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顯示屏加工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顯示屏的組裝設備。
背景技術:
顯示屏的組裝目前是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手工打螺絲組裝,另一種是通過人手搬運顯示屏的組裝模塊到打螺絲機進行半自動組裝。但是該兩種方式的組裝效率都不高,依然需要利用人工進行搬運的工作,使企業的用人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顯示屏的組裝設備。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顯示屏的組裝設備,包括第一顯示組件搬運裝置、第二顯示組件搬運裝置、中心搬運裝置和打螺絲裝置;所述中心搬運包括裝置上搬運桿、下搬運桿和旋轉平臺,所述上搬運桿和下搬運桿上設置有治具;旋轉平臺包括兩提供獨立動力的驅動裝置,該倆驅動裝置分別驅動所述上搬運桿和下搬運桿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轉動,所述上搬運桿的旋轉軌跡為從第一顯示組件搬運裝置到打螺絲裝置,所述下搬運桿的旋轉軌跡為從第二顯示組件搬運裝置到打螺絲裝置;所述第一顯示組件搬運裝置將第一顯示組件從第一輸送軌道搬運到所述上搬運桿上,所述第二顯示組件搬運裝置將第二顯示組件從第二輸送軌道搬運到所述下搬運桿上。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顯示組件搬運裝置包括工作平臺,工作平臺上設置有機械手。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二顯示組件搬運裝置包括工作平臺,工作平臺上設置有機械手。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打螺絲裝置包括工作平臺,在工作平臺上設置有打螺絲機。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整體結構簡單而實用性強,可以實現顯示屏部件的自動化組裝,大大降低了用人成本和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心搬運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1、第一輸送軌道;2、第二輸送軌道;3、第一顯示組件搬運裝置;4、第二顯示組件搬運裝置;5、中心搬運裝置;6、打螺絲裝置;7、工作平臺;8、機械手;9、打螺絲機;10、治具;51、上搬運桿;52、下搬運桿;53、旋轉平臺。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2、3所示,一種顯示屏的組裝設備,包括第一顯示組件搬運裝置3、第二顯示組件搬運裝置4、中心搬運裝置5和打螺絲裝置6;所述中心搬運裝置5包括上搬運桿51、下搬運桿52和旋轉平臺53,所述上搬運桿51和下搬運桿52上設置有治具10;旋轉平臺53包括兩提供獨立動力的驅動裝置,該倆驅動裝置分別驅動所述上搬運桿51和下搬運桿52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轉動,所述上搬運桿51的旋轉軌跡為從第一顯示組件搬運裝置3到打螺絲裝置6,所述下搬運桿52的旋轉軌跡為從第二顯示組件搬運裝置4到打螺絲裝置6;所述第一顯示組件搬運裝置3將第一顯示組件從第一輸送軌道1搬運到所述上搬運桿51上,所述第二顯示組件搬運裝置4將第二顯示組件從第二輸送軌道2搬運到所述下搬運桿52上。當上搬運桿51和下搬運桿52分別旋轉移動到同一垂直線,上搬運桿51會下降一個落差,使上搬運桿51的治具10疊在下搬運桿52的治具10之上,使第一顯示組件和第二顯示組件重疊,從而方便打螺絲機9進行打螺絲組裝。
其中,所述第一顯示組件搬運裝置3包括工作平臺7,工作平臺7上設置有機械手8。機械手8為旋轉機械手8,并設置有兩個抓取工位,該兩個抓取工位分別實現從第一輸送軌道1對第一顯示組件的抓取和將第一顯示組件放置于上搬運桿51的治具10上。第一顯示組件包括前蓋和液晶玻璃。
其中,所述第二顯示組件搬運裝置4包括工作平臺7,工作平臺7上設置有機械手8。機械手8為旋轉機械手8,并設置有兩個抓取工位,該兩個抓取工位分別實現從第二輸送軌道2對第二顯示組件的抓取和將第二顯示組件放置于下搬運桿52的治具10上。第二顯示組件包括LED顯示模組。
其中,所述打螺絲裝置包括工作平臺,在工作平臺上設置有打螺絲機。
以上的實施例只是在于說明而不是限制本實用新型,故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方法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