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壓鉚設備,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壓鉚汽車變速液壓控制系統的自動壓鉚機構。
背景技術:
汽車變速液壓控制系統是車輛上不可缺少的主要零部件之一,汽車變速液壓控制系統的質量直接影響車輛的性能;汽車變速液壓控制系統的主要零件之一是殼體,殼體的質量能夠很大程度影響汽車變速液壓控制系統的質量,因此,人們對汽車變速液壓控制系統的殼體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
汽車變速液壓控制系統的殼體的加工工序中最重要的是壓鉚工序?,F有的用于壓鉚汽車變速液壓控制系統的殼體的裝置,多為手工或者半自動化的。例如,用簡單的工裝或者人工壓鉚汽車變速液壓控制系統的殼體,費時費力,產品質量不穩定,合格率低,也缺乏安全性。
半自動化壓鉚裝置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人勞動強度,但是半自動化裝置在壓鉚汽車變速液壓控制系統的殼體時存在壓鉚深度不一致的問題,壓鉚質量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壓鉚機構,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自動壓鉚機構,至少包括:抗彎C型架、供定位待壓鉚產品的定位座、壓鉚頭、氣動浮動接頭,以及氣液增壓缸;
所述抗彎C型架的開口具有上下對稱的上壁面、下壁面,以及連接所述的上壁面和下壁面的豎直壁面;所述豎直壁面設有兩個導向機構;
所述定位座設在所述上壁面上;
所述壓鉚頭位于所述下壁面上方,且其底面與氣動浮動接頭相連;
所述氣動浮動接頭位于兩個所述導向機構中間且與兩個所述導向機構相連;
所述氣液增壓缸與所述氣動浮動接頭相連,且部分所述氣液增壓缸穿設在所述抗彎C型架中。
優選地,所述抗彎C型架包括左C支架、右C支架、豎直連接板、上連接橫板和下連接橫板;
所述的左C支架和右C支架的后端面通過所述豎直連接板相連,所述豎直連接板的內側壁為所述豎直壁面;
所述的左C支架和右C支架的上端通過所述上連接橫板相連,所述上連接橫板的下表面為所述的上壁面;
所述的左C支架和右C支架的下端通過所述下連接橫板相連,所述下連接橫板的上表面為所述的下壁面。
優選地,所述的左C支架、右C支架和豎直連接板是一體成型的。
優選地,所述的左C支架和右C支架的上端還通過幾個連接桿相連,所述連接桿平行于所述上連接橫板,且位于所述上連接橫板上方。
優選地,所述導向機構包括直線導軌和與所述直線導軌相配合的直線軸承,所述直線導軌設在所述豎直壁面上,所述直線軸承與所述氣動浮動接頭側壁相連。
優選地,所述豎直壁面上設有用于檢測壓鉚頭位置的接近傳感器。
優選地,所述氣動浮動接頭連接有壓力傳感器。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壓鉚機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抗彎C型架的開口具有上下對稱的上壁面、下壁面,以及連接所述的上壁面和下壁面的豎直壁面;所述定位座設在所述上壁面上;所述壓鉚頭位于所述下壁面上方,且其底面與氣動浮動接頭相連;所述氣液增壓缸與所述氣動浮動接頭相連,且部分所述氣液增壓缸穿設在所述抗彎C型架中。壓鉚時,產品被安裝在所述定位座上;在所述氣液增壓缸驅動下,所述氣動浮動接頭進行上升運動,所述壓鉚頭隨著所述氣動浮動接頭進行上升運動,所述氣動浮動接頭能夠消除產品誤差間隙,使得產品定位精度高;當壓鉚頭頂到產品表面時,所述氣液增壓缸切換到液壓狀態,以增大壓力,進行壓鉚;壓鉚結束后,在所述氣液增壓缸驅動下,所述氣動浮動接頭回到原來位置,同時所述壓鉚頭也回到原來位置;可見,本自動壓鉚機構的結構簡單、自動化程度高,且易操作;同時,在壓鉚過程中,所述抗彎C型架可消除壓鉚過程中的彎曲變形帶來的壓鉚深度不一致的問題,提高了壓鉚質量。
附圖說明
圖1顯示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壓鉚機構立體圖。
圖2顯示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壓鉚機構主視圖。
圖3顯示為沿圖1中A-A剖視圖。
元件標號說明
1 抗彎C型架
11 左C支架
12 右C支架
13 豎直連接板
14 上連接橫板
15 下連接橫板
16 連接桿
101 上壁面
102 下壁面
103 豎直壁面
2 定位座
3 壓鉚頭
4 氣動浮動接頭
5 氣液增壓缸
6 導向機構
61 直線導軌
62 直線軸承
