區域中測量護套的厚度,以判定厚度極值的位置和幅值。這些厚度測量一般地通過超聲來執行。接著,借助于銼刀或者砂磨型的手工工具整平護套的端部的外部邊緣,以減小在具有最大厚度的區域中的護套厚度。測量和整平步驟需要重復若干次,直至包圍套管的區域中的護套厚度大致恒定,大約是十分之五(5/10)毫米。
這種方法不僅具有不良的可再現性,而且是極其冗長、繁重且昂貴的。另外,它要求經驗豐富的操作者,否則會存在端部配件處密封欠缺的風險。
技術實現要素:
由此,本發明提出的且旨在解決的一個問題在于:提供一種使得可以獲得柔性筒形管的固定端部配件的更好密封的方法。
為此,并且根據第一主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用于安裝柔性筒形管的固定端部配件(end fitting)的方法,所述方法是包括以下步驟的類型:a)首先,一方面提供端部配件和環件(ring),另一方面提供護套(sheath),所述環件具有回轉筒形式的外表面和兩個相反的筒端部,所述護套具有護套端部和位于所述護套端部上的外部圓形邊緣;b)將所述環件裝配在所述護套端部內;c)然后,整平(leveled off)所述外部圓形邊緣,以形成具有回轉筒對稱性并且與所述筒外表面大致同軸的平整邊緣;和d)用所述端部配件覆蓋所述平整邊緣,以便能夠將所述護套端部壓接在所述環件和所述端部配件之間。在步驟b)中,所述環件與所述兩個端部中的一個端部裝配,從而允許所述端部延伸出所述護套端部,并且在步驟c)中,通過使用所述兩個環件端部中的所述一個端部作為支撐,將所述外部邊緣與所述筒外表面相距給定的徑向距離而整平。
由此,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的一個特征在于:與環件或者套管所插入的區域相對應地,并且以這一環件準確地作為支撐,加工塑料護套的外部邊緣。為此,有必要使這些端部中的一個端部大致自由地凸出護套的端部。這是因為在環件內,延伸有管的其它層,例如用于內部壓力護套的骨架,或者延伸有管的用于外部護套的所有其它層。以這種方法,使用環件的伸出端作為支撐,使得易于找到用于確定圍繞環件的回轉筒形式的外表面延伸的護套厚度的基準。
顯而易見的是,找到相對于管內部的基準也是可能的。但是,管的內表面不必要是對稱圓形或者完美規則形狀。另外,與環件的回轉筒形式的外表面同軸是不必要的。另外,必需整平的護套外部邊緣能夠距離管的端部較遠,例如在外部護套的情形中是大于1米,并且另外,柔性管不必要在它的端部和被整平的區域之間是精確直線性。另外,相對于管的端部內側對中的加工工具使得加工護套的外部圓形邊緣以便在環件所插入的端部獲得恒定護套厚度變得不可能。
在本發明的特別有利實施方式中,在步驟c)中,即實際的加工步驟,提供切削刀具,并且將所述切削刀具保持為在與所述筒外表面相距所述給定的徑向距離處抵靠所述外部圓形邊緣,同時驅動所述切削刀具繞所述環件旋轉。由此,調節切削刀具和環件的回轉筒形式的外表面的相對位置,并使該相對位置在徑向方向上保持恒定,同時以環件的伸出護套端部的端部繼續作為支撐,驅動切削刀具旋轉。以這種方法,借助于切削刀具,在外部圓形邊緣處加工護套材料,以便明顯降低其厚度,而使得其厚度圍繞外部圓形邊緣的整個周緣是均一的(uniform)。
有利地,所述切削刀具還被驅動以在所述環件的軸線方向上平移移動。以這種方法,以圓柱形的外部圓形邊緣限定的整個表面被加工成相同尺寸。由此,護套厚度在圓形邊緣處變得恒定。基于此,易于將護套端部在環件和端部配件之間同軸地均一壓縮,從而獲得完美密封。
優選地,對于所述切削刀具的每一轉,將所述切削刀具驅動以平移移動給定的行程幅值。由此,通過驅動切削刀具以每一轉平移移動與幅值相對應的節距,對對應于外部圓形邊緣的圓柱面進行均一加工。
