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沖壓技術,尤其涉及一種修沖方法及修沖模具組。
背景技術:
在汽車梁類的沖壓件中,沖壓件1′的兩端呈“幾”字型結構,如圖1所示。圖1中的沖壓件1′的端部為齊邊,現有技術的修沖模具結構只能對齊邊的產品進行剪切,針對如圖2所示的立壁與上平面有形狀的異性梁2′端頭的沖切工藝則無法實現。
針對如圖2所示的的異形梁,制造時只能通過將其拆分成圖3所示的梁類件,形成第一件3′和第二件4′來實現產品功能,其中第一件3′通過鋼板模的落料、成型、沖孔來實現,第二件4′通過鑄造模來實現,這種制造方式造成了工裝開發及生產制造的成本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修沖方法及修沖模具組,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簡化修沖工藝,降低制造成本。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修沖方法,其中,包括:
步驟S1、設置第一修邊線和第二修邊線,所述第一修邊線沿沖壓件的端部呈幾字外形延伸,所述第二修邊線沿沖壓件的頂面縱向延伸;
步驟S2、沿第一修邊線和所述第二修邊線進行正切,正切后形成端面廢料和側面廢料,其中端面廢料掉落,側面廢料與沖壓件具有連接部;
步驟S3、沿所述連接部朝向所述沖壓件的內部方向進行側沖,使側面廢料掉落。
如上所述的側沖方法,其中,優選的是,在步驟S2和步驟S3之間,所述方法還包括:設置側修邊線,所述側修邊線分別與所述第一修邊線和所述第二修邊線相交。
如上所述的側沖方法,其中,優選的是,在步驟S3之后,所述方法還包括:步驟S4、利用氣源將側沖后掉落的側面廢料吹落。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側沖模具組,其中,包括:正切模具和側沖模具;
所述正切模具包括:
第一下模座,固定在第一機床臺面上;
第一上模座;
廢料刀,固定在所述第一下模座上;
第一上模鑲塊,固定在所述第一上模座上,與所述廢料刀配合將所述端面廢料切斷;
切斷塊,固定在所述第一上模座上;
第一下模鑲塊,固定在所述第一下模座上,與所述切斷塊配合將側面廢料從沖壓件上切斷并保留有連接部;
第一廢料滑板,固定在所述第一下模座上,用于承載端面廢料,并使所述端面廢料滑落;
所述側沖模具包括:
第二下模座,固定在第二機床臺面上;
第二下模鑲塊,固定在所述第二下模座上;
側修鑲塊,與所述第二下模鑲塊配合,沿所述連接部朝向所述沖壓件的內部方向進行側沖,使側面廢料掉落;
第二廢料滑板,固定在所述第二下模座上,用于承載側面廢料,并使所述側面廢料滑落。
如上所述的側沖模具組,其中,優選的是,所述側沖模具包括氣管和氣路接板,所述氣路接板固定在所述第二下模座上,用于連接外部氣源;所述氣管用于將所述切下的側面廢料吹落,所述氣管固定在所述氣路接板上,并穿過所述第二下模座和所述第二下模鑲塊的內板。
如上所述的側沖模具組,其中,優選的是,還包括:側沖器,用于安裝側修鑲塊。
本發明提供的側沖方法將正切和側沖相結合,得到異形梁的成品件,與現有技術相比,簡化了操作工藝,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端面為齊邊的汽車梁類沖壓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現有技術中異形梁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現有技術中異形梁拆分加工的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修沖方法中步驟S1的工作狀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修沖方法中完成步驟S2后的沖壓件狀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修沖方法中步驟S3的工作狀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修沖模具組中正切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修沖模具組中側沖模具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修沖模具組中側沖模具的側修鑲塊與第二下模鑲塊的配合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現有技術中:
1′-沖壓件 2′-異形梁 21′-上平面 22′-立壁面 3′-第一件 4′-第二件
本發明中:
