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機械技術領域,涉及一種S簧滾彎機中的卸料機構。
背景技術:
S簧是一種很常見的彈簧,沙發及坐墊中用到大量的S簧,有的S簧在加工好后,因客戶的需要,還要對折彎后的S簧在A點進行再一次的折彎,以達到客戶的要求,以前的操作方式為將S簧卡在模座上,依靠人力進行彎折,但是這樣的方式,不但不能保證彎折的準確度,而且對于操作者來說費時費力,嚴重影響加工效率和產品的質量。
經檢索,如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多功能彈簧圈圓機【專利號:ZL201020106290.5;授權公告號:201632567U】。這種多功能彈簧圈圓機,它包括底板和設于底板上的調速電機,底板上裝有第一墻板和第二墻板,第一墻板上設有主動滾輪、橫向調節組件和縱向調節組件,主動滾輪通過聯軸器與調速電機連接;橫向調節組件包括軸承座、第一橫向調節螺桿、第二橫向調節螺桿,軸承座內設有轉軸,轉軸上裝有被動滾輪;縱向調節組件包括滑塊、升降調節螺桿,在滑塊上裝有壓滾輪,主動滾輪和被動滾輪之間套有工作皮帶,壓滾輪下壓于工作皮帶上。上述多功能彈簧圈圓機無法實現彈簧自動打包卸料,工作效率相對較低。
但是,這種多功能彈簧圈圓機存在諸多的不足,比如:不能夠實現S簧的自動批量卸料。基于現有技術中的不足,面對如今所需的大批量S簧,實現大批量快速生產,已是提高生產沙發和坐墊等軟體家居產品的必然選擇。所以,面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還有待能夠對加工好的S簧進行自動卸料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提高S簧的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S簧滾彎機中的卸料機構,本發明具有快速批量卸料的特點。
本發明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S簧滾彎機中的卸料機構,S簧滾彎機包括機座和豎直固定在機座上的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豎板的一側固定有內部具有輸送通道的輸送軌,所述的豎板上還通過周向轉動軸向固定的方式固定有轉軸二,轉軸二上固定有能夠使S簧發生彎曲的彎曲齒輪,彎曲齒輪處于輸送軌的出料端,彎曲齒輪的另一側設有一導向軌,所述導向軌的輸出端設有外成型環和設置在外成型環內的內成型環,內成型環和外成型環均設置在豎板上,且外成型環和內成型環均處于輸送軌的下方,所述外成型環的下方開設有供S簧進入的缺口一,所述的缺口一中鉸接有一鎖舌,外成型環和內成型環之間形成供緩存S簧的間隙;本卸料機構包括通過一可拆卸結構固定在豎板上的緩沖環,緩沖環的內徑等于推板二的外徑,所述的緩沖環的外側設有一阻擋結構,所述的豎板上還設有能夠將滾彎后的S簧從外成型環和內成型環之間的間隙中推至緩沖環中的推動結構一和將滾彎后的S簧從緩沖環中推至外側的推動結構二。
本S簧滾彎機中的卸料機構,其工作原理是這樣的:首先,S簧從輸送軌的入料端進入輸送通道,S簧沿輸送軌向前運動,然后,當S簧移動到輸送軌的出料端時,彎曲齒輪轉動并對S簧彎曲程度進行調節,將S簧彎折成所需的弧形或圓形,最后,S簧沿導向軌進入缺口一,S簧進入外成型環和內成型環,通過推動結構一將S簧推至緩沖環,當緩沖環中累計一定數量的S簧,通過推動結構二將S簧從緩沖環中卸料,全自動實現批量卸料,提高了S簧生產效率。
