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金屬材料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大規格鈦合金棒材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鈦及鈦合金由于其優異的耐腐蝕性能和高比強度、強的人體親和力等特性,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汽車、工具連接件、醫療等領域,用戶對鈦合金棒材的規格需求逐年增大。
鈦及鈦合金棒材生產的傳統方法一般為鍛造,但傳統的鍛造方法具有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產品尺寸規格小,外形質量差、物理性能不穩定等缺點,已經不適合大規格鈦合金棒材的加工。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解決了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大規格鈦合金棒材的加工方法,規格大、外形質量優、顯微組織均勻,力學性能良好,滿足對用戶對大規格鈦合金棒材的需求。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大規格鈦合金棒材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開坯鍛造
采用直徑為φ510mm~φ720mm鈦合金鑄錠,切除鑄錠冒口后將鈦合金
鑄錠在鍛造爐里加熱至850℃~950℃保溫90min,≥120min升溫至1150℃~1250℃,保溫240min~270min后在鍛造機上開坯鍛造,所述開坯鍛造采用軸向鐓粗與軸向拉拔交替的鍛造方式,通過一次火次得到直徑為φ460mm~φ490mm初級鍛坯,始鍛溫度≥1100℃,終鍛溫度≥820℃,采用水冷的冷卻方式;
步驟二、中間鍛造
在鍛造機上將上述初級鍛坯進行三次火次的中間鍛造,中間鍛造采軸
向鐓粗與軸向拉拔交替的鍛造方式,得到φ460mm~φ490mm中間鍛坯,采用水冷的冷卻方式;
步驟三、過度鍛造
將上述φ460mm~φ490mm中間鍛坯在鍛造爐里加熱至800℃~900℃保
溫60min,≥60min,升溫至960℃~1060℃,保溫240min,后在鍛造機上采用軸向鐓粗與軸向拉拔的鍛造方式,將中間鍛坯鍛造成φ420mm~φ440mm過度鍛坯,始鍛溫度≥930℃,終鍛溫度≥750℃,采用水冷的冷卻方式;
步驟四、半成品鍛造
將上述φ420mm~440mm過度鍛坯在鍛造爐里加熱至800℃~900℃保
溫60min,≥60min升溫至950℃~1150℃,保溫210min,后在鍛造機上采用拉拔的鍛造方式,將中間鍛坯鍛造成φ280mm~φ300mm半成品鍛坯,始鍛溫度≥930℃,終鍛溫度≥750℃,采用空冷的冷卻方式;
步驟五、成品鍛造
將上述φ280mm~φ300mm半成品鍛坯在鍛造爐里加熱至950℃~1050℃保溫180min,后在鍛造機上采用拉拔的鍛造方式,將半成品鍛坯鍛造成φ265mm~φ290mm的成品鍛坯;
步驟六、退火
對上述成品鍛坯進行兩次退火后,檢測包裝。
優選的,
第一次火次的中間鍛造為,
將上述初級鍛坯在鍛造爐里加熱至800℃~900℃保溫60min,≥90min
升溫至1020℃~1120℃,保溫240min,后在鍛造機上采用軸向鐓粗與軸向拉拔交替的鍛造方式,將初級鍛坯鍛造成φ460mm~φ490mm的中間鍛坯ⅰ;始鍛溫度≥970℃,終鍛溫度≥750℃;
