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工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定位座。
背景技術:
所謂定位座,是指在加工管件時用于定位管件的裝置。該裝置對于加工管件尤其是加工精密導管類(如,醫用高分子精密導管)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現有的定位座上的導槽一般都是“V”型,而加工的導管是各種不同型號或規格(管徑)的管件,因此,在導槽內放置不同規格的導管,會產生不同的位置偏差。管徑過大的導管,容易使導管表面留下壓痕,管徑過小的導管,導管在導槽內不能完全填充滿,在導槽內產生滑動,不便于準確定位,使加工管件出現偏差。加工后的導管,不論其外表面出現夾痕或擦痕,還是其孔位產生偏差,都屬不合格產品,尤其是對于精密導管而言,其技術標準更為嚴格,如果其外表面出現痕跡或孔位偏差,就屬于廢品。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用方便、結構簡單、定位準確、適用于各種不同規格管件的定位座;同時將該定位座的導槽設置成對稱梯形凹槽,使加工的管件受力均勻。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定位座,其特征是,包括架體,設置在架體上的夾持部、設置在夾持部上的夾緊組件;
所述夾持部包括上夾持部和下夾持部,上夾持部可沿著所述架體上下滑動,下夾持部固定在所述架體上;該上夾持部的下端面設有開口向下的第一導槽,第一導槽兩端與外界連通,且第一導槽端面的形狀為對稱梯形,該下夾持部的上端面設有與所述第一導槽對稱的第二導槽,第二導槽的側壁設有凹槽,凹槽底壁設有第一通孔;
所述夾緊組件包括活動塊和一端固定在活動塊上的壓管柱,該活動塊設置在所述凹槽內,該壓管柱與所述第一通孔配合連接,且壓管柱的另一端從該第一通孔向外伸出。
優選的,所述架體包括底座、設置在底座上的四根導柱和一個支撐柱,支撐柱設置在四根導柱的中間;所述四根導柱上端分別設有限位件;所述上夾持部和下夾持部套接在所述四根導柱上,上夾持部能沿四根導柱上下滑動,下夾持部通過所述支撐柱固定在所述架體上。
優選的,所述第一通孔為螺紋孔,所述壓管柱為螺桿,該第一通孔與壓管柱螺紋連接。
優選的,所述第二導槽的相對兩個側壁上至少有一側設有所述夾緊組件。
優選的,所述活動塊的上表面為弧形結構。
優選的,所述底座上設有四個貫穿的第二通孔,所述四根導柱的下端對應插接在底座的通孔內。
優選的,所述支撐柱上端面設有一個插接孔,支撐柱外壁還設有與該插接孔連通的第三通孔;所述下夾持部的下端面設有一個與該插接孔配合連接的插接柱,該插接柱上對應所述第三通孔的位置設有固定槽;該支撐柱和下夾持部通過固定桿進行固定連接。
優選的,所述上夾持部與所述下夾持部上對應設有若干貫穿的螺紋孔,該上夾持部和下夾持部通過螺釘固定連接。
優選的,所述上夾持部和下夾持部上的螺紋孔的數量分別為四個,該螺紋孔設置在上夾持部和下夾持部的四個角落。
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定位座具有使用方便、結構簡單、定位準確、適用于各種不同規格管件;同時將該定位座的導槽設置成對稱梯形凹槽,使加工的管件受力均勻;設置的夾緊組件能放置在導槽內壁的凹槽內,可根據加工管件的管徑大小,方便調整和固定活動塊在定位座本體上的位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定位座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夾緊組件的示意圖。
圖中:
11、底座;12、導柱;13、支撐柱;14、固定桿;15、墊片;121、限位件;131、第三通孔;
21、上夾持部;22、下夾持部;
