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數控制造裝備領域,特別是一種附加兩個冗余滑動的大工作空間三平動并聯機床。
背景技術:
在宏大制造領域,傳統的單柱式鏜銑床、大型龍門銑床等一類機床由于動態性能差、精度低、機身龐大以及造價高等問題,已難以滿足現今大型工件的加工要求。并聯機床作為一種新概念機床,與傳統數控機床相比有其獨特的優勢,如剛度高、承載能力大、響應速度快、環境適應能力強等。
中國專利CN105818137A公開了一種具有三維平動的并聯機構,包括動平臺、定平臺與三組支鏈,該機構使用三個伺服電機同步驅動一組可伸縮支鏈,缺點在于該機構工作空間小,不適合大范圍工作的情形;中國專利CN103240729A公開了一種空間三平動并聯機械手,包括固定機架、動平臺以及對稱布置在固定機架與動平臺之間的三條支鏈組,每組支鏈分為近架桿和遠架桿,形成空間軸對稱多連桿結構,局限性在于剛度較差,工作空間較小;德國Reichenbacher公司推出的Pegasus型木材加工中心,采用三組固定桿長且兩端裝有萬向鉸鏈的桿系,借助鉸鏈將桿系分別與三塊移動滑板和動平臺相連,缺點在于工作空間狹長和剛度、精度無法滿足對金屬大工件加工的要求;德國斯圖加特大學與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大學、挪威的阿格德學院和瑞典ABB公司聯合研究的Gantry-Tau并聯機器人,該機構采用定長桿加三滑座的布局,在一個滑座有一組平行桿、一個滑座安裝三根桿組成兩個平行四邊形、第三個滑座上裝一根桿件,三條水平導軌固定在機架上,通過規劃三滑座的運動使動平臺從左側空間轉換到右側空間,從而比其他并聯機構有著較大的工作空間。但該機構存在兩個問題:一,想要得到更大的工作空間就必須增加導軌的長度,而且該機構的橫向工作范圍較小,二,動平臺在左右空間倒換的軌跡規劃異常復雜,且可通過的路徑有限。張傳旭.C形龍門并聯機床總體技術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3,沈曉健.并聯式C形龍門銑床機架結構設計與優化[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5分別公開了一種C形龍門并聯機床,是在非對稱三平動3-(2SPS)并聯機構上附加冗余直線滑動形成大空間并聯機床,雖然該機床的可加工的范圍較常規并聯機床增大,但由于上支鏈座和下支鏈座是固定的,動平臺不能到達支鏈座的附近,即工作空間頂部和底部狹小,整個工作空間很不規整,影響機床對高工件或低工件的加工適應性,機床性能優化亦受到限制。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運動靈活、結構緊湊、可規避奇異位形、工作空間大而且規整的三平動并聯機床,特別適合大型工件的加工作業。
實現本發明目的的技術解決方案為:
一種附加兩個冗余滑動的大工作空間三平動并聯機床,包括機架、縱向線性模組、橫向兩聯動直線模組、第一支鏈組、第二支鏈組、第三支鏈組、動平臺和工作臺;所述機架包括上支座、主立柱、下支座;所述縱向線性模組包括第五導軌和第五滑塊;
所述主立柱上端安裝上支座,主立柱的安裝板下端安裝有下支座,下支座的另一端與工作臺連接;縱向線性模組安裝在主立柱上,第五滑塊沿著第五導軌滑動;所述橫向兩聯動直線模組包括第三滑塊、第四滑塊、第三導軌、第四導軌;所述第三導軌與下支座固聯,第三滑塊沿第三導軌滑動;第四導軌與上支座固聯,第四滑塊沿第四導軌滑動;
所述第一支鏈組、第二支鏈組、第三支鏈組的一端分別與第四滑塊、第五滑塊、第三滑塊相連,另一端均與動平臺相連。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其顯著優點:
(1)采用開式機架的設計有利于并聯機床實現較大的工作空間;
(2)少自由度并聯機構結構簡單緊湊,便于裝配,且整機重量輕,易于控制;
(3)根據并聯機床的位姿描述及空間坐標變換理論,由于機床進行三個方向平動,無轉動自由度,故姿態矩陣為單位陣,運動學正解也相對容易;
(4)采用附加的冗余直線模組,擴大了動平臺的運動范圍,而機架與工作臺采用固定方式,進而減小了機床占用空間;
(5)采取附加兩個冗余滑動的設計有利于規避奇異位形,提高并聯機床的運動性能與剛度,并且有利于增大并聯機床的工作空間,使工作空間規整,能夠滿足對大工件加工的要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機床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機架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橫向兩聯動直線模組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機床機構簡圖。
