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是一種自動化成型的小型彈簧機立定機,屬于彈簧機立定機領域。
背景技術:
彈簧是工業中常用的元件,大到飛機軍艦,小到手機相機等等各種產品均用到彈簧,因此彈簧的生產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彈簧機通指生產彈簧的機械設備,發展有自動型、數控型。
現有技術公開了申請號為:CN201420797324.8的一種小型彈簧機立定機,旨在提供一種彈簧上料、立定、卸料,三個過程完全分開且同時進行,而且通過兩個氣缸結構同時工作,可同時對兩個彈簧進行立定工序,節省時間。另外立定區域與上料區域分開,不用擔心氣缸結構壓到手,保證了操作人員的安全。最后卸料區域與上料區域分開,彈簧已經立定和未經立定的不會混料的設備。這種小型彈簧機立定機,包括工作臺、下介子、芯棒、上介子、氣缸結構,其中所述工作臺設有由伺服電機帶動的鏈輪,所述鏈輪上設有鏈條,所述鏈條上設有活動板,所述下介子固定于活動板上,所述芯棒固定于下介子上,所述氣缸結構設置在工作臺頂部,所述氣缸結構底部設有與下介子位置相對應的上介子。本實用新型適用于彈簧加工。但是其不足之處在于無法實現自動化成型,因此機器生產效率低下導致彈簧生產量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自動化成型的小型彈簧機立定機,以解決現有的彈簧機無法實現自動化成型,因此機器生產效率低下導致彈簧生產量不高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自動化成型的小型彈簧機立定機,其結構包括操作臺、倒內角裝置、機身主體、底座、萬向輪、工作臺、防撞杠、輸送帶、固定架、螺母、電源線、可活動箱門、成形裝置,所述操作臺與機身主體固定連接,所述機身主體設有倒內角裝置,所述萬向輪設在工作臺底部,所述工作臺與機身主體相連接,所述輸送帶活動連接工作臺,所述成形裝置與倒內角裝置相連接,所述成形裝置由沖柄、彈簧、壓模、浮動壓板、定位件、成型模組成,所述沖柄活動連接彈簧,所述彈簧與壓模相連接,所述壓模設有浮動壓板,所述定位件與浮動壓板相連接,所述成型模連接定位件。
進一步地,所述機身主體設有底座。
進一步地,所述工作臺設有防撞杠。
進一步地,所述固定架通過螺母固定連接箱門。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設有成形裝置,配合倒內角裝置能實現機械的自動化運轉,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自動化成型的小型彈簧機立定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自動化成型的小型彈簧機立定機的成形裝置示意圖。
圖中:操作臺-1、倒內角裝置-2、機身主體-3、底座-4、萬向輪-5、工作臺-6、防撞杠-7、輸送帶-8、固定架-9、螺母-10、電源線-11、可活動箱門-12、成形裝置-13、沖柄-100、彈簧-200、壓模-300、浮動壓板-400、定位件-500、成型模-600。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請參閱圖1-圖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自動化成型的小型彈簧機立定機,其結構包括操作臺1、倒內角裝置2、機身主體3、底座4、萬向輪5、工作臺6、防撞杠7、輸送帶8、固定架9、螺母10、電源線11、可活動箱門12、成形裝置13,所述操作臺1與機身主體3固定連接,所述機身主體3設有倒內角裝置2,所述萬向輪5設在工作臺6底部,所述工作臺6與機身主體3相連接,所述輸送帶8活動連接工作臺6,所述成形裝置13與倒內角裝置2相連接,所述成形裝置13由沖柄100、彈簧200、壓模300、浮動壓板400、定位件500、成型模600組成,所述沖柄100活動連接彈簧200,所述彈簧200與壓模300相連接,所述壓模300設有浮動壓板400,所述定位件500與浮動壓板400相連接,所述成型模600連接定位件500,所述機身主體3設有底座4,所述工作臺6設有防撞杠7,所述固定架9通過螺母10固定連接箱門12。
在進行使用時,沖柄100帶動彈簧200控制浮動壓板400對彈簧生產件進行壓制,定位件500對其進行固定,成型模600對其進行定型,依次循環以實現生產自動化。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