所述的阻擋結構包括固定在機座上的支架、氣缸三和交叉門,所述支架的下端固定在機座上,氣缸三的缸體固定在支架的上端,氣缸三的活塞桿水平設置,交叉門的一端鉸接在活塞桿的端部。氣缸三的活塞桿向外移動,交叉門打開;氣缸三的活塞桿向內移動,交叉門關閉;S簧在緩沖環中累積一定數量時,推板二將S簧推至緩沖環外,同時打開交叉門,S簧掉落預先準備好的下料筒中,從而實現S簧自動打包下料,提高了工作效率。
所述的推動結構一包括氣缸一,氣缸一的缸體固定在豎板的另一側,內成型環的內側固連有一呈圓形的推板一,推板一的直徑等于外成型環的內徑,氣缸一的活塞桿穿過豎板與推板一固連。啟動氣缸一,氣缸一的活塞桿向外移動,推板一向外推;氣缸一的活塞桿向內移動,推板一復位。
所述的推動結構二包括氣缸二,氣缸二的缸體固定在氣缸一的缸體上,氣缸一與氣缸二反向設置,氣缸二的活塞桿固定有一安裝板,安裝板上設有兩根推桿,推桿的一端固定在安裝板上,推桿的另一端穿過豎板與外成型環固連,外成型環的外側固連有一呈圓環形的推板二。啟動氣缸二,氣缸二的活塞桿向內移動,安裝板向內移動,因氣缸一與氣缸二反向設置,推桿移動方向與氣缸二的活塞桿移動方向相反,即推板二向外推;氣缸二的活塞桿向外移動,推板二復位。
所述的可拆卸結構包括若干定位柱,所述的緩沖環外表面沿其軸向開設有若干通槽,通槽的截面均呈圓弧形,且其圓弧度均大于180°,所述的定位柱與通槽相匹配,定位柱的一端固定在豎板上,定位柱的另一端通過緊配合的方式固定在與其相對應的通槽中。通過定位柱與通槽相配合,方便緩沖環拆卸。
所述的交叉門包括上門板和下門板,上門板與下門板的一端通過鉸接軸鉸接。氣缸三的活塞桿移動可使鉸接軸轉動,從而使鉸接在鉸接軸上的上門板和下門板打開或者關閉。
所述的內成型環沿其軸向開設有缺口二,缺口二的一側與外成型環相接觸,缺口二的另一側與外成型環之間具有間隙。當S簧完全進入缺口一后,S簧的上半部分進入到缺口二中,并貼著內成型環的內壁,S簧下半部分處于內成型環與外成型環之間,此時停止進入。
所述的豎板上還通過周向轉動軸向固定的方式固定有轉軸三,轉軸三上固定有能夠使S簧完全進入至外成型環內的助卷齒輪,助卷齒輪處于外成型環的一側,所述的外成型環的一側開設有條形孔,助卷齒輪的齒牙伸入至條形孔中。轉軸三轉動帶動助卷齒輪轉動,通過助卷齒輪帶動S簧進入外成型環。
所述的導向軌呈弧形,導向軌中具有呈弧形的空腔,導向軌的一端處于調節塊的下方,導向軌的另一端與外成型環的缺口相對,所述的機座上鉸接有能夠將導向軌定位在調節塊與外成型環之間的把手。S簧從輸送軌的出料端出去,通過調節塊調節S簧彎曲程度,然后進入導向軌,經過導向軌后進入外成型環。
所述的輸送軌呈弧形,輸送軌上開設有一長條孔,所述豎板上通過周向轉動軸向固定的方式固定有轉軸一,轉軸一上固定有能夠驅動S簧向前運動的行進齒輪,行進齒輪處于輸送軌的上方且行進齒輪的齒牙伸入至長條孔中。首先,S簧從輸送軌的入料端進入輸送通道,行進齒輪轉動并引導S簧沿輸送軌向前運動。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S簧滾彎機中的卸料機構具有以下優點:
1、本發明通過設置推板一、推板二、緩沖環、交叉門,使S簧能存放在緩沖環中,當存放一定量時可自動下料,免去了人工下料,提高了S簧生產效率。
2、本發明通過設置彎曲齒輪,使S簧在成型前先進行一定的彎曲,方便了后續可以快速穩定的成型。
3、本發明通過設置氣缸一與氣缸二反向設置,充分利用空間,減小了整個裝置占用體積。
