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折彎模具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為保證工程機械駕駛室骨架的折彎裝置的四面均可安裝防護玻璃,通常將其骨架設置為具有兩玻璃安裝槽以及一弧形面的異形彎管,且為適應駕駛艙的制造工藝,需在對其異形截面成型后對其進行折彎。現有技術中的折彎模具以及彎管模等裝置并不能有效適應其異形結構,在加工過程中將給兩玻璃安裝槽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傷,從而給后續的玻璃安裝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一種結構精巧、加工效率高、加工效果好、廢品率低且對異形管截面無損傷、無破壞的工程機械駕駛室骨架的折彎裝置。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所述骨架的表面上開設有兩平行設置的玻璃安裝槽,所述折彎裝置包括上模組件和下模組件;
所述上模組件包括一對上模和上模座,所述上模的頂端固定連接在上模座上、且兩上模分設在上模座的兩側,所述上模的底面上開設有用于容置骨架的上模口,所述上模口中設有與玻璃安裝槽適配的頂塊一;
所述下模組件包括若干下模和下模座,所述下模座設置在上模座的下方、且與上模座相平行,所述下模的底端固定連接在下模座上、且若干所述下模均位于一對上模之間的位置,所述下模的頂面上開設有用于容置骨架的下模口,所述下模口中設有與玻璃安裝槽適配的頂塊二。
所述折彎裝置還包括保壓組件,所述保壓組件包括保壓座、一對驅動組件和一對工作組件,所述保壓座固定連接在上模座的上方、且與上模座相平行, 一對所述驅動組件對稱的設置在上模座和保壓座之間,所述驅動組件包括上驅動帶、下驅動帶、一對上帶輪、一對下帶輪和一對固定桿,所述固定桿的頂端固定連接于保壓座上,所述上帶輪鉸接于固定桿的中部,所述下帶輪固定連接于固定桿的底部,所述上驅動帶呈環狀繞設于一對上帶輪之間,所述下驅動帶呈環狀繞設于一對下帶輪之間;
所述上模座中部開設有一對用于容置兩工作組件的長條狀通孔;
所述工作組件豎直設置、且與驅動組件一一對應,所述工作組件包括上支架、下支架、彈簧和壓輪,所述上支架的頂部鉸接于上驅動帶上,所述上支架的中部鉸接于下驅動帶上,所述上支架的下部穿設于長條狀通孔中,所述下支架套設在上支架的底端,所述彈簧設于下支架內、且抵在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間,所述壓輪鉸接在下支架的下方。
所述上帶輪包括沿固定桿對稱設置的一對上半輪,所述上驅動帶包括沿固定桿對稱設置的一對上半帶,所述上半帶繞設在位于固定桿同一側的兩上半輪之間;所述下帶輪包括沿固定桿對稱設置的一對下半輪,所述下驅動帶包括沿固定桿對稱設置的一對下半帶,所述下半帶繞設在位于固定桿同一側的兩下半輪之間。
所述上支架的中部開設有通槽,所述通槽的內壁的上部固定連接有一對相對設置的上半軸,所述通槽的內壁的中部固定連接有一對相對設置的下半軸,兩所述上半軸分別穿設于兩上半帶中,兩所述下半軸分別穿設于兩下半帶中。
所述固定桿的中部的兩側還鉸接有一對同步輪,所述同步輪的頂部與上半輪相貼合,所述同步輪的底部與下半輪相貼合。
所述上支架的外壁的下部開設有至少一豎直設置的長條狀滑槽,所述下支架的內壁的頂部固定連接有與長條狀滑槽適配的至少一滑塊。
本發明使用時,在可在折彎前將骨架中的一玻璃安裝槽卡入若干頂塊二中,并在折彎過程中通過頂塊一直接有效的抵住骨架中的另一玻璃安裝槽。這樣,一方面,可有效避免對骨架(異形管)的截面形狀造成破損、損傷等問題,大幅提升了加工效果、降低了廢品率;另一方面,通過一對頂塊一和若干頂塊二的設置,使得骨架的安裝、定位變得極為方便、高效,從而大幅降低了操作難度、提升了加工精度。本發明從整體上具有加工效率高、加工精度高、廢品率低且對骨架(異形管)截面無損傷、無破壞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案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
圖3是圖1的A-A向剖視圖,
圖4是本案中骨架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5是本案中骨架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6是本案的優化實施方式示意圖,
圖7是圖6的B-B向剖視圖,
圖8是本案中工作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圖8的C-C向剖視圖,
圖10是本案中驅動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圖10的D-D向剖視圖,
圖12是本案中驅動組件的優化實施方式示意圖;