根據本發明的特別有利的特征,提供的環件在所述兩個環件端部中的所述一個端部上具有導向凹槽。以這種方法,并且如稍后將更詳細說明的,在環件端部上引導支持點更容易。另外,優選地提供一種環件,該環件的所述兩個環件端部中的所述一個端部具有軸承套環(collar)。由此,環件被局部加強,允許其在用作支撐時確保完全剛性。當然,以套環形成的支承表面具有回轉筒對稱性,并且與環件的圓柱面同軸。有利地,提供的環件具有設置在所述軸承套環中的所述導向凹槽。
根據另一主題,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實施上述方法的環件,所述環件包括兩個相反的筒端部,并且所述兩個端部中的一個端部具有套環和設置在所述套環中的徑向凹槽。
根據又一主題,本發明提出一種用于安裝柔性筒形管的固定端部配件的設備,所述柔性筒形管一方面包括一種護套,所述護套具有護套端部和位于所述護套端部上的外部圓形邊緣,并且另一方面包括環件,所述環件具有回轉筒形式的外表面和兩個相反的筒端部,所述環件被裝配在所述護套端部內以允許所述兩個端部中的一個端部延伸出所述護套端部。所述設備一方面包括切削刀具并且另一方面包括軸承構件,所述軸承構件能夠使用所述環件端部中的所述一個端部作為支撐,以將所述切削刀具保持為在與所述筒外表面相距所述給定的徑向距離處抵靠所述外部邊緣;并且所述切削刀具用以被驅動繞所述環件旋轉,以便整平所述外部邊緣而形成平整邊緣,所述平整邊緣具有回轉筒對稱性并且與所述筒外表面大致同軸。
根據本發明的特別有利的特征,所述設備一方面包括具有對稱軸線和周緣的驅動輪,并且另一方面包括支撐臂,所述支撐臂安裝在所述周緣上并且大致平行于所述對稱軸線延伸,并且所述軸承構件和所述切削刀具安裝在所述支撐臂上。由此,驅動輪與護套的、配備它的環件的端部相反地裝配,以便它的對稱軸線與柔性筒形管的軸線重合。基于此,支撐臂能夠平行于護套的軸線并且與它的外部圓形邊緣相反地延伸。另外,它與環件的自由延伸出護套端部的筒端部一致地延伸。基于此,安裝在支撐臂上的切削刀具能夠接觸到護套的外部邊緣,同時軸承構件能夠用環件的自由筒端部作為支撐。
另外,所述支撐臂安裝成能夠在所述驅動輪上在徑向方向上平移移動。這一特征使得對驅動輪與環件的回轉筒形式的外表面缺乏同軸度進行補償是可能的。另外,所述設備包括用于將所述支撐臂朝向所述驅動輪的中央壓擠的彈性構件。以這種方法,在驅動輪和支撐臂的旋轉期間,軸承構件保持為與環件的自由筒端部持續接觸。
有利地,所述切削刀具安裝成能夠在所述支撐臂上在平行于所述對稱軸線的方向上平移移動,以便能夠加工護套的外部圓形邊緣的整個表面。稍后將在說明書中更詳細地說明了切削刀具和支撐臂之間的連接裝置,特別是控制切削刀具的平移移動驅動的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優選特征,所述軸承構件具有輥子且所述輥子具有大致平行于所述對稱軸線的旋轉軸線。由此,當驅動支撐臂繞外部圓形邊緣旋轉時,輥子在環件的延伸出護套端部的端部上滾動。環件端部由此形成圓形的滾動軌道。這種滾動支撐使得可以減少軸承構件和環件端部之間的磨擦,使得可以減小驅動支撐臂旋轉所需的力。
另外,并且在特別有利方式中,所述設備包括能夠保持所述輪的保持器,所述保持器用以保持所述輪和所述柔性筒形管大致同軸。由此,驅動輪以可旋轉方式安裝在保持器上,保持器有利地本身是圓形。關于保持器的結構的描述將隨后在說明書中更準確的說明。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以下參考附圖以非限制性指示給出的關于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的描述,本發明的其它具體特征和優點將變得明顯,在附圖中:
圖1是柔性筒形管的局部示意性剖面圖;
圖2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柔性筒形管的元件和設備的局部軸向截面示意圖;
圖3是示出圖2中所示的設備的一部分的透視示意圖;
圖4是圖3所示的設備的示意性立視圖;
圖5是柔性筒形管的固定端部配件的半軸向截面的示意圖;
