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冷卻旁支管壓配三通接頭裝置。
背景技術:
:
在汽車發動機冷卻液分配進出水管中,冷卻主管與冷卻軟管之間通過一個三通接頭連接,該三通接頭包括直管段和與直管段成一定夾角的支管段,該支管段的端口與一冷卻旁支管連接,傳統的對于該三通接頭與冷卻旁支管的裝配方式為手工裝配,手工裝配的裝配效率低、裝配精度不夠,在使用過程中易出現泄漏或脫落等問題,且采用手工裝配大大增加了人工勞動強度,不利于大批量生產。
技術實現要素:
: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以上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冷卻旁支管壓配三通接頭裝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不僅可有效提高裝配效率和質量,而且降低人工勞動強度。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冷卻旁支管壓配三通接頭裝置,包括安裝基座,所述安裝基座上設有成型件定位座,所述成型件定位座的上端設有與冷卻軟管同三通接頭裝配成型后外形相同的第一凹腔,成型件定位座的一側后端設有一托塊,所述托塊上設有與出水感應器接頭外形相同并與所述第一凹腔連通的第二凹腔,所述成型件定位座的另一側設有由驅動裝置驅使移動的支撐座,所述支撐座設有用于定位冷卻旁支管的定位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驅動裝置包括一橫向設置的滑軌,所述滑軌上滑動連接有滑塊,所述滑塊與支撐座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滑軌的后側設有經由一氣缸座固定在安裝基座上的第一氣缸,所述支撐座靠近第一氣缸側下端設有以利第一氣缸活塞桿伸出后頂抵住的頂塊,第一氣缸活塞桿推動支撐座朝成型件定位座移動以使冷卻旁支管套接住三通接頭支管段的端口。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裝置包括固定設置在支撐座下端的定位下模、以及活動設置在定位下模正上方的定位上模,所述定位下模的上端開設有與冷卻旁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所述定位上模的下端開設有與冷卻旁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合模時所述上凹腔與下凹腔形成以利定位夾緊住冷卻旁支管的凹腔。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上模的上方設有一活塞桿向下伸出的第二氣缸,所述第二氣缸的活塞桿與固聯在定位上模上表面的推塊固定連接,以驅動定位上模上下運動。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上模和定位下模的內側之間豎向設有兩根并排以利導向的導柱;所述定位上模的下表面外側設有圓柱形定位凸柱,所述定位下模的上表面外側開設有以利合模時用于與定位凸柱配合的定位圓孔。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下模的上表面靠近成型件定位座端開設有一以利支撐座朝成型件定位座移動時冷卻主管穿過的缺口。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下模的下表面水平開設有一與滑軌垂直并貫穿兩端的限位通槽,所述支撐座的下端設有用于與限位通槽相配合的限位凸條,所述支撐座的前側下端還螺接有一以利手動推動其沿滑軌滑動的手柄。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凹腔的旁側設有以利固定三通接頭的快速夾鉗。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操作簡單,成型件定位牢固、可靠;利用氣缸驅動冷卻旁支管與三通接頭的壓配,裝配應力大,有效提高裝配質量和裝配效率,并大大降低了人工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圖1是冷卻旁支管與三通接頭的裝配結構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定位下模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快速夾鉗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安裝基座;2-成型件定位座;201-第一凹腔;3-托塊;301-第二凹腔;4-支撐座;401-頂塊;402-推塊;403-限位凸條;5-滑軌;6-滑塊;7-快速夾鉗;701-基座;702-壓桿;703-擺桿;704-自鎖連桿;705-壓緊柱;706-壓塊;8-第一氣缸;9-定位下模;901-下凹腔;902-缺口;10-定位上模;101-上凹腔;11-第二氣缸;12-導柱;13-定位凸柱;14-定位圓孔;15-手柄;16-冷卻旁支管;17-出水感應器接頭;18-冷卻軟管;19-三通接頭;191-直管段;192-支管段;20-冷卻主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所示,所述成型件包括出水感應器接頭17、冷卻軟管18、三通接頭19以及冷卻主管20,出水感應器接頭17與冷卻軟管18的一端連接,冷卻軟管18的另一端以及冷卻主管20分別與三通接頭19直管段191的兩端口連接,所述三通接頭19還包括與直管段191成一定夾角的支管段192,即冷卻旁支管16與三通接頭19支管段的端口裝配,使三通接頭19支管段的端口壓入到冷卻旁支管16內;所述冷卻旁支管16的兩端分別設置有折彎,即冷卻旁支管16的兩個端口成一定夾角分布。
如圖2-4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冷卻旁支管壓配三通接頭裝置,包括安裝基座1,所述安裝基座1上設有成型件定位座2,所述成型件定位座2的上端設有與冷卻軟管同三通接頭裝配成型后外形相同的第一凹腔201,成型件定位座2的一側后端設有一托塊3,所述托塊3上設有與出水感應器接頭外形相同并與所述第一凹腔201連通的第二凹腔301,所述成型件定位座2的另一側設有由驅動裝置驅使移動的支撐座4,所述支撐座4設有用于定位冷卻旁支管的定位裝置。
本實施例中,所述驅動裝置包括一橫向設置的滑軌5,所述滑軌5上滑動連接有滑塊6,所述滑塊6與支撐座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滑軌5的后側設有經由一氣缸座固定在安裝基座1上的第一氣缸8,所述支撐座4靠近第一氣缸8側下端設有以利第一氣缸8活塞桿伸出后頂抵住的頂塊401,第一氣缸8活塞桿推動支撐座4朝成型件定位座2移動以使冷卻旁支管套接住三通接頭支管段的端口;利用第一氣缸8驅動冷卻旁支管與三通接頭支管段端口的壓配,裝配應力大,有效提高裝配質量和裝配效率。
本實施例中,所述定位裝置包括固定設置在支撐座4下端的定位下模9、以及活動設置在定位下模9正上方的定位上模10,所述定位下模9的上端開設有與冷卻旁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901,所述定位上模10的下端開設有與冷卻旁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101,合模時所述上凹腔101與下凹腔901形成以利定位夾緊住冷卻旁支管的凹腔。
本實施例中,所述定位上模10的上方設有一活塞桿向下伸出的第二氣缸11,所述第二氣缸11的活塞桿與固聯在定位上模10上表面的推塊402固定連接,以驅動定位上模10上下運動。
本實施例中,所述定位上模10和定位下模9的內側之間豎向設有兩根并排以利導