1-沖壓件 2-端面廢料 3-側面廢料 5-正切模具 51-第一下模座 52-廢料刀 53-第一上模鑲塊 54-切斷塊 55-第一下模鑲塊 56-第一廢料滑板 6-側沖模具 61-第二下模座 62-第二下模鑲塊 63-側修鑲塊 64-第二廢料滑板 65-氣管 66-氣路接板 67-側沖器 a-第一修邊線 b-第二修邊線 c-側修邊線 F-側沖方向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發明,而不能解釋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修沖方法,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異形梁進行修沖,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設置第一修邊線a和第二修邊線b,所述第一修邊線a沿沖壓件1的端部呈幾字外形延伸,所述第二修邊線b沿沖壓件1的頂面縱向延伸。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修沖方法中步驟S1的工作狀態示意圖,參照圖4所示,第一修邊線沿沖壓件1的端部呈幾字外形延伸,第二修邊線沿沖壓件1的頂面縱向延伸,然后進行步驟S2的正切操作,
步驟S2、沿第一修邊線a和所述第二修邊線b進行正切,正切后形成端面廢料2和側面廢料3,其中端面廢料2掉落,側面廢料3與沖壓件1具有連接部。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修沖方法中完成步驟S2后的沖壓件狀態示意圖,從圖5中可以看出,沖壓件1的端面廢料2已經被切掉,從而形成圖5所示的狀態,而側面廢料3由于還有部分與沖壓件1主體相連,因此還沒有掉落。
步驟S3、沿所述連接部朝向所述沖壓件1的內部方向進行側沖,使側面廢料3掉落。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修沖方法中步驟S3的工作狀態示意圖,沿側沖方向F向進行側沖,使側面廢料3掉落,形成成品梁。
優選的是,在步驟S2和步驟S3之間,該方法還包括:設置側修邊線c,所述側修邊線c分別與所述第一修邊線a和所述第二修邊線b相交。
參照圖6所示,其中,側修邊線c分別與所述第一修邊線a和所述第二修邊線b相交。沿著該側修邊線c進行側修,從而得到異形梁的形狀。
進一步地,該方法還包括:
步驟S4、利用氣源將側沖后掉落的側面廢料3吹落。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側沖方法將正切和側沖相結合,得到異形梁的成品件,與現有技術相比,簡化了操作工藝,降低了制造成本。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側沖模具組,包括正切模具5和側沖模具6。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修沖模具組中正切模具的結構示意圖,如圖7所示,正切模具5包括第一下模座51,固定在第一機床臺面上;第一上模座;廢料刀52,固定在所述第一下模座51上;第一上模鑲塊53,固定在所述第一上模座上,與所述廢料刀52配合將所述端面廢料2切斷;切斷塊54,固定在所述第一上模座上;第一下模鑲塊55,固定在所述第一下模座51上,與所述切斷塊54配合將側面廢料3從沖壓件1上切斷并保留有連接部;第一廢料滑板56,固定在所述第一下模座51上,用于承載端面廢料2,并使所述端面廢料2滑落。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修沖模具組中側沖模具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修沖模具組中側沖模具的側修鑲塊與第二下模鑲塊的配合示意圖。
如圖8和圖9所示,側沖模具6包括:第二下模座61,固定在第二機床臺面上;第二下模鑲塊62,固定在所述第二下模座61上;側修鑲塊63,與所述第二下模鑲塊62配合,沿所述連接部朝向所述沖壓件1的內部方向進行側沖,使側面廢料3掉落;第二廢料滑板64,固定在所述第二下模座61上,用于承載側面廢料3,并使所述側面廢料3滑落。
在正切模具5內,待加工的沖壓件1通過第一下模鑲塊55定位,第一上模鑲塊53向下運動與第一下模鑲塊55作用將端頭外側的端面廢料2切下,切斷塊54與第一下模鑲塊55上的切斷刃口作用將側面廢料3上平面部位的廢料局部切斷,外部分的側面廢料3沿第一廢料滑板56滑出正切模具5外,完成第一個工序。然后將工序件取出將其放入側沖模具6內,通過第二下模鑲塊62定位,優選的是,該側沖模具6還包括側沖器67,用于安裝側修鑲塊63。側修鑲塊63在側沖器67的作用下與第二下模鑲塊62刃口接觸,直至將側面廢料3的側壁上的連接部切斷,切斷后的側面廢料3落在第二下模鑲塊62的刃口連接部位。
進一步地,側修模具還包括氣管65和氣路接板66,所述氣路接板66固定在所述第二下模座61上,用于連接外部氣源;所述氣管65用于將所述切下的側面廢料3吹落,所述氣管65固定在所述氣路接板66上,并穿過所述第二下模座61和所述第二下模鑲塊62的內板。
側面廢料3掉落后,氣路接板66接通外部氣源,氣管65通氣,將落在刃口連接部位的側面廢料3吹落至第二廢料滑板64上,側面廢料3沿第二廢料滑板64滑出側修模具外,至此完成了此異形梁的修沖工序。
以上依據圖式所示的實施例詳細說明了本發明的構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但本發明不以圖面所示限定實施范圍,凡是依照本發明的構想所作的改變,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仍未超出說明書與圖示所涵蓋的精神時,均應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