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
屬于閥門加工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閥座用水線刀具。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閥座為提高使用性能,不僅需要在閥座表面,乃至外部端面都需要加工不同尺寸的溝槽,有些用以嵌合密封圈,保證密封性能;而有限為了加工需要,布置水線,方便疏水,提高介質的流通性。然而,尺寸較大的溝槽還能通過數控機床簡單加工,而水線的加工就缺乏一種實用,高效率的加工工具。這時廠家也不得不增加成本,通過線切割實現,加工耗時,且浪費經濟資源。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申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了一種閥座用水線刀具,通過設置帶有水線凹槽的水線刀片加工閥座,布置水線效果,避免往常難以加工的麻煩。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申請公開了一種閥座用水線刀具,其包括刀柄;位于刀柄一端的刀頭部;設置于刀頭部的容刀槽;焊接于容刀槽的水線刀片;以及通過緊固螺栓壓緊水線刀片的壓鉗部,壓鉗部一端連接刀柄。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其中上述水線刀片刀刃成水線狀,具有多組水線凹槽。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其中上述壓鉗部包括壓板,壓板具有連接刀柄的固定部及連接固定部且止抵水線刀片的止抵部,止抵部與刀柄之間具有預定距離;設置于固定部與止抵部之間的第一弧形通槽,第一弧形通槽面向刀柄,且刀柄具有對應第一弧形通槽的第二弧形通槽;以及設置于止抵部的緊定孔,緊定孔安裝緊固螺栓。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其中上述預定距離為5mm。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其中上述止抵部還具有止抵水線刀片的鉗爪,鉗爪與水線刀片寬度相等。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申請可以獲得包括以下技術效果:
1)帶有水線凹槽的水線刀片,能加工出水線,方便操作。
2)壓鉗部采用緊固螺栓緊固壓板,緊固效果較好。
當然,實施本申請的任一產品必不一定需要同時達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術效果。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申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申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申請,并不構成對本申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本申請實施例的閥座用水線刀具立體圖;
圖2是本申請實施例的閥座用水線刀具側視圖。
附圖標記
刀柄10,刀頭部11,容刀槽20,水線刀片30,水線凹槽31,緊固螺栓40,緊固孔41,壓鉗部50,壓板51,固定部52,止抵部53,第一弧形通槽61,第二弧形通槽62,鉗爪70,預定距離h。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配合附圖及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申請的實施方式,藉此對本申請如何應用技術手段來解決技術問題并達成技術功效的實現過程能充分理解并據以實施。
請參考圖1,圖1是本申請實施例的閥座用水線刀具立體圖。如圖所示,一種閥座用水線刀具包括刀柄10;位于刀柄10一端的刀頭部11;設置于刀頭部11的容刀槽20;焊接于容刀槽20的水線刀片30;以及通過緊固螺栓40壓緊水線刀片30的壓鉗部50,壓鉗部50一端連接刀柄10。在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中,刀柄10具備容刀槽20,用以焊接水線刀片30,較之往常刀片一體設置于刀柄10,降低了成本,一旦水線刀片30磨損無法正常使用時,便能及時進行更換。同時,壓鉗部50壓緊水線刀片30,進一步提高了穩固性能,保證焊接的水線刀片30加工的穩定,亦增強了安全性能,結構簡單,使用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本發明的水線刀片30刀刃成水線狀,具有多組水線凹槽31,能夠實現閥座表面水線的需求加工,避免使用線切割等高昂的加工方式,而且利用水線刀片30加工出的多組水線凹槽31,方便疏水,大大加快了介質流通性,不僅在閥座使用還是放入數控機床加工時,都能配合流水,提高流通性,提高效率。
接下來,請繼續參考圖2,圖2是本申請實施例的閥座用水線刀具側視圖。如圖所示,壓鉗部50包括壓板51,壓板51具有連接刀柄10的固定部52及連接固定部52且止抵水線刀片30的止抵部53,止抵部53與刀柄10之間具有預定距離h;設置于固定部52與止抵部53之間的第一弧形通槽61,第一弧形通槽61面向刀柄10,且刀柄10具有對應第一弧形通槽61的第二弧形通槽62;以及設置于止抵部53的緊定孔41,緊定孔41安裝緊固螺栓40。在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中,壓鉗部50藉以提高水線刀片30的加工穩定性,利用緊固螺栓40旋緊壓板51,以夾緊水線刀片30。
詳細而言,壓板51的固定部52連接刀柄10,止抵部53用來止抵水線刀片30,與刀柄10之間具有間距,即預定距離h,使得止抵部53能夠圍繞固定部52彎曲,通過緊固螺栓40便能相對靠近并夾緊水線刀片40。另外第一弧形通槽61與第二弧形通槽62亦能相互配合,提高彎折性能,操作更為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本發明的預定距離h設置為5mm,方便抵壓,此外不至于形變過大,影響剛度,結構簡單,使用方便。
另外,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中,止抵部53還具有止抵水線刀片30的鉗爪70,鉗爪70與水線刀片30寬度相等,一方面方便焊接;另一方面,止抵壓緊有效,提高穩定性。
上述說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申請的若干優選實施例,但如前所述,應當理解本申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應看作是對其他實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種其他組合、修改和環境,并能夠在本文所述申請構想范圍內,通過上述教導或相關領域的技術或知識進行改動。而本領域人員所進行的改動和變化不脫離本申請的精神和范圍,則都應在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