4、本發明通過調節塊、調節板和調節螺栓,調節塊可在螺栓上移動,通過改變調節塊與導向軌之間的距離,具有調節不同S簧的彎曲程度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正向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反向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中滾彎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中傳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座;2、豎板;3、輸送軌;4、轉軸一;5、行進齒輪;6、轉軸二;7、彎曲齒輪;8、導向軌;9、外成型環;9a、缺口二;10、內成型環;10a、缺口一;11、鎖舌;13、氣缸一;14、推板一;15、氣缸二;16、安裝板;17、推桿;18、推板二;19、轉軸三;20、助卷齒輪;21、調節塊;22、調節板;23、調節螺栓;24、緩沖環;25、支架;26、氣缸三;27、交叉門;28、驅動電機;29、輸出齒輪一;30、軸承;31、軸承座;32、驅動軸;33、輸出齒輪二;34、鏈條一;35、鏈輪一;36、皮帶輪一;37、嚙合齒輪一;38、鏈條二;39、嚙合齒輪二;40、皮帶輪四;41、轉軸四;42、皮帶輪二;43、皮帶輪三;44、鏈輪二;45、皮帶一;46、皮帶二;47、離合盤一;48、離合盤二;49、彈簧;50、螺母;51、滾珠。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發明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如圖1、圖3、圖4所示,S簧滾彎機中的卸料機構,S簧滾彎機包括機座1和豎直焊接固定在機座1上的豎板2,豎板2的一側焊接固定有內部具有輸送通道的輸送軌3,豎板2上還通過周向轉動軸向固定的方式固定有轉軸二6,轉軸二6上固定有能夠使S簧發生彎曲的彎曲齒輪7,彎曲齒輪7處于輸送軌3的出料端,彎曲齒輪7的另一側設有一導向軌8,導向軌8的輸出端設有外成型環9和設置在外成型環9內的內成型環10,內成型環10和外成型環9均設置在豎板2上,且外成型環9和內成型環10均處于輸送軌3的下方,外成型環9的下方開設有供S簧進入的缺口一10a,缺口一10a中鉸接有一鎖舌11,外成型環9和內成型環10之間形成供緩存S簧的間隙;本卸料機構包括通過一可拆卸結構固定在豎板2上的緩沖環24,緩沖環24的內徑等于推板二18的外徑,緩沖環24的外側設有一阻擋結構,阻擋結構包括固定在機座1上的支架25、氣缸三26和交叉門27,支架25的下端固定在機座1上,氣缸三26的缸體固定在支架25的上端,氣缸三26的活塞桿水平設置,交叉門27的一端鉸接在活塞桿的端部。氣缸三26的活塞桿向外移動,交叉門27打開;氣缸三26的活塞桿向內移動,交叉門27關閉;S簧在緩沖環24中累積一定數量時,推板二18將S簧推至緩沖環24外,同時打開交叉門27,S簧掉落預先準備好的下料筒中,從而實現S簧自動打包下料,提高了工作效率。
豎板2上還設有能夠將滾彎后的S簧從外成型環9和內成型環10之間的間隙中推至緩沖環24中的推動結構一和將滾彎后的S簧從緩沖環24中推至外側的推動結構二。推動結構一包括氣缸一13,氣缸一13的缸體固定在豎板2的另一側,內成型環10的內側固連有一呈圓形的推板一14,推板一14的直徑等于外成型環9的內徑,氣缸一13的活塞桿穿過豎板2與推板一14固連。啟動氣缸一13,氣缸一13的活塞桿向外移動,推板一14向外推;氣缸一13的活塞桿向內移動,推板一14復位。推動結構二包括氣缸二15,氣缸二15的缸體固定在氣缸一13的缸體上,氣缸一13與氣缸二15反向設置,氣缸二15的活塞桿固定有一安裝板16,安裝板16上設有兩根推桿17,推桿17的一端固定在安裝板16上,推桿17的另一端穿過豎板2與外成型環9固連,外成型環9的外側固連有一呈圓環形的推板二18。啟動氣缸二15,氣缸二15的活塞桿向內移動,安裝板16向內移動,因氣缸一13與氣缸二15反向設置,推桿17移動方向與氣缸二15的活塞桿移動方向相反,即推板二18向外推;氣缸二15的活塞桿向外移動,推板二18復位。