圖6是圖5的示意性細節圖;和
圖7A至7N以多個變型實施方式顯示了的示意圖的細節。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示出了柔性筒形管10的剖面圖,柔性筒形管10具有管軸線C。柔性筒形管10具有形成管的多種疊加層,這些層從管的內側向外側以一個在另一個之上的方式相繼設置。柔性筒形管10的內部形成用于碳氫化合物的內部流動空間。
由此,柔性筒形管10從內側到外側包括:以聚合物材料制成的內密封護套12;由例如自互鎖ξ(zeta)配線的形式的至少一根金屬線的短節距螺旋繞組形成的金屬拱頂14;如有必要,由矩形配線的短節距繞組形成的環箍加強件16;防潰縮中間配線18;鎧裝層20,所述鎧裝層耐受沿管的縱向方向的軸向拉力,并且由一對交叉的鎧裝胎層沿相反方向以長節距盤繞形成;和以聚合物材料制成的外密封護套22。內密封護套12也稱為壓力護套。外密封護套22也稱為外部護套。金屬拱頂和環箍加強件16形成管10的壓力拱頂14、16。壓力拱頂14、16的主要功能在于反作用于因流過管10的流體壓力引起的力。
圖1所示的管10稱為滑鏜管(smooth bore pipe),因為它的從內側開始的第一層是聚合物管道,具有光滑內表面。該類型的管具有防潰縮中間護套18,以便在外部護套22的密封損失情形中保護內部護套12。具體地,當管10被浸沒時,外部護套22的意外密封損失導致管壁內側注水。在本示例中,以密封的中間護套18止擋海水,中間護套18能夠反作用于靜水壓力,因為它受到壓力拱頂14、16支撐。以這種方法,流體靜壓不施加到壓力護套12的外表面,并且不使得該護套潰縮(collapse)。
本發明也可應用于稱為粗鏜管(rough bore pipes)的管。這些管具有位于壓力護套12內側的金屬骨架。這一骨架大體由成型且互鎖的螺旋金屬條組成,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反作用于流體靜壓相關的力。
上述類型的柔性管應在它們的端部以密封方式連接。
參考圖5,其中以半軸向截面示出了所裝備的管10的端部,其中在前部具有壓力護套12的一端30,而在后部具有外密封護套22的一端32。壓力護套的端部30被裝配在固定端部配件34內側,而第一環件36或者套管本身被裝配在壓力護套的端部30內側。借助于捆扎的雙錐環狀部件38,將壓力護套的端部30壓接在端部配件34和第一環件36之間。
第一環件或者套管36具有第一回轉筒形式的外表面40,以及第一倒角內端42,第一倒角內端42背離形成第一套環的第一外端44。
外密封護套的端部32以其部分被裝配在圓筒形外罩34’的端部的內側,而第二環件或者套管36’被裝配在密封護套的端部32內側。借助于單錐環狀部件38’,將密封護套的端部32壓接在圓筒形外罩34’的端部和第二環件36’之間。第二環件或者套管36’具有第二回轉筒形式的外表面40’,以及第二倒角內端42’,第二倒角內端42’背離形成第二套環的第二外端44’。
中間護套18具有被裝配在固定端部配件34內側的中間護套端部35,而第三環件或者套管36”被裝配在中間護套的端部35的內側。借助于捆軋的雙錐環狀部件38,將中間護套的端部35壓接在固定端部配件34和第三環件36”之間。第三環件或者套管36”具有第三回轉筒形式的外表面40”,以及第三倒角內端42”背離形成第三套環的第三外端44”。
端部配件34和壓力護套的端部30之間的密封品質或者圓筒形外罩34’和護套端部32之間的密封品質、或者端部配件34和中間護套端部35之間的密封品質分別依賴于接合在第一環件36和用于壓力護套的端部30的套筒34之間的護套端部的厚度的一致性,接合在第二環件36’和用于外護套端部32的、圓筒形外罩34’的端部之間的護套端部的厚度的一致性,以及接合在第三環件36”和用于中間護套端部35的套筒34之間的護套端部的厚度一致性。另外,必要的是平衡這些三個護套端部的厚度,因為考慮到護套的實施方式,它們的厚度當然是不恒定的。