31、壓管柱;32、活動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定位座,其特征是,包括架體,設置在架體上的夾持部、設置在夾持部上的夾緊組件;
所述夾持部包括上夾持部21和下夾持部22,上夾持部21可沿著所述架體上下滑動,下夾持部22固定在所述架體上;該上夾持部21的下端面設有開口向下的第一導槽,第一導槽兩端與外界連通,且第一導槽端面的形狀為對稱梯形,該下夾持部22的上端面設有與所述第一導槽對稱的第二導槽,第二導槽的側壁設有凹槽,凹槽底壁設有第一通孔;
所述夾緊組件包括活動塊32和一端固定在活動塊32上的壓管柱31,該活動塊32設置在所述凹槽內,該壓管柱31與所述第一通孔配合連接,且壓管柱31的另一端從該第一通孔向外伸出。
實施例1
圖1-2所示,本實施例所述的定位座的架體包括底座11、夾持管件的夾持部、壓緊管件的夾緊組件,便于加工管件的準確定位。
本實施例中的底座11為圓形,也可以設置成方形、多邊形或其它任意穩定的形狀,底座11上設有供四根導柱12插接的四個第二通孔,每個導柱12上端還設有一個限位件121,支撐柱13設置在四根導柱12圍成的空間的中間,并固定安裝在底座11上,本實施例中的支撐柱13為圓形柱體,也可以是方形柱體或其它形狀的柱體。
夾持管件的上夾持部21和下夾持部22套接在四根導柱12上,其中上夾持部21可沿四根導柱12上下滑動,并通過導柱12上端的限位件121限制上夾持部21的滑動位置,該下夾持部22通過該支撐柱13固定在底座11上,本實施例中下夾持部22與支撐柱13的固定方式是:支撐柱13上端面設有一個插接孔,支撐柱13外壁還設有與該插接孔連通的第三通孔131,所述下夾持部22的下端面設有一個與該插接孔配合連接的插接柱,該插接柱上對應所述第三通孔131的位置設有固定槽,將下夾持部22的插接柱插接在所述插接孔中,并將第三通孔131和固定槽對準,然后將固定桿14一端依次插入第三通孔131、固定槽,以實現撐柱13和下夾持部22之間的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下夾持部22的固定方式不限于本實施例所述方式,下夾持部22與支撐柱13還可以采用焊接、螺紋連接或其它方式實現固定連接。
本實施例中,上夾持部21的下端面設有開口向下的第一導槽,第一導槽兩端與外界連通,且第一導槽端面的形狀為對稱梯形,該下夾持部22的上端面設有與所述第一導槽對稱的第二導槽,第一導槽和第二導槽形成放置管件的導槽,將第一導槽和第二導槽設置成梯形結構的導槽,使待加工的管件受力更均衡。該第二導槽的一個側壁設有一排凹槽,凹槽底壁設有貫穿的第一通孔,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通孔是螺紋孔,且該第一通孔最好是設置成具有一定的傾斜角度,使壓管柱31對管件有一個斜向上的夾持力。
本實施例中設有三個夾緊組件,也可以設置三個以下或以上的夾緊組件。該夾緊組件包括活動塊32和一端固定在活動塊32上的壓管柱31,該活動塊32設置在所述凹槽內,活動塊32的上表面為為弧形結構,能與管件更好貼合。該壓管柱31為螺桿,則所述第一通孔為螺紋孔,壓管柱31與第一通孔螺紋連接,且壓管柱31的另一端從該第一通孔向外伸出,便于調節活動塊32對管件的夾持力。
進一步地,為了更好的固定管件,所述上夾持部21與所述下夾持部22上對應設有若干貫穿的螺紋孔,該上夾持部21和下夾持部22通過螺釘固定連接,可以將螺紋孔設置在上夾持部21和下夾持部22的四個角落,并一一對應。
進一步地,也可以在上夾持部21與限位件121之間設置若干墊片15,使上夾持部21的位置固定。
進一步地,下夾持部22的第二導槽的兩個側壁分別設有一排對稱的凹槽,相應地,第二導槽兩側分別設有與凹槽數量相同的夾緊組件,使管件受力更均衡。
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