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模具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汽車頂蓋上翻邊側整形模具。
背景技術:
隨著車企競爭的日益劇烈,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對汽車外覆蓋件外觀質量、剛性、強度以及美觀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汽車外覆蓋件更是會給消費者帶來直觀的印象,進而對汽車車身覆蓋件沖壓模具在汽車車身制造中要求也最高,加工難度最大。同時為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對整車制造成本的控制也越來越嚴格。
商務車型由于尾門部分的開啟形式不同于三廂車,尾部為內凹式成型,直接整形機構無法完成成形工作內容,所以如何使頂蓋與尾門搭接部分一次成形成為商用車頂蓋制造的關鍵技術。
目前商務車型的頂蓋尾部的側整形與周邊小爪部分上翻邊和天窗切換不能在同一副模具上完成。
如圖1所示為現有技術頂蓋上翻邊模具示意圖;如圖2所示為現有技術頂蓋側整形模具示意圖;其中頂蓋上翻邊模具僅能處理上翻邊小爪部分01及天窗翻邊部分02的加工;頂蓋側整形模具僅能處理頂蓋的尾部側整形部分03的加工。
尾部側整形部分03與頂蓋兩側的上翻邊小爪部分01和天窗翻邊部分02的工作內容分開在不同模具工作,工裝成本高;工序增加,生產節奏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頂蓋上翻邊側整形模具,以解決頂蓋尾部的側整形與周邊小爪部分的上翻邊及天窗翻邊不能在同一模具完成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汽車頂蓋上翻邊側整形模具,包括下模座、下模刀塊、上翻邊刀塊、下模側整形機構、上模座、天窗翻邊刀塊、周圈整形刀塊、上模驅動插刀及側整形刀塊;
所述下模刀塊、所述上翻邊刀塊及所述下模側整形機構均設置于所述下模座上;
所述天窗翻邊刀塊、所述周圈整形刀塊、所述上模驅動插刀及所述側整形刀塊均固定于所述上模座上;
所述上模座向所述下模座移動時,所述上模驅動插刀驅動所述下模側整形機構與所述側整形刀塊相配合;
所述周圈整形刀塊與所述上翻邊刀塊相配合;
所述天窗翻邊刀塊與所述下模刀塊相配合。
進一步的,還包括托料芯和壓料芯;所述托料芯固定于所述下模座上;所述壓料芯固定于所述上模座上;
所述上模座向所述下模座移動時;所述壓料芯與所述托料芯相配合。
進一步的,還包括壓料芯氮氣彈簧;所述壓料芯氮氣彈簧設置于所述上模座與所述壓料芯之間。
進一步的,還包括切換機構;所述切換機構設置于所述上模座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請通過在下模座上設置下模刀塊、上翻邊刀塊及下模側整形機構;在上模座上設置天窗翻邊刀塊、周圈整形刀塊、及側整形刀塊,并且通過下模刀塊與天窗翻邊刀塊配合完成天窗翻邊;通過上翻邊刀塊與周圈整形刀塊配合完成周邊小爪部分的上翻邊;通過下模側整形機構與側整形刀塊配合完成頂蓋尾部的側整形,實現在一個模具上同時完成天窗翻邊、周邊小爪的上翻邊及頂蓋尾部的側整形工作,減少了生產工序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頂蓋上翻邊模具示意圖;
圖2為現有技術頂蓋側整形模具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汽車頂蓋上翻邊側整形模具的下模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汽車頂蓋上翻邊側整形模具的上模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加工后汽車頂蓋示意圖;
圖6為圖5的A處放大圖;
圖7為圖5的B處工藝線。
附圖標記說明
01上翻邊小爪部分,02天窗翻邊部分,03尾部側整形部分,1下模刀塊,2托料芯,3上翻邊刀塊,4下模座,5下模側整形機構,6上模座,7壓料芯,8天窗翻邊刀塊,9周圈整形刀塊,10上模驅動插刀,11側整形刀塊,12待沖壓件,13周邊小爪的上翻邊,14天窗翻邊,15汽車尾部頂蓋側整形,16側整形工藝線。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以下的實施例僅是示例性的,僅能用來解釋和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解釋為是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限制。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汽車頂蓋上翻邊側整形模具,如圖3至圖7所示,本領域技術人員均清楚,模具的具休結構復雜,所包括的部件較多,而本申請的技術方案是在現有的模具上進行的改進,具體是在頂蓋側整形模具上的改進,因此,本申請中,對于模具的驅動等部件均為現有技術,因此,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不對模具的全部結構進行一一描述。
并且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均清楚,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其中下模固定不動,上模向下模方向運動,以完成模具的沖壓工作;或者上模固定不動,下模向上運動,以完成模具的沖壓工作。
在本申請中,下模上包括下模座4、下模刀塊1、上翻邊刀塊3及下模側整形機構5;在下模上還包括其它部件,這些部件均為現有技術,在此不進行詳細說明。
在上模上包括上模座6、天窗翻邊刀塊8、周圈整形刀塊9、上模驅動插刀10及側整形刀塊11,在上模上還包括有其它部件,這些部件均為現有技術,在此不進行詳細說明。
還包括托料芯2和壓料芯7;所述托料芯2固定于所述下模座4上;所述壓料芯7固定于所述上模座6上,隨著上模座6的向下移動,壓料芯7會壓于待沖壓件12上,將待沖壓件12壓于下模座4上,防止在沖壓過程中,待沖壓件12移動而影響沖壓的精度。
托料芯2用于托住待沖壓件12,以便于沖壓過程中各刀塊對待沖壓件的沖壓動作,并且托料芯與壓料芯配合將待沖壓件固定。
所述下模刀塊1、所述上翻邊刀塊3及所述下模側整形機構5均設置于所述下模座4上;其中下模側整形機構5活動設置于下模座4上。
所述天窗翻邊刀塊8、所述周圈整形刀塊9、所述上模驅動插刀10及所述側整形刀塊11均固定于所述上模座6上。
所述上模座6向所述下模座4移動時,所述上模驅動插刀10驅動所述下模側整形機構5與所述側整形刀塊11相配合;具體是上模驅動插刀隨著上模的向下運動,會驅動下模側整形機構向側整形刀塊方向運動,將位于下模側整形機構與側整形刀塊之間的待沖壓件12部分進行沖壓整形,該部分整形為汽車頂蓋尾部側整形15,其側整形工藝線16如圖7所示。
所述周圈整形刀塊9與所述上翻邊刀塊3相配合;實現周邊小爪的上翻邊13。
所述天窗翻邊刀塊8與所述下模刀塊1相配合,實現天窗翻邊14的沖壓。
還包括壓料芯氮氣彈簧;所述壓料芯氮氣彈簧設置于所述上模座與所述壓料芯之間,用于防止壓料芯過度壓緊待沖壓件而導致待沖壓件變形。
還包括切換機構;所述切換機構設置于所述上模座上。
以上只通過說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實施例,毋庸置疑,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所描述的實施例進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圖和描述在本質上是說明性的,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