7 接近傳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請參閱附圖。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實用新型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內容所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疇。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動壓鉚機構,至少包括:抗彎C型架1、供定位待壓鉚產品的定位座2、壓鉚頭3、氣動浮動接頭4,以及氣液增壓缸5。
參考圖1至圖3,所述抗彎C型架1的開口具有上下對稱的上壁面101、下壁面102,以及連接所述的上壁面101和下壁面102的豎直壁面103;所述豎直壁面103設有兩個導向機構6;
所述定位座2設在所述上壁面101上,所述定位座2的定位面能夠與產品的定位面相配合。
所述壓鉚頭3位于所述下壁面102上方,且其底面與氣動浮動接頭4相連,見圖1。
所述氣動浮動接頭4能夠消除產品誤差間隙。所述氣動浮動接頭4位于兩個所述導向機構6中間且與兩個所述導向機構6相連;優選地,所述導向機構6包括直線導軌61和與所述直線導軌61相配合的直線軸承62,所述直線導軌61設在所述豎直壁面103上,所述直線軸承62與所述氣動浮動接頭4側壁相連,見圖1和圖2。
所述氣液增壓缸5與所述氣動浮動接頭4相連,且部分所述氣液增壓缸5穿設在所述抗彎C型架1中,見圖1。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抗彎C型架1包括左C支架11、右C支架12、豎直連接板13、上連接橫板14和下連接橫板15;所述的左C支架11和右C支架12的后端面通過所述豎直連接板13相連,所述豎直連接板13的內側壁為所述豎直壁面103;所述的左C支架11和右C支架12的上端通過所述上連接橫板14相連,所述上連接橫板14的下表面為所述的上壁面101;所述的左C支架11和右C支架12的下端通過所述下連接橫板15相連,所述下連接橫板15的上表面為所述的下壁面102。優選地,所述的左C支架11、右C支架12和豎直連接板13是一體成型的,見圖1至圖3。
優選地,為了增大結構強度,所述的左C支架11和右C支架12的上端還通過幾個連接桿16相連,所述連接桿16平行于所述上連接橫板14,且位于所述上連接橫板14上方,見圖3。
優選地,所述豎直壁面103上設有用于檢測壓鉚頭3位置的接近傳感器7。具體地,所述接近傳感器7通過連接桿16與所述豎直壁面103可拆卸地連接。優選地,所述連接桿16為L形桿,見圖1。
優選地,所述氣動浮動接頭4連接有壓力傳感器(圖中未示出)。
參考圖1至圖3,壓鉚時,產品被安裝在所述定位座2上;在所述氣液增壓缸5驅動下,所述氣動浮動接頭4沿著所述直線導軌61進行上升運動,所述壓鉚頭3隨著所述氣動浮動接頭4進行上升運動,所述氣動浮動接頭4能夠消除產品誤差間隙,使得產品定位精度高;當接近傳感器7檢測到所述壓鉚頭3頂到產品表面時,其會將信息反饋給所述氣液增壓缸5;所述氣液增壓缸5收到信息后快速切換到液壓狀態,以增大壓力,進行壓鉚;當所述壓力傳感器檢測到壓力達到預設標準值時,將信息反饋給所述氣液增壓缸5;所述氣液增壓缸5收到信息后結束壓鉚作業;接著所述氣液增壓缸5驅動所述氣動浮動接頭4回到原來位置,同時所述壓鉚頭3也回到原來位置;可見,本自動壓鉚機構的結構簡單、自動化程度高,且易操作;同時,在壓鉚過程中,所述抗彎C型架1可消除壓鉚過程中的彎曲變形帶來的壓鉚深度不一致的問題,提高了壓鉚質量。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壓鉚機構,所述抗彎C型架1的開口具有上下對稱的上壁面101、下壁面102,以及連接所述的上壁面101和下壁面102的豎直壁面103;所述定位座2設在所述上壁面101上;所述壓鉚頭3位于所述下壁面102上方,且其底面與氣動浮動接頭4相連;所述氣液增壓缸5與所述氣動浮動接頭4相連,且部分所述氣液增壓缸5穿設在所述抗彎C型架1中。壓鉚時,產品被安裝在所述定位座2上;在所述氣液增壓缸5驅動下,所述氣動浮動接頭4進行上升運動,所述壓鉚頭3隨著所述氣動浮動接頭4進行上升運動,所述氣動浮動接頭4能夠消除產品誤差間隙,使得產品定位精度高;當壓鉚頭3頂到產品表面時,所述氣液增壓缸5切換到液壓狀態,以增大壓力,進行壓鉚;壓鉚結束后,在所述氣液增壓缸5驅動下,所述氣動浮動接頭4回到原來位置,同時所述壓鉚頭3也回到原來位置;可見,本自動壓鉚機構的結構簡單、自動化程度高,且易操作;同時,在壓鉚過程中,所述抗彎C型架1可消除壓鉚過程中的彎曲變形帶來的壓鉚深度不一致的問題,提高了壓鉚質量。所以,本實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種種缺點而具高度產業利用價值。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