參考圖2,其中示出了柔性筒形管的一部分,并省略了它的一些元件,更具體地,示出了被裝配在外密封護套的端部32內側的第二環件或者套管36’。后者限定了與第二環件36’被裝配在其中的部分相對應的自由外部圓形邊緣46。另外,將稍后描述的導向凹槽設置在套環44’中,并背離管內側徑向開放。
另外,然后將借助于設備50整平外部圓形邊緣46,將首先參考圖3和4詳細說明設備50。
首先參考圖3,圖3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安裝設備50。安裝設備50具有圓形保持器52以及圍繞旋轉軸線A以旋轉方式安裝在圓形保持器52上的驅動輪54。借助于電馬達(未示出),將驅動輪驅動為相對于圓形保持器52旋轉。圓形保持器52在內側配備有柱體56,這些柱體56朝向中央徑向延伸,使得可以接合本身將已經與柔性筒形管接合的或者與管的轂盤(將稍后描述)接合的柱形元件。
驅動輪54限定周緣57,設備50包括支撐臂58,支撐臂58安裝在周緣56上,且在連接端59和自由端61之間平行于驅動輪54的對稱軸線A延伸。支撐臂58和驅動輪54借助于安裝板60連接在一起,安裝板60安裝在驅動輪54上的固定位置。安裝板60裝備有滑道62,支撐臂58的連接端59安裝成在滑道62中沿徑向方向滑動。然而,支撐臂58保持為大致垂直于安裝板60。另外,支撐臂58在此連接到調節構件64,調節構件64配備有彈性裝置,使得可以調節支撐臂58相對于安裝板60的徑向位置。
另外,支撐臂58具有導向臺65,導向臺65從連接端59縱向延伸到自由端61對稱軸線A,并且是平行于驅動輪54的對稱軸線A延伸。在導向臺65中沿縱向形成長圓孔63。
此外,支撐臂58裝備有導輥66,導輥66從導向臺65沿驅動輪54的對稱軸線A的方向延伸出。導輥66具有支撐基座67,支撐基座67安裝成在導向臺65下沿與驅動輪54的對稱軸線A平行的方向在接近于安裝板60和位置和離開安裝板60的位置之間滑動。導輥66的旋轉軸線R大致平行于對稱軸線A延伸。另外,導輥66具有位于其端部處的凸緣68。
支撐臂58在內側設有托架70,托架70能夠在與驅動輪54的對稱軸線A平行的方向上在支撐臂58的連接端59和自由端61之間平移移動。另外,托架70具有內螺紋,螺桿72穿過該內螺紋,所述螺桿還以其部分平行于對稱軸線A延伸通過支撐臂58。螺桿72的第一端74安裝成在支撐臂58的連接端59處的第一軸承中旋轉,并且螺桿72的第二端76配備有小輪78(僅在圖4中示出)。
返回圖3,能夠看出,小輪78借助于大輪82旋轉聯接到傳動軸80。傳動軸80本身借助于第一萬向接頭84在它的一個端部聯接到大輪82,并在它的另一端部處借助于第二萬向接頭86聯接到安裝在安裝板60上的遞增輪,且因此偏離滑道62。將看到,遞增輪88大致安裝在驅動輪54的豎向上方。另外,傳動軸80具有一個被裝配在另一個內的兩個部件,這兩個部件安裝成滑動,以便兩個萬向接頭84、86能夠在保持它們的特性的情況下被驅動以相對于彼此平移移動。
此外,活動托架70裝備有工具夾持器90,工具夾持器90從導向臺65穿過長圓形的切口63朝向驅動輪54的對稱軸線A徑向延伸出,所述工具夾持器90設有切削刀具92。切削刀具92的切削刃大致平行于對稱軸線A。工具夾持器90裝備有調節構件(圖3未示出),調節構件使得可以徑向調節切削刀具92相對于導輥66的相對位置。
再次參考圖4,與圖3中的繪圖相比較,圖4以頂視圖示出了安裝設備50的立面。其中能夠看到偏移傳動軸80,蝸桿72從中穿過的活動托架70,傳動軸80的和蝸桿72的、借助于小輪78和大輪76并且經由傳動帶94的聯接。
在該圖中,還可看到圓形保持器52,增量指狀部96安裝在圓形保持器52的圓周上,并且能夠與遞增輪88協作以使遞增輪88旋轉過一轉的幾分之一,這將稍后在說明書中更詳細地說明。將看到,增量指狀部96能夠在激活突出位置和失活退回位置之間移動,并且能夠在這些位置中的一個位置或另一個位置中保持在固定位置。
