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控溫設備,具體是一種數控機床用差溫控制冷水機。
背景技術:
傳統的控溫方法有兩種,一種為固定恒溫,另外一種為室溫同調。
所謂的固定恒溫為溫控設備的供液溫度T1永遠為一個固定值±回差。例如某客戶將供液溫度設定為25℃,那么T1的溫度永遠為25℃±1℃。但是這種控溫系統有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當環境溫度發生變化時,液溫不會變化。從而造成冷卻液和冷卻液管路與環境之間的溫差非常大(例如一些南方的工廠夏天的溫度可以達到40℃以上,相對濕度可達90%以上),這樣最終會造成的主要問題為凝露。冷卻液凝露會造成冷卻液的變質,冷卻液管路凝露會造成機床生銹,后果都非常嚴重。
室溫同調為供液溫度會追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供液溫度T1始終會與環境溫度T2保持一個固定的差值。例如某客戶處環境溫度為30℃,客戶設定供液溫度低于環境溫度3℃,那么供液溫度應該為27℃,如果這時環境溫度變更為35℃,那么供液溫度隨之會變更為32℃。這種控溫方式可以解決凝露的問題,但是也隨之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工件的加工精度差。試想一下,早晨車間的溫度比較低,那么冷卻液的溫度也會比較低,到中午車間溫度升高了,冷卻液的溫度也隨之升高了,下午車間溫度又會逐漸下降,冷卻液溫度又隨之下降。一天當中冷卻液的溫度會不斷變化,這就造成了機床和工件的熱變形量不斷的變化,加工出來的工件的精度可想而知。
通過對上述兩種控溫方式的分析,得知在非恒溫車間上述兩種控溫方式都不是最理想的,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數控機床用差溫控制冷水機,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通過在在機床床身上增加一個床身溫度傳感器,以床身溫度作為基準溫度來控制液溫的差溫控制方式,溫度控制更精確,避免出現漏液的情況,提高加工精度,降低加工工件的報廢率,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數控機床用差溫控制冷水機,包括機床和冷卻設備,所述冷卻設備通過管道與機床連接,所述管道上設有供液溫度傳感器;冷卻設備連接有環境溫度傳感器;機床的床身內安裝有床身溫度傳感器。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冷卻設備為精密油冷卻機。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通過在在機床床身上增加一個床身溫度傳感器,以床身溫度作為基準溫度來控制液溫的差溫控制方式,溫度控制更精確,避免出現漏液的情況,防止機床生銹,保證機床的熱穩定性,提高加工精度,降低加工工件的報廢率,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降低了對客戶現場的環境要求。解決了冷卻液和冷卻液輸送管路凝露問題,解決了由于環境溫度變化造成的加工精度不達標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床,2-冷卻設備,T1-供液溫度傳感器,T2-環境溫度傳感器,T3-床身溫度傳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一種數控機床用差溫控制冷水機,包括機床1和冷卻設備2,所述冷卻設備2通過管道與機床1連接,所述管道上設有供液溫度傳感器T1;冷卻設備2連接有環境溫度傳感器T2,能夠檢測環境中的溫度;機床1的床身內安裝有床身溫度傳感器T3,能夠檢測床身的溫度,以床身溫度作為基準溫度來控制液溫的差溫。
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所述冷卻設備2為精密油冷卻機。
機床1床身溫度的變化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個是環境溫度的變化,另一個是由于加工熱量的累積造成床身溫度變化。針對第一個因素經過檢測和分析發現環境溫度高速的變話并不會造成床身的快速溫度變化,而是需要有一定的時間的積累后才會產生比較明顯的變化。
雖然環境溫度劇烈變化,但是床身溫度的變化是非常緩慢的。如果液溫也追隨床身溫度變化,那么液溫的變化率就會很小。那么加工精度就會提高。
另外,從防止冷卻液及輸送冷卻液的管路凝露的角度考慮。經過查詢在環境溫度40℃,相對濕度RH=80%的條件下,空氣的露點溫度為35℃。那么如果將液溫設定為比床身溫度高5℃,就完全可以避免凝露的情況出現。而環境溫度40℃,相對濕度RH=80%的工況已經是非常嚴酷的凝露工況。
從上述兩個方面分析,床身溫度同調完全可以避免目前使用的室溫同調和固定恒溫兩種控溫方案存在的弊端。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