圖中1是骨架,10是玻璃安裝槽,2是上模組件,21是上模,210是頂塊一,22是上模座,3是下模組件,31是下模,310是頂塊二,32是下模座,4是保壓座,5是驅動組件,51是上驅動帶,510是上半帶,52是下驅動帶,520是下半帶,53是上帶輪,530是上半輪,54是下帶輪,540是下半輪,55是固定桿,550是同步輪,6是工作組件,61是上支架,611是上半軸,612是下半軸,62是下支架,63是彈簧,64是壓輪。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如圖1-12所示,所述骨架1的表面上開設有兩平行設置的玻璃安裝槽10,所述折彎裝置包括上模組件2和下模組件3;
所述上模組件2包括一對上模21和上模座22,所述上模21的頂端固定連接在上模座22上、且兩上模21分設在上模座22的兩側,所述上模21的底面上開設有用于容置骨架1的上模口,所述上模口中設有與玻璃安裝槽適配10的頂塊一210;
所述下模組件3包括若干下模31和下模座32,所述下模座32設置在上模座22的下方、且與上模座22相平行,所述下模31的底端固定連接在下模座32上、且若干所述下模31均位于一對上模21之間的位置,所述下模31的頂面上開設有用于容置骨架的下模口,所述下模口中設有與玻璃安裝槽10適配的頂塊二310。使用時,在可在折彎前將骨架中的一玻璃安裝槽卡入若干頂塊二中,并在折彎過程中通過頂塊一直接有效的抵住骨架中的另一玻璃安裝槽。這樣,一方面,可有效避免對骨架(異形管)的截面形狀造成破損、損傷等問題,大幅提升了加工效果、降低了廢品率;另一方面,通過一對頂塊一和若干頂塊二的設置,使得骨架的安裝、定位變得極為方便、高效,從而大幅降低了操作難度、提升了加工精度。
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使用過程中還發現,受骨架表面粗糙度、骨架材料的延展形以及變形能力等因素影響,在折彎后的保壓過程中,骨架將有較小的概率出現折彎弧度意外變大等問題,從而給折彎后骨架的廢品率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對此,本案中還給出了以下優化實施方式:
所述折彎裝置還包括保壓組件,所述保壓組件包括保壓座4、一對驅動組件5和一對工作組件6,所述保壓座4固定連接在上模座22的上方、且與上模座22相平行, 一對所述驅動組件5對稱的設置在上模座22和保壓座4之間,所述驅動組件5包括上驅動帶51、下驅動帶52、一對上帶輪53、一對下帶輪54和一對固定桿55,所述固定桿55的頂端固定連接于保壓座4上,所述上帶輪53鉸接于固定桿55的中部,所述下帶輪54固定連接于固定桿55的底部,所述上驅動帶51呈環狀繞設于一對上帶輪53之間,所述下驅動帶52呈環狀繞設于一對下帶輪54之間;
所述上模座22中部開設有一對用于容置兩工作組件的長條狀通孔;
所述工作組件6豎直設置、且與驅動組件5一一對應,所述工作組件6包括上支架61、下支架62、彈簧63和壓輪64,所述上支架61的頂部鉸接于上驅動帶51上,所述上支架61的中部鉸接于下驅動帶52上,所述上支架61的下部穿設于長條狀通孔中,所述下支架62套設在上支架61的底端,所述彈簧63設于下支架62內、且抵在上支架61和下支架62之間,所述壓輪64鉸接在下支架的下方。這樣,可于上述的保壓過程中開啟保壓組件,即通過上帶輪和下帶輪分別帶動兩上驅動帶和兩下驅動帶運行,從而使得兩工作組件在“雙層傳動帶”的驅動形式下保持豎直的同時,將在兩上驅動帶和兩下驅動帶的帶動下做周向的循環往復運動,使得壓輪在骨架表面重復做由中心向兩側的“撫平”動作(當上支架與上驅動帶的鉸接點位于上帶輪下方時,上支架與下驅動帶的鉸接點也將位于下帶輪的下方,此時壓輪將在彈簧的作用下有效的壓合于骨架的表面上,從而通過壓輪的滾動實現上述的撫平),從而使得骨架可克服表面粗糙度、骨架材料的延展形以及變形能力等因素影響,在保壓過程中更為舒展、穩定的完成定型工作。
所述上帶輪53包括沿固定桿55對稱設置的一對上半輪530,所述上驅動帶51包括沿固定桿55對稱設置的一對上半帶510,所述上半帶510繞設在位于固定桿55同一側的兩上半輪530之間;所述下帶輪54包括沿固定桿55對稱設置的一對下半輪540,所述下驅動帶52包括沿固定桿55對稱設置的一對下半帶520,所述下半帶520繞設在位于固定桿55同一側的兩下半輪540之間。使得上帶輪、下帶輪與固定桿之間的連接形式更為穩定、可靠,也有效克服了運動干涉的問題。
所述上支架61的中部開設有通槽,所述通槽的內壁的上部固定連接有一對相對設置的上半軸611,所述通槽的內壁的中部固定連接有一對相對設置的下半軸612,兩所述上半軸611分別穿設于兩上半帶510中,兩所述下半軸612分別穿設于兩下半帶520中。從而針對上帶輪、下帶輪的優化結構形態對上支架做出了適應性調整。
所述固定桿55的中部的兩側還鉸接有一對同步輪550,所述同步輪550的頂部與上半輪530相貼合,所述同步輪550的底部與下半輪540相貼合。從而使得上帶輪和下帶輪之間始終保持高效的同步性,從而有效避免了因上驅動帶和下驅動帶之間的速度差而造成的上支架傾斜的問題,給保壓組件的運行穩定性及其工作效果帶來了極大的提升。
所述上支架的外壁的下部開設有至少一豎直設置的長條狀滑槽,所述下支架的內壁的頂部固定連接有與長條狀滑槽適配的至少一滑塊。從而對下支架以及彈簧的動作起良好的限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