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閥門的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閥門蝸輪內孔及側面加工裝置。
背景技術:
閥門蝸輪是和閥門中蝸桿配合的部件用于控制閥門的開啟和關閉,蝸輪鑄造成型后需要對為了保證安裝精度,需要對蝸輪的側壁和內徑進行加工,傳統的加工方式是放置在車床中進行加工,先對內孔進行加工,加工完成后再取出更換位置后再對側壁進行加工,此種方式加工速度慢,工作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閥門蝸輪內孔及側面加工裝置,能夠同時加工內孔以及側壁。
本實用新型為實現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閥門蝸輪內孔及側面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臺以及安裝在所述工作臺上的蝸輪固定機構和加工機構,所述加工機構為兩套,分別設置在所述蝸輪固定機構的兩側;所述蝸輪固定機構包括支架、壓緊氣缸、左定位塊、右定位塊,所述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分別固定在所述支架上表面,所述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上分別帶有U形卡槽,所述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之間的距離為蝸輪的外徑,所述壓緊氣缸通過氣缸支架固定在所述支架上,壓緊氣缸的活塞桿上帶有壓頭,所述壓頭與所述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相對應;所述加工機構包括移動鉆機、步進電機,所述移動鉆機設置在滑動板上,所述滑動板的下部與所述工作臺滑動配合,所述步進電機安裝在所述工作臺上,所述步進電機的輸出軸通過絲杠機構與所述移動鉆床連接,所述移動鉆床帶有鉆桿,所述鉆桿的前端帶有端面銑刀以及內孔銑刀。本裝置結構簡單,通過蝸輪固定機構能夠將蝸輪進行固定,左、右定位塊用于對蝸輪進行定位,蝸輪的主體部分卡在兩者之間,而兩側的內孔放置在U形卡槽上,通過步進電機帶動移動鉆機移動,鉆桿前端的兩個銑刀進行工作,先對內孔進行加工,隨著移動鉆機的移動,端面銑刀對蝸輪的端面再進行加工,加工完成后取出蝸輪即可。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通過本裝置能夠同時對閥門蝸輪的側壁以及內孔進行加工,一個加工周期為10秒左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約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易操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蝸輪固定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閥門蝸輪內孔及側面加工裝置,包括工作臺1以及安裝在所述工作臺上的蝸輪固定機構2和加工機構3,所述加工機構為兩套,分別設置在所述蝸輪固定機構的兩側;所述蝸輪固定機構2包括支架21、壓緊氣缸22、左定位塊23、右定位塊24,所述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分別固定在所述支架上表面,所述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上分別帶有U形卡槽25,所述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之間的距離為蝸輪的外徑,所述壓緊氣缸通過氣缸支架26固定在所述支架上,壓緊氣缸的活塞桿上帶有壓頭27,所述壓頭與所述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相對應;所述加工機構包括移動鉆機31、步進電機32,所述移動鉆機設置在滑動板33上,所述滑動板的下部與所述工作臺滑動配合,所述步進電機安裝在所述工作臺上,所述步進電機的輸出軸通過絲杠機構與所述移動鉆床連接,所述移動鉆床帶有鉆桿34,所述鉆桿的前端帶有端面銑刀35以及內孔銑刀36。本裝置結構簡單,通過蝸輪固定機構能夠將蝸輪進行固定,左、右定位塊用于對蝸輪進行定位,蝸輪的主體部分卡在兩者之間,而兩側的內孔放置在U形卡槽上,通過步進電機帶動移動鉆機移動,鉆桿前端的兩個銑刀進行工作,先對內孔進行加工,隨著移動鉆機的移動,端面銑刀對蝸輪的端面再進行加工,加工完成后取出蝸輪即可。
采用通過本裝置能夠同時對閥門蝸輪的側壁以及內孔進行加工,一個加工周期為10秒左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約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易操作。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