圖5為本發明動平臺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虎克鉸附加轉動副式球鉸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虎克鉸附加轉動副式球鉸機構簡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圖1至圖7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結合圖1,本發明中的一種附加兩個冗余滑動的大工作空間三平動并聯機床,包括機架1、縱向線性模組2、橫向兩聯動直線模組3、第一支鏈組4、第二支鏈組5、第三支鏈組6、動平臺7和工作臺8;
所述機架1包括上支座1-1、主立柱1-2、下支座1-3;所述縱向線性模組2為單自由度的移動副,包括第五導軌2-1和第五滑塊2-2;所述主立柱1-2上端安裝上支座1-1,主立柱1-2的安裝板下端安裝有下支座1-3,下支座1-3的另一端與工作臺8連接;縱向線性模組2安裝在主立柱1-2中間,第五滑塊2-2沿著第五導軌2-1平行于工作臺8水平滑動;第五滑塊2-2上設置兩個安裝第二支鏈組5的鉸鏈孔;
所述縱向線性模組2使用伺服電機驅動,從而提供冗余直線滑動,該冗余直線滑動起規避奇異位形,增大機床工作空間的作用;
所述橫向兩聯動直線模組3包括第三滑塊3-3、第四滑塊3-4、第三導軌3-7、第四導軌3-8;
所述第三導軌3-7與下支座1-3固聯,第三滑塊3-3沿第三導軌3-7滑動;第四導軌3-8與上支座1-1固聯,第四滑塊3-4沿第四導軌3-8滑動;第三滑塊3-3和第四滑塊3-4在相應導軌上的滑動;
所述第一支鏈組4、第二支鏈組5、第三支鏈組6的一端分別與第四滑塊3-4、第五滑塊2-2、第三滑塊3-3相連,另一端均與動平臺7相連;
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結合圖2,所述主立柱1-2為長方體腔體結構;上端安裝上支座1-1,主立柱1-2正對工作臺8一端為安裝縱向線性模組2和下支座1-3的安裝板,安裝板下端安裝有下支座1-3,下支座1-3的另一端與工作臺8連接;上支座1-1、主立柱1-2和下支座1-3一起構成C形結構;上支座1-1為六面體腔體結構,下端與主立柱1-2的上端相連;下支座1-3為六面體腔體結構,且相對主立柱1-2中間對稱,對稱的兩端為直角梯形結構;與主立柱1-2安裝板連接的為較大的矩形結構,與工作臺8安裝為較小的矩形結構;
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上支座1-1、下支座1-3與主立柱1-2在工作空間的夾角均為120°;使得第三導軌3-7、第四導軌3-8與主立柱1-2豎直方向夾角均為120°;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結合圖3,所述橫向兩聯動直線模組3還包括第一滑塊3-1、第二滑塊3-2、第一導軌3-5、第二導軌3-6、推桿3-9、第一連桿3-10、第二連桿3-11、導軌連接件3-12;
所述第一導軌3-5與第二導軌3-6均垂直于工作臺8且在同一垂直方向上,第一導軌3-5與主立柱1-2固連,下端伸入下支座1-3;第二導軌3-6固定在導軌連接件3-12上,導軌連接件3-12與上支座1-1內部固連;第一滑塊3-1和第二滑塊3-2通過兩根推桿3-9連接;第一滑塊3-1、第三滑塊3-3上均設置有耳軸座,用于鉸接第一連桿3-10,第一滑塊3-1、第三滑塊3-3通過第一連桿3-10連接,形成下滑塊組;當第一滑塊3-1沿第一導軌3-5滑動時,第一滑塊3-1通過第一連桿3-10帶動第三滑塊3-3沿第三導軌3-7滑動;第二滑塊3-2、第四滑塊3-4上均設置有耳軸座,用于鉸接第二連桿3-11,第二滑塊3-2、第四滑塊3-4通過第二連桿3-11連接,形成上滑塊組;當第二滑塊3-2沿第二導軌3-6滑動時,第二滑塊3-2通過第二連桿3-11帶動第四滑塊3-4沿第四導軌3-8滑動;在推桿3-9的傳遞作用下,上滑塊組與下滑塊組形成聯動關系,驅動第一滑塊3-1,其它各滑塊就有相應的運動。第四滑塊3-4設有兩個連接第一支鏈組4的鉸鏈孔,第三滑塊3-3設有兩個連接第三支鏈組6的鉸鏈孔;
