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五金薄板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拉深模具。
背景技術:
五金薄板這類五金薄板在打凸包的工序中,因受到壓頭向下冷沖壓的作用而向下拉深,五金薄板表面被拉深的位置形成一定深度的凸包,在拉深過程中,五金薄板表面被拉深的位置的材料會流動,從而產生張力,在凸包與五金薄板表面的交界處,這種張力尤為明顯,五金薄板中的凸包被拉深的深度一般為3mm-1m,凸包的深度越深,產生的張力越大,例如陰極射線管顯示器的背殼,其凸包需要拉深至1m,因而產生的張力尤為明顯,該張力導致五金薄板在該交界處翹翹扭曲或凹凸起拱不平整。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拉深模具,使得制備出的五金薄板表面較為平整。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拉深模具,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上模座設置有用于沖壓五金薄板的壓頭,下模座設置有用于承放五金薄板的下模板,壓頭的下端具有凸部,下模板的上端具有與凸部的形狀相適應的凹槽,壓頭對五金薄板沖壓時在五金薄板表面形成凸包,壓頭外側對應凸包與五金薄板表面的交界處的位置設有用于對交界處進行平整處理的平整結構。
其中,所述平整結構包括平整塊和用于對交界處進行平整處理的臺階,臺階設于平整塊的底部。
其中,所述臺階高度設置為0.2-0.5mm。
其中,所述臺階高度設置為0.3mm。
其中,平整結構包括平整塊和用于對交界處進行平整處理的楔形塊,楔形塊設于平整塊的底部。
其中,拉深模具還包括用于固定五金薄板的固定塊,固定塊固定連接于上模座的下端面。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拉深模具,五金薄板輸送至下模板上,在外界向下的動力下,上模座帶動壓頭和平整結構向下移動,壓頭的凸部將五金薄板壓入下模板的凹槽中,從而在五金薄板表面形成一個凸包,同時或者隨后,平整結構對凸包與五金薄板表面的交界處進行剪切擠壓,從而消除交界處由于拉深時材料的流動而產生的張力,有效避免了該交界處產生扭曲或凹凸不平整,使得加工后的五金薄板表面較為平整。
附圖說明
利用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附圖中的實施例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以下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拉深模具的剖面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處的平整結構的第一種實施方式的放大示意圖。
圖3為圖1中A處的平整結構的第二種實施方式的放大示意圖。
附圖標記:
1—上模座;2—壓頭;3—下模板;4—下模座;5—平整塊;51—臺階;52—楔形塊;6—固定塊;7—五金薄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拉深模具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包括上模座1和下模座4,上模座1設置有用于沖壓五金薄板7的壓頭2,下模座4設置有用于承放五金薄板7的下模板3,壓頭2的下端具有凸部(圖未標),下模板3的上端具有與凸部的形狀相適應的凹槽(圖未標),壓頭2對五金薄板7沖壓時在五金薄板7表面形成凸包,壓頭2外側對應凸包與五金薄板7表面的交界處的位置設有用于對交界處進行平整處理的平整結構。
使用時:五金薄板7輸送至下模板3上,在外界向下的動力下,上模座1帶動壓頭2和平整結構向下移動,壓頭2的凸部將五金薄板7壓入下模板3的凹槽中,從而在五金薄板7表面形成一個凸包,同時或者隨后,平整結構對凸包與五金薄板7表面的交界處進行剪切擠壓,從而消除交界處由于拉深時材料的流動而產生的張力,有效避免了該交界處產生扭曲或凹凸不平整,使得加工后的五金薄板7表面較為平整。
具體地,如圖2所示,平整結構包括平整塊5和用于對交界處進行平整處理的臺階51,臺階51設于平整塊5的底部。
為了適應不同厚度的五金薄板7,將臺階51的高度設置為0.2-0.5mm。采用該高度的臺階51進行剪切擠壓處理時,能夠使位于交界處的五金薄板7表面被擠壓0.2-0.5mm的厚度,從而能夠更好地消除該交界處的張力,避免了五金薄板7產生扭曲或凹凸不平整。
優選地,臺階51的高度設置為0.3mm。
如圖3所示,平整結構的另一實施方式,包括平整塊5和用于對交界處進行平整處理的楔形塊52,楔形塊52設于平整塊5的底部。
為了防止五金薄板7兩端翹起來,還包括用于固定五金薄板7的固定塊6,固定塊6固定連接于上模座1的下端。
為了降低成本,平整塊5固定連接于上模座1的下端面或壓頭2的側面。
為了降低成本,上模座1的下端與壓頭2固定連接,下模座4的上端與下模板3固定連接。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