再次參考圖2之前,為描述設備50加工外部圓形邊緣46的操作,將在圖6中更詳細地說明環件或者套管36’。環件或者套管36’在圖6中以軸向截面顯示,并且能夠看到它的兩個相反的筒端部,即倒角內端42’和形成套環的外端44’。倒角的端部42’是內端,因為它接合護套端部的內側,而形成套環的端部稱為外端,因為它延伸出護套端部。依靠切面,倒角的端部42’易于安裝在護套端部內側。
另外,如以上所述,形成套環的外端44’具有用于接收導輥66的導向凹槽100,如稍后說明的。導向凹槽100在本示例中為V形形狀,以允許任何的軸向間隙,如稍后說明的。在形狀上與導輥66的輪廓配合以便防止軸向間隙的、其它的導向凹槽輪廓也是可構思的。由此,如圖2所示,通過管的轂盤,圓形保持器52首先相對于外密封護套22的端部保持在固定位置,例如裝入在保護層98中。管的轂盤包括下襯層的延長部。
借助于那些對中柱體56,調節驅動輪54和管的相對位置,以便驅動輪54的對稱軸線A與環件36’的軸線D大致重合。這樣的理想位置不易于獲得,特別是因為柱體56所抵靠的管轂盤的外表面會是高度橢圓形的。另一方面,較易于獲得驅動輪54的對稱軸線A與環件36’的軸線D之間的平行度。特別地,通過設計,套環44’具有垂直于軸線C的平坦側面。另外,通過設計,柱體56的軸線與驅動輪54的軸線共面并且垂直。因此,為調節軸線A和C之間的平行度,所有必要的是調節一方面套環44’的側面和另一方面包含柱體56的軸線的平面之間的平行度,這通過楔固是易于完成的。在實踐中,在夾緊柱體56之前,相同長度的三個楔子布置成依靠套環44’的平坦側面、與軸線C平行,且沿著環件36’的三個不同母線(優選地成120°的三個母線)布置。接著,移動圓形保持器52,直至三個柱體56側向鄰接這些三個楔子。一旦已經獲得這一位置,則夾緊柱體56,能夠移去這些楔子。
這種調節使得可以獲得在軸線A和C之間的良好平行度。但是,它不可能使得易于控制和最小化軸線A和C之間的距離。在實踐中,一旦已經執行了這一調節,則驅動輪54能夠相對于環件36’偏心若干毫米,典型地在5mm和10mm之間。但是,設備50使得可以借助于滑道62完全地克服這一同軸度缺陷,如將說明的。
在這一情況下,支撐臂58平行于管的軸線C延伸。導輥66,且更具體地,它的凸緣68則將在導向凹槽100內調節。將看到,通過導輥66的支撐基座67安裝成相對于驅動輪54沿著平行于驅動輪54的對稱軸線A的軸線滑動的事實,促進了凸緣68在導向凹槽100中的定位。由此,易于使導輥66平行于軸線A移動,來找到凸緣68緊鄰導向凹槽100布置的位置。
還將看到,調節構件64使得可以改變導輥66和對稱軸線A之間的徑向距離,由此使得在這一預調期間,可以將導輥66徑向分離開。一旦凸緣68緊鄰導向凹槽100布置,則調節構件64立即使得可以將器導輥66沿徑向驅動以鄰接在導向凹槽100中。另外,如在圖2中能夠看到的,上述的彈性裝置102使得可以施力以將導輥66保持為抵靠套環44’。
接著,通過驅動螺桿72(圖2中不可見)旋轉,將工具夾持器90手動調節到接近于導輥66的位置。由此,調節了以上限定的工具夾持器90相對于調節構件104的徑向位置,以便切削刀具92壓靠于密封護套的端部32的自由外部圓形邊緣46。將看到,導輥66和切削刀具92在徑向方向上的相對位置由此在加工期間確定了密封護套的端部32的厚度e。
然后,借助于電馬達來將驅動輪54旋轉驅動,并且基于此,臂58本身被驅動繞外部圓形邊緣46旋轉。結果,切削刀具92圍繞外部圓形邊緣46的周緣整平外部圓形邊緣46,形成修整表面。
借助于導輥66將切削刀具92保持成與回轉筒形式的外表面40’相距給定距離,導輥66的凸緣68在徑向上保持在凹槽100中。由此,借助于彈性裝置102和滑道62補償了同軸度的欠缺,在支撐臂58旋轉期間,支撐臂58的連接端59能夠在滑道62中以平移移動方式擺動。
由此,在每一轉上,導輥66保持與環件36’的套環44’接觸,而連接端59被驅動而以一定周期在滑道62中交替平移移動。