第二次火次的中間鍛造為,
將中間鍛坯ⅰ在鍛造爐里加熱至800℃~900℃保溫60min,≥90min升溫至980℃~1080℃,保溫240min,后在鍛造機上采用軸向鐓粗與軸向拉拔交替的鍛造方式,將初級鍛坯鍛造成φ460mm~φ490mm的中間鍛坯ⅱ。始鍛溫度≥950℃,終鍛溫度≥750℃;
第三次火次的中間鍛造為,
將中間鍛坯ⅱ在鍛造爐里加熱至800℃~900℃保溫60min,≥60min升溫至970℃~1070℃,保溫240min,后在鍛造機上采用軸向鐓粗與軸向拉拔交替的鍛造方式,將初級鍛坯鍛造成φ460mm~φ490mm的中間鍛坯ⅲ;
始鍛溫度≥940℃,終鍛溫度≥750℃。
優選的,
在步驟六中,
第一次退火,即成品鍛坯在溫度930℃下保溫120min,并校直,采用空冷的冷卻方式;
第二次退火,即成品鍛坯在溫度570℃下保溫360min,采用空冷的冷卻方式。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發明具有的有益效果:
1、本發明加工工藝簡單,勞動強度小,制備過程中裂紋小。
2、采用本發明方法生產的鈦合金大規格棒材顯微組織均勻,力學性能穩定,滿足gb/t2965-2007標準對大直徑鈦合金棒材的要求。
3、采用本發明方法生產的鈦合金棒材規格可以達到φ265mm~φ290mm,其顯微組織晶粒度均勻,無裂紋、縮尾、氣孔及金屬或者非金屬雜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一
步驟一、開坯鍛造
采用直徑為φ510mm*920mm鈦合金(tc4)鑄錠,切除鑄錠冒口,采用機加的方式去除鈦合金鑄錠表面缺陷,后將鈦合金(tc4)鑄錠在鍛造爐里加熱至850℃保溫90min,≥120min升溫至1150℃,保溫240min~270min后在鍛造機上開坯鍛造,所述開坯鍛造采用軸向鐓粗與軸向拉拔交替的鍛造方式(φ510mm*920mm→鐓粗至φ640mm*580mm→拉拔至φ460mm*910mm→鐓粗至φ580mm*580mm→拉拔至φ460mm*910mm),通過一次火次得到直徑為φ460mm*910mm初級鍛坯,始鍛溫度≥1100℃,終鍛溫度≥820℃,采用水冷的冷卻方式;
步驟二、中間鍛造
在鍛造機上將上述初級鍛坯進行三次火次的中間鍛造,中間鍛造采用軸向鐓粗與軸向拉拔交替的鍛造方式,得到φ460mm*910mm中間鍛坯,采用水冷的冷卻方式;
第一次火次的中間鍛造,將上述初級鍛坯在鍛造爐里加熱至800℃,保溫60min,≥90min升溫至1020℃,保溫240min,后在鍛造機上采用軸向鐓粗與軸向拉拔交替的鍛造方式(φ460mm*910mm→鐓粗至φ580mm*580mm→拉拔至φ460mm*910mm→鐓粗至φ580mm*580mm→拉拔至φ460mm*910mm),將初級鍛坯鍛造成φ460mm*910mm的中間鍛坯ⅰ;始鍛溫度≥970℃,終鍛溫度≥750℃;
第二次火次的中間鍛造,將中間鍛坯ⅰ在鍛造爐里加熱至800℃保溫60min,≥90min升溫至980℃,保溫240min,后在鍛造機上采用軸向鐓粗與軸向拉拔交替的鍛造方式(φ460mm*910mm→鐓粗至φ580mm*580mm→拉拔至φ460mm*910mm→鐓粗至φ580mm*580mm→拉拔至φ460mm*910mm),將中間鍛坯ⅰ鍛造成φ460mm*910mm的中間鍛坯ⅱ。始鍛溫度≥950℃,終鍛溫度≥750℃;