可拆卸結構包括兩根定位柱,緩沖環24外表面沿其軸向開設有兩個通槽,通槽的截面均呈圓弧形,且其圓弧度均大于180°,定位柱與通槽相匹配,定位柱的一端固定在豎板2上,定位柱的另一端通過緊配合的方式固定在與其相對應的通槽中。通過定位柱與通槽相配合,方便緩沖環24拆卸。交叉門27包括上門板和下門板,上門板與下門板的一端通過鉸接軸鉸接。氣缸三26的活塞桿移動可使鉸接軸轉動,從而使鉸接在鉸接軸上的上門板和下門板打開或者關閉。
內成型環10沿其軸向開設有缺口二9a,缺口二9a的一側與外成型環9相接觸,缺口二9a的另一側與外成型環9之間具有間隙。當S簧完全進入缺口一10a后,S簧的上半部分進入到缺口二9a中,并貼著內成型環10的內壁,S簧下半部分處于內成型環10與外成型環9之間,此時停止進入。豎板2上還通過周向轉動軸向固定的方式固定有轉軸三19,轉軸三19上固定有能夠使S簧完全進入至外成型環9內的助卷齒輪20,助卷齒輪20處于外成型環9的一側,外成型環9的一側開設有條形孔,助卷齒輪20的齒牙伸入至條形孔中。轉軸三19轉動帶動助卷齒輪20轉動,通過助卷齒輪20帶動S簧進入外成型環9。
如圖2所示,彎曲齒輪7的一側設有能夠調節S簧彎曲程度的調節結構,調節結構包括調節塊21,調節塊21與彎曲齒輪7相對的一側呈圓弧形,調節塊21的另一側開設有一限位孔,機座1上還豎直固定有一調節板22,調節板22與豎板2相垂直,調節板22上開設有一調節孔,調節孔中螺紋連接有一調節螺栓23,調節螺栓23的端部設置在調節塊21的限位孔中。正向旋轉調節螺栓23,可以使調節塊21的圓弧面靠近彎曲齒輪7,在這種情況下,S簧的彎曲程度變大;反向旋轉調節螺栓23,可以使調節塊21的圓弧面遠離彎曲齒輪7,在這種情況下,S簧的彎曲程度變小。導向軌8呈弧形,導向軌8中具有呈弧形的空腔,導向軌8的一端處于調節塊21的下方,導向軌8的另一端與外成型環9的缺口相對,機座1上鉸接有能夠將導向軌8定位在調節塊21與外成型環9之間的把手。S簧經彎曲齒輪7滾彎之后,然后進入到導向軌8,經過導向軌8后最終進入到外成型環9內。
導向軌8呈弧形,導向軌8中具有呈弧形的空腔,導向軌8的一端處于調節塊21的下方,導向軌8的另一端與外成型環9的缺口相對,機座1上鉸接有能夠將導向軌8定位在調節塊21與外成型環9之間的把手。S簧從輸送軌3的出料端出去,通過調節塊21調節S簧彎曲程度,然后進入導向軌8,經過導向軌8后進入外成型環9。輸送軌3呈弧形,輸送軌3上開設有一長條孔,豎板2上通過周向轉動軸向固定的方式固定有轉軸一4,轉軸一4上固定有能夠驅動S簧向前運動的行進齒輪5,行進齒輪5處于輸送軌3的上方且行進齒輪5的齒牙伸入至長條孔中。首先,S簧從輸送軌3的入料端進入輸送通道,行進齒輪5轉動并引導S簧沿輸送軌3向前運動。
轉軸一4、轉軸二6和轉軸三19與一傳動機構相連,傳動機構包括固定在機座1上的驅動電機28,驅動電機28的輸出軸水平設置,且輸出軸的端部設有輸出齒輪一29,機座1上通過軸承30和軸承座31轉動設置有驅動軸32,驅動軸32的一端固定有輸出齒輪二33,輸出齒輪一29與輸出齒輪二33之間通過鏈條一34相連;驅動軸32的另一端依次固定有鏈輪一35、皮帶輪一36和嚙合齒輪一37,轉軸一4上固定有皮帶輪四40,豎板2上通過周向轉動軸向固定的方式固定有轉軸四41,轉軸四41上固定有皮帶輪二42和皮帶輪三43,皮帶輪一36與皮帶輪二42之間通過皮帶一45相連,皮帶輪三43與皮帶輪四40之間通過皮帶二46相連,轉軸二6上固定有嚙合齒輪二39,嚙合齒輪一37與嚙合齒輪二39相嚙合,轉軸三19上固定有鏈輪二44,鏈輪一35與鏈輪二44之間通過鏈條二38相連。