另外,在驅動輪54的每一轉上,遞增輪88接合增量指狀部96,這些部件在圖4中示出。
以這種方法,遞增輪88被驅動旋轉過一轉的幾分之一,并且借助于傳動軸80,通過小輪78、大輪82及將它們聯接在一起的傳動皮帶94,這導致蝸桿72同樣地旋轉過一轉的幾分之一。盡管在驅動輪54旋轉期間,由于萬向接頭84、86和在兩個滑動部分中的傳動軸80,支撐臂58和安裝板60以及遞增輪88相對移動,但仍確保了這一傳動。由此大輪82和遞增輪88的大致平行的旋轉軸線沿著它們限定的垂直方向交替地離開和朝向彼此移動,同時它們就旋轉而言保持相聯。
蝸桿72的旋轉又驅動托架70平移移動,并且基于此,驅動切削刀具92以給定幅值平移移動。這一幅值通過遞增輪88的角增量、通過小輪78和大輪76之間的傳動比并且通過蝸桿72的節距確定。這一幅值旨在小于切削刀具92的寬度。以這種方法,能夠加工外部圓形邊緣46的整個表面。
由此,由于上述的設備和該設備實施的方法,使得外密封護套22的端部32在整個機加工部分上具有均勻并且大致恒定的厚度e。
由此,在機加工部分中的護套的最大和最小厚度之間的差異典型地小于十分之一(1/10)毫米。另外,護套的機加工部分的表面狀態是非常良好的。因此,這一加工方法明顯改進了護套的密封壓接連接部的質量和足夠可靠性。
還將理解,該設備還使得可以加工中間護套18的端部或甚至壓力護套12的端部,見圖1所示。
圖7詳細示出了如圖6所示的環件36’的套環44’的多個實施方式。本發明能夠以如圖7A所示的套環執行,該套環具有平坦頂面120,或者更準確地說,具有回轉筒形式的外表面。驅動輪54的對稱軸線A和環件36’的軸線D之間的平行度由此得到準確調節,以便導輥66保持與套環44’接觸,而不脫離與套環44’的頂面的鄰接。
有利地,套環44’和導輥66具有限制導輥可能相對于套環44’的軸向移動的裝置。這些導向裝置能夠例如通過在回轉筒形式的外表面中形成凹槽100執行,如在圖7B和圖6中詳細所示的,而圖2和3中所示的導輥66以其部分配備有能夠進入這一凹槽100中的凸緣68。
其它的凹槽輪廓101、152和103分別顯示在圖7C、7D和7E中。
將看到,導輥66相對于驅動輪54具有兩個自由度。首先,它能夠在與軸線A平行的方向上移動,因為支撐基座67安裝成相對于驅動輪54滑動。其次,由于彈性裝置102的原因,它能夠徑向移動。因此,即使軸線A和D不精確平行,導輥66的凸緣68也持久保持在凹槽100中,而無任何出軌的風險,這兩個自由度允許導輥66相對于驅動輪54移動,以彌補平行度的欠缺。
另外可能的是,通過在導輥66中形成凹槽,而在套環44’上形成套環凸緣,使得導輥66和套環44’的作用反轉。從而,圖7F至7N分別示出了傾斜的或者圓化的套環凸緣15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的各種輪廓。
由此,導輥66具有不同的凹槽形狀,這些凹槽的輪廓能夠與各種套環凸緣的輪廓協作。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支撐臂58是細長形的(elongate),使得活動托架70的全部行程遠大于環件36、36’、36”的長度,例如使得這一行程是大約50厘米。在本示例中,可以通過將支撐環52保留在相對于柔性管的相同位置中,來加工多個護套端部。這使得可以通過避免必需使支撐環52在兩個加工操作之間移動而節省時間。有利地,該方案能夠用以相繼地加工中間護套的端部35和外部護套的端部32。但是,將看到,兩個環件36’、36”的軸線不必要平行,從而不可能將支撐環52定位成使得驅動輪54的軸線同時與兩個環件36’、36”的軸線平行,并且這會具有使得加工兩個護套端部中的一個端部的精度減低的缺陷。在本示例中,支撐環52有利地相對于第三環件36”對準和對中,以便有利于中間護套的端部35的加工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