第三次火次的中間鍛造,將中間鍛坯ⅱ在鍛造爐里加熱至800℃保溫60min,≥60min升溫至970℃,保溫240min,后在鍛造機上采用軸向鐓粗與軸向拉拔交替的鍛造方式(φ460mm*910mm→鐓粗至φ580mm*580mm→拉拔至φ460mm*910mm→鐓粗至φ580mm*580mm→拉拔至φ460mm*910mm),將中間鍛坯ⅱ鍛造成φ460mm*910mm的中間鍛坯ⅲ;始鍛溫度≥940℃,終鍛溫度≥750℃。
步驟三、過度鍛造
將上述φ460mm~910mm中間鍛坯ⅲ,在鍛造爐里加熱至800℃,保溫60min,≥60min,升溫至960℃,保溫240min,后在鍛造機上采用軸向鐓粗、軸向拉拔鍛造方式(φ460mm*910mm→鐓粗至φ580mm*580mm→拉拔至φ420mm*1090mm),將中間鍛坯ⅲ鍛造成φ420mm*1090mm過度鍛坯,始鍛溫度≥930℃,終鍛溫度≥750℃,采用水冷的冷卻方式;
步驟四、半成品鍛造
將上述φ420mm*1090mm過度鍛坯在鍛造爐里加熱至800℃,保溫60min,≥60min升溫至950℃,保溫210min,后在鍛造機上采用拉拔的鍛造方式(φ420mm*1090mm→拉拔至φ280mm*2430mm,將中間鍛坯鍛造成φ280mm*2430mm半成品鍛坯,始鍛溫度≥930℃,終鍛溫度≥750℃,采用空冷的冷卻方式;
步驟五、成品鍛造
將上述φ280mm*2430mm半成品鍛坯在鍛造爐里加熱至950℃保溫180min,后在鍛造機上采用拉拔甩圓的鍛造方式(φ280mm*2430mm→φ265mm*3200mm),將半成品鍛坯鍛造成φ265mm*3200mm的成品鍛坯;
步驟六、退火
對上述成品鍛坯進行兩次退火后,檢測包裝。
第一次退火,即成品鍛坯在溫度930℃下保溫120min,并校直,采用空冷的冷卻方式;
第二次退火,即成品鍛坯在溫度570℃保溫360min,采用空冷的冷卻方式。
采用本實施例制備的φ265mm*3200mm鈦合金(tc4)棒材在室溫(25℃)條件下按照gb/t228標準進行力學性能的測試,其拉伸為950mpa,屈服強度為860mpa,延伸率≥15%,端面收縮率z≥30%,符合gb/t2965-2007標準要求,橫向顯微組織平均晶粒度gb/t5168標準檢測,無裂紋、縮尾、氣孔及金屬或者非金屬雜質,滿足gb/t2965-2007標準對大直徑鈦合金棒材的要求。因此說明采用實施例制備的tc4大規格鈦合金棒材顯微組織均勻,力學性能優,且表面質量優,裂紋少。
實施例二
步驟一、開坯鍛造
采用直徑為φ680mm*920mm鈦合金(tc2)鑄錠,切除鑄錠冒口,采用機加的方式去除鈦合金鑄錠表面缺陷,后將鈦合金(tc2)鑄錠在鍛造爐里加熱至900℃保溫90min,≥120min升溫至1150℃,保溫240min~270min后在鍛造機上開坯鍛造,所述開坯鍛造采用軸向鐓粗與軸向拉拔交替的鍛造方式(φ680mm*920mm→鐓粗至φ750mm*638mm→拉拔至φ480mm*1250mm→鐓粗至φ750mm*638mm→φ480mm*1250mm),通過一次火次得到直徑為φ460mm*910mm初級鍛坯,始鍛溫度≥1100℃,終鍛溫度≥820℃,采用水冷的冷卻方式;
步驟二、中間鍛造
在鍛造機上將上述初級鍛坯進行三次火次的中間鍛造,中間鍛造采用軸向鐓粗與軸向拉拔交替的鍛造方式,得到φ480mm*1250mm中間鍛坯,采用水冷的冷卻方式;
第一次火次的中間鍛造,將上述初級鍛坯在鍛造爐里加熱至850℃,保溫60min,≥90min升溫至1020℃,保溫240min,后在鍛造機上采用軸向鐓粗與軸向拉拔交替的鍛造方式(φ480mm*1250mm→鐓粗至φ590mm*850mm→拉拔至φ480mm*1250mm→鐓粗至φ590mm*850mm→拉拔至φ480mm*1250mm),將初級鍛坯鍛造成φ460mm*910mm的中間鍛坯ⅰ;始鍛溫度≥970℃,終鍛溫度≥750℃;
