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機械加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數(shù)控車床偏心調整刀座。
背景技術:
數(shù)控機床由于設備附件不完備,或者長時間使用導致導軌磨損老化,部件間配合間隙增大,從而導致刀座中心和卡盤中心不同心,造成一些零件不能加工。大部分Y軸不能調節(jié)的數(shù)控車床中心不好和Y軸有很大關系,刀座安裝在刀盤上,屬于剛性連接,X軸可以調節(jié),但是Y軸無法調節(jié),導致零件中心跳動大,加工的零件精度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為解決背景技術中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數(shù)控車床偏心調整刀座,適用于不同大小、不同類型的刀具甚至不同設備上安裝刀具,解決了數(shù)控車床Y軸不能調整的刀座在磨損后安裝刀具的中心調整問題。
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本發(fā)明為一種數(shù)控車床偏心調整刀座,其特殊之處在于:該刀座包括上刀座和下刀座,上刀座頭部中心設置有上空腔,上刀座底座設置有上螺紋孔,下刀座中心設置有可放置上刀座底座的下空腔,下空腔內沿與上刀座底座的外沿之間存在間隙,下刀座上對應下空腔的兩側設置有調整螺釘,下刀座對應上螺紋孔設置有下螺紋孔。
上述空腔形狀與卡簧夾頭外形相適配。
上述上螺紋孔為四個,均布在上刀座底座四周,下螺紋孔對應為4個。
上述上螺紋孔的底孔大徑大于螺釘大徑。
上述下刀座底部設置有外延齒。
上述上刀座底部兩邊設置有配合筋,下刀座對應配合筋處開有與配合筋相適配的配合筋槽,配合筋槽的內徑大于配合筋的外徑。
本發(fā)明通過上刀座的配合筋與下刀座的配合筋槽的配合及定向,用調整螺釘調整上刀座沿下刀座的配合筋槽左右移動,從而實現(xiàn)在上刀座裝夾的刀具中心在Y軸方向的調整,保證刀具中心跳動要求,解決了數(shù)控車床由于設備附件不完備,或者長時間使用導致導軌磨損老化等原因導致的刀座中心和卡盤中心不同心問題。因此本發(fā)明很好地解決了數(shù)控車床Y軸不能調整的刀座磨損后刀具的中心調整問題,能快速調整刀座中心和卡盤中心,可靠的保證零件加工精度,剛性好,使用方便,大大縮短了刀座的找正時間,提高加工效率。在其他機床上也能很好的使用推廣,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上刀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下刀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裝配示意圖。
附圖標記如下:
1-上刀座,2-下刀座,3調整螺釘,4-上空腔,5-上刀座底座,6-配合筋,7-下空腔,8-配合筋槽,9-外延齒,10-間隙,11-上螺紋孔,12-下螺紋孔,14-螺釘。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2、3、4,本發(fā)明具體實施例的結構包括上刀座1和下刀座2,上刀座1頭部中心設置有上空腔4,上空腔4形狀與卡簧夾頭外形相適配。通過外螺紋和錐,可以裝夾不同規(guī)格的卡簧,以便裝夾不同的鉆頭、銑刀、絞刀等。下刀座2中心設置有可放置上刀座底座5的下空腔7,下空腔7內沿與上刀座底座5的外沿之間存在間隙10,以保證Y軸的調節(jié)量,下刀座2上對應下空腔7的兩側設置有調整螺釘3,整螺釘3可進行Y軸方向上的調節(jié)。上刀座底座5設置有上螺紋孔11,下刀座2對應上螺紋孔11設置有下螺紋孔12,上螺紋孔11為四個,均布在上刀座底座5四周,下螺紋孔對應為4個,通過螺釘14實現(xiàn)上刀座1和下刀座2的固緊連接。上螺紋孔11的底孔大徑大于螺釘14大徑,方便調整螺釘3沿Y軸左右調節(jié)。下刀座2底部和機床連接的部分設計成外延齒9,可實現(xiàn)快速裝夾。上述上刀座底部5兩邊設置有配合筋6,下刀座對應配合筋處開有與配合筋相適配的配合筋槽8,配合筋槽8的內徑大于配合筋6的外徑,配合筋6與配合筋槽8的間隙配合,可以限定Y軸的調節(jié)方向。
本發(fā)明工作時,將上刀座1裝入下刀座2中,使上刀座底座5和下刀座2下空腔7相配合,通過四個螺釘14連接。將整個偏心調整刀座裝入機床主軸,輕輕松動螺釘14,通過兩個調整螺釘3調整上刀座1錐面α在機床Y軸上的中心位置,調整好后用四個螺釘14擰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