啟動驅動電機28,驅動電機28的輸出軸轉動帶動輸出齒輪一29轉動,輸出齒輪一29轉動鏈條一34轉動,鏈條一34轉動帶動輸出齒輪二33轉動,輸出齒輪二33轉動帶動驅動軸32轉動,驅動軸32轉動帶動皮帶輪一36,皮帶輪一36轉動通過皮帶一45轉動帶動皮帶輪二42轉動,皮帶輪二42轉動帶動轉軸四41轉動,轉軸四41轉動帶動皮帶輪三43轉動,皮帶輪三43轉動帶動皮帶二46轉動,皮帶二46轉動帶動皮帶輪四40轉動,皮帶輪四40轉動帶動轉軸一4轉動;驅動軸32轉動還帶動鏈輪一35轉動,鏈輪一35轉動帶動鏈條二38轉動,鏈條二38轉動帶動轉軸三19轉動;驅動軸32轉動還帶動嚙合齒輪一37,嚙合齒輪一37轉動帶動嚙合齒輪二39,嚙合齒輪二39轉動帶動轉軸二6轉動;綜上由驅動軸32通過轉動帶動轉軸一4、轉軸二6、轉軸三19、轉軸四41轉動。
如圖5所示,輸出軸上設有一當輸出軸轉動而輸出齒輪一29不轉的離合結構,離合結構包括依次嚙合在驅動軸32上的離合盤一47、離合盤二48、彈簧49和螺母50,離合盤一47的一盤面緊壓輸出齒輪一29,離合盤一47的另一盤面上開設有兩個凹槽一,離合盤二48與離合盤一47相對的盤面上開設有兩個與凹槽一相匹配的凹槽二,凹槽一與其對應的凹槽二之間均設有滾珠51,彈簧49套設在驅動軸32上,且彈簧49的一端緊壓離合盤二48,螺母50螺紋連接在驅動軸32上且緊壓彈簧49的另一端。因驅動軸32與轉軸一4、轉軸二6、轉軸三19、轉軸四41同步轉動,當遇到其中一個轉軸中的齒輪卡死時,就會影響驅動軸32轉動,驅動軸32轉動又與電機的輸出軸相關聯,電機就容易燒壞。為了更好的保證電機的安全性能,增設本離合機構可以得到解決這個問題:當遇到其中一個轉軸中的齒輪卡死時,電機的輸出軸扭力就會增大,致使離合盤一47和離合盤二48之間的滾珠51脫離凹槽一和凹槽二,離合盤一47和離合盤二48相貼合,離合盤一47和離合盤二48之間原有的間隙為輸出齒輪一29向外脫離提供空間,輸出齒輪一29向外脫離驅動軸32,驅動電機28的輸出軸空轉,從而避免了驅動電機28燒壞。
本S簧滾彎機中的卸料機構,其工作原理是這樣的:首先,S簧從輸送軌3的入料端進入輸送通道,S簧沿輸送軌3向前運動,然后,當S簧移動到輸送軌3的出料端時,彎曲齒輪7轉動并對S簧彎曲程度進行調節,將S簧彎折成所需的弧形或圓形,最后,S簧沿導向軌8進入缺口一10a,S簧進入外成型環9和內成型環10,通過推板一14將S簧推至緩沖環24,當緩沖環24中累計10根S簧時,通過推板二18將S簧從緩沖環24中推出卸料,全自動實現批量卸料,提高了S簧生產效率。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精神作舉例說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1機座1;豎板2;輸送軌3;轉軸一4;行進齒輪5;轉軸二6;彎曲齒輪7;導向軌8;外成型環9;缺口二9a;內成型環10;缺口一10a;1鎖舌11;氣缸一13;推板一14;氣缸二15;安裝板16;推桿17;推板二18;轉軸三19;助卷齒輪20;調節塊21;調節板22;2調節螺栓23;緩沖環24;支架25;26氣缸三26;交叉門27;驅動電機28;輸出齒輪一29;軸承30;軸承座31;32驅動軸32;輸出齒輪二33;鏈條一34;3鏈輪一35;皮帶輪一36;嚙合齒輪一37;鏈條二38;嚙合齒輪二39;皮帶輪四40;轉軸四41;皮帶輪二42;皮帶輪三43;鏈輪二44;皮帶一45;皮帶二46;離合盤一47;離合盤二48;彈簧49;螺母50;滾珠51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發明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發明精神相違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