第二次火次的中間鍛造,將中間鍛坯ⅰ在鍛造爐里加熱至800℃保溫60min,≥90min升溫至980℃,保溫240min,后在鍛造機上采用軸向鐓粗與軸向拉拔交替的鍛造方式(φ480mm*1250mm→鐓粗至φ590mm*850mm→拉拔至φ480mm*1250mm→鐓粗至φ590mm*850mm→拉拔至φ480mm*1250mm),將中間鍛坯ⅰ造成φ480mm*1250mm的中間鍛坯ⅱ。始鍛溫度≥950℃,終鍛溫度≥750℃;
第三次火次的中間鍛造,將中間鍛坯ⅱ在鍛造爐里加熱至800℃保溫60min,≥60min升溫至970℃,保溫240min,后在鍛造機上采用軸向鐓粗與軸向拉拔交替的鍛造方式(φ480mm*1250mm→鐓粗至φ590mm*850mm→拉拔至φ480mm*1250mm→鐓粗至φ590mm*850mm→拉拔至φ480mm*1250mm),將中間鍛坯ⅱ鍛造成φ480mm*1250mm的中間鍛坯ⅲ;始鍛溫度≥940℃,終鍛溫度≥750℃。
步驟三、過度鍛造
將上述φ480mm*1250mm中間鍛坯ⅲ,在鍛造爐里加熱至850℃,保
溫60min,≥60min,升溫至960℃,保溫240min,后在鍛造機上采用軸向鐓粗、軸向拉拔鍛造方式(φ480mm*1250mm→鐓粗至φ590mm*850mm→拉拔至φ440mm*1380mm),將中間鍛坯ⅲ鍛造成φ440mm*1380mm過度鍛坯,始鍛溫度≥930℃,終鍛溫度≥750℃,采用水冷的冷卻方式;
步驟四、半成品鍛造
將上述φ440mm*1380mm過度鍛坯在鍛造爐里加熱至850℃,保溫60min,≥60min升溫至950℃,保溫210min,后在鍛造機上采用拉拔的鍛造方式(φ440mm*1380mm→拉拔至φ290mm*2780mm),將中間鍛坯鍛造成φ290mm*2780mm半成品鍛坯,始鍛溫度≥930℃,終鍛溫度≥750℃,采用空冷的冷卻方式;
步驟五、成品鍛造
將上述φ290mm*2780mm半成品鍛坯在鍛造爐里加熱至1050℃保溫180min,后在鍛造機上采用拉拔甩圓的鍛造方式(φ290mm*2780mm→φ275mm*3400mm),將半成品鍛坯鍛造成φ275mm*3400mm的成品鍛坯;
步驟六、退火
對上述成品鍛坯進行兩次退火后,檢測包裝。
第一次退火,即成品鍛坯在溫度930℃下保溫120min,并校直,采用空冷的冷卻方式;
第二次退火,即成品鍛坯在溫度570℃保溫360min,采用空冷的冷卻方式。
采用本實施例制備的φ275mm*3200mm鈦合金(tc4)棒材在室溫(25℃)條件下按照gb/t228標準進行力學性能的測試,其拉伸為965mpa,屈服強度為850mpa,延伸率≥18%,端面收縮率z≥36%,符合gb/t2965-2007標準要求,橫向顯微組織平均晶粒度按照gb/t5168標準檢測,無裂紋、縮尾、氣孔及金屬或者非金屬雜質,滿足gb/t2965-2007標準對大直徑鈦合金棒材的要求。因此說明采用實施例制備的tc2大規格鈦合金棒材顯微組織均勻,力學性能優,且表面質量優,裂紋少。
上述實施例,只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制本發明的實施范圍,故凡以本發明權利要求所述內容所做的等同變化,均應包括在本發明權利要求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