所述橫向兩聯動直線模組3使用伺服電機-絲杠螺母驅動,絲杠螺母帶動第一滑塊3-1滑動,推桿3-9推動第二滑塊3-2運動,使得第三滑塊3-3、第四滑塊3-4隨之運動;在所述各導軌角度關系下,設置第一滑塊3-1上的耳軸處于第三導軌3-7與第一導軌3-5交匯點為初始位置,當第一滑塊3-1連帶第二滑塊3-2從初始位置向上滑動時,第三滑塊3-3移動距離顯著,而第四滑塊3-4移動距離很小,反之,第一滑塊3-1連帶第二滑塊3-2從初始位置向下滑動時,第四滑塊3-4移動距離顯著,而第三滑塊3-3移動距離很小,正因為驅動第一滑塊3-1引起第三滑塊3-3、第四滑塊3-4的差別化兩聯動,該運動特性用于填補機床的作業盲區,有利于增大并聯機床的工作空間,使工作空間規整,能夠滿足對大工件加工的要求;
縱向線性模組2的第五導軌2-1與橫向兩聯動直線模組3的第一導軌3-5垂直安裝在主立柱1-2上;所述縱向線性模組2、橫向兩聯動直線模組3,其中機床的縱向和橫向是以其坐標系來定義的,在水平方向,機床加工范圍大,定義其為縱向,豎直方向相應定義為橫向;
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結合圖4、圖6、圖7,所述第一支鏈組4、第二支鏈組5、第三支鏈組6結構相同,每組支鏈組均由兩根結構相同的伸縮桿組成;伸縮桿的兩端均為球鉸;伸縮桿的內部采用的滾珠絲杠傳動,每組支鏈的兩根伸縮桿在機床工作狀態下始終保持平行且等長,每組支鏈采用一個伺服電機同步驅動兩根伸縮桿;
在一些是實施方式中,每組支鏈采用兩個伺服電機分別驅動兩根伸縮桿;
作為對上述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球鉸是一種經過改進的虎克鉸,通過在傳統虎克鉸的底座上增加一個轉動副來代替普通球鉸,轉動范圍可達-70°—70°;
第一支鏈組4的兩根伸縮桿的一端均通過球鉸與第四滑塊3-4相連,另一端均通過球鉸與動平臺7相連;所述第二支鏈組5的兩根伸縮桿的一端均通過球鉸與第五滑塊2-2相連,另一端均通過球鉸與動平臺7相連;所述第三支鏈組6的兩根伸縮桿的一端均通過球鉸與第三滑塊3-3相連,另一端均通過球鉸與動平臺7相連,從而組成空間并聯閉環結構;
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結合圖5,所述動平臺7為五面體腔體結構,動平臺7與第一支鏈組4和第三支鏈組6相連接端均為四邊形結構,兩端面相交且夾角為60°;動平臺7與第一支鏈組4相連端上設有用于連接第一支鏈組4兩根伸縮桿的第一鉸鏈孔7-1和第二鉸鏈孔7-2,兩孔的孔心連線與第四滑塊3-4上連接第一支鏈組4的兩鉸鏈孔的孔心連線平行且孔距相等;
動平臺7與第三支鏈組6相連端上設有用于連接第三支鏈組6兩根伸縮桿的第五鉸鏈孔7-5和第六鉸鏈孔7-6,兩孔的孔心連線與第三滑塊3-3上兩鉸鏈孔的孔心連線平行且孔距相等;
動平臺7與第一支鏈組4和第三支鏈組6相連接處的兩端均設有與第二支鏈組5相連的凸臺面,兩個凸臺面同平面,且分別設有第三鉸鏈孔7-3和第四鉸鏈孔7-4,兩孔的孔心連線與第五滑塊2-2上兩鉸鏈孔的孔心連線平行且孔距相等;與凸臺面平行相對的另一端為長方形平面結構,且中間設有安裝工作裝置電主軸的安裝孔;動平臺7另外兩個端面為等腰梯形結構,均分別與凸臺面和長方形結構相交;
所述動平臺7上安裝第一支鏈組4的端面與第四滑塊3-4的端面保持平行,動平臺7安裝第三支鏈組6的端面與第三滑塊3-3的端面保持平行,動平臺7安裝第二支鏈組5的端面與第五滑塊2-2的端面保持平行;
機架1的主立柱1-2、下支座1-3、工作臺8均設有地腳螺栓安裝孔,安裝機床時,通過地腳螺栓固定,以增加機床的整體穩定性;且機架1與工作臺8不會像傳統機床做大范圍的相對運動,節約了機床的占用空間,也減輕了機床的整體重量;
在本發明中,上述上支座1-1、下支座1-3與主立柱1-2在工作空間的夾角可做適當調整;動平臺7與第一支鏈組4和第三支鏈組6相連接的兩個端面的夾角,在保證:動平臺7上安裝第一支鏈組4的端面與第四滑塊3-4的端面保持平行,動平臺7安裝第三支鏈組6的端面與第三滑塊3-3的端面保持平行,動平臺7安裝第二支鏈組5的端面與第五滑塊2-2的端面保持平行的情況下,可做角度的調整;
由于本發明中并聯機床動平臺7無姿態變化,根據并聯機床的位姿描述及空間坐標變換理論,由于機床進行三個方向平動,無轉動自由度,故姿態矩陣為單位陣,運動學正解也相對容易;
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在不脫離本發明宗旨的情況下,做出的相關變形,均屬于發明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