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模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冰箱門殼端頭折彎包角模具。
背景技術:
目前的冰箱門殼端頭在進行折彎包角時,先采用折彎再進行包角,需要兩套模具來完成,不僅效率低、操作繁瑣,加工精度低,而且在冰箱門殼端頭包角處容易產(chǎn)生褶皺、掉漆、掉膜、外觀不平整等缺陷,嚴重影響冰箱門殼的外觀,甚至使用。
因此,為了解決以上問題研制出一種冰箱門殼端頭折彎包角模具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所急需解決的難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冰箱門殼端頭折彎包角模具。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冰箱門殼端頭折彎包角模具,包括上模、下模以及位于上模與下模之間的折彎包角機構;上模包括上模座、上托板、預壓料板、壓料板以及伸縮件;上模座通過伸縮件水平固定于上托板的底部,上模座的底部中部以及底部兩側分別設有預壓料限位孔以及壓料限位孔;預壓料板通過滑桿向下配合安裝于預壓料限位孔中;壓料板通過滑桿向下配合安裝于壓料限位孔中;下模包括下模座與折彎凸模;折彎凸模水平安裝于下模座的中部上方;折彎包角機構包括連桿、折彎凹模、折彎凹模連接座以及包角塊;連桿的上端轉動連接有連桿固定座,下端與折彎凹模轉動連接;連桿固定座與上托板相固定;折彎凹模連接座的上端固定于上模座的底部,下端轉動連接有凹模連桿;凹模連桿的末端與折彎凹模相固定;包角塊固定于折彎凹模的下側端部。作為優(yōu)選,預壓料板與上模座之間還通過預壓料板復位彈簧相連;壓料板與上模座之間還通過壓料板復位彈簧相連。作為優(yōu)選,折彎凸模包括中部凸模以及端部凸模;端部凸模設于中部凸模的兩側,并且其底部均與下模座的表面滑動連接;中部凸模向任意一個端部凸模還設有推桿。作為優(yōu)選,上模座朝向上托板還設有限位桿。作為優(yōu)選,伸縮件為氮氣缸。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冰箱門殼端頭折彎包角模具,當本發(fā)明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上托板、預壓料板、壓料板以及折彎凸模均處于自然狀態(tài),當上模開始向下運動時,預壓料板先進行壓料,防止走料,上模繼續(xù)向下運動,壓料板將料片兩端壓緊,此時上模座已至死點不再運動,完成對料片的整體壓緊,而連桿在連桿固定座向下運動的作用下,推動折彎凸模繞著冰箱門殼R角圓心轉動完成折彎,并且由安裝于折彎凹模的下側端部的包角塊進行包角;脫模時,反向操作即可。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將傳統(tǒng)的折彎模具以及包角模具結合為一套,能夠有效防止冰箱門殼折彎包角處產(chǎn)生褶皺、掉漆、掉膜以及不平整等缺陷,并且加工精度高、使用安全便捷。
附圖說明
圖1、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列表:上模座1、上托板2、預壓料板3、壓料板4、伸縮件5、滑桿6、下模座7、折彎凸模8、連桿9、折彎凹模10、折彎凹模連接座11、包角塊12、連桿固定座13、凹模連桿14、預壓料板復位彈簧15、壓料板復位彈簧16、推桿17、限位桿18。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應理解下述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如圖1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本發(fā)明為一種冰箱門殼端頭折彎包角模具,包括上模、下模以及位于上模與下模之間的折彎包角機構。
上模包括上模座1、上托板2、預壓料板3、壓料板4以及伸縮件5;上模座1通過伸縮件5水平固定于上托板2的底部,上模座1朝向上托板2還設有限位桿18,伸縮件5為氮氣缸;上模座1的底部中部以及底部兩側分別設有預壓料限位孔以及壓料限位孔;預壓料板3通過滑桿6向下配合安裝于預壓料限位孔下方;壓料板4通過滑桿6向下配合安裝于壓料限位孔下方;預壓料板3與上模座1之間還通過預壓料板復位彈簧15相連;壓料板4與上模座1之間還通過壓料板復位彈簧16相連。
下模包括下模座7與折彎凸模8;折彎凸模8水平安裝于下模座7的中部上方;折彎凸模8包括中部凸模以及端部凸模;端部凸模設于中部凸模的兩側,并且其底部均與下模座7的表面滑動連接;中部凸模向任意一個端部凸模設有推桿17。
折彎包角機構包括連桿9、折彎凹模10、折彎凹模連接座11以及包角塊12;連桿9的上端轉動連接有連桿固定座13,下端與折彎凹模10轉動連接;連桿固定座13與上托板2相固定;折彎凹模連接座11的上端固定于上模座1的底部,下端轉動連接有凹模連桿14;凹模連桿14的末端與折彎凹模10相固定;包角塊12固定于折彎凹模10的下側端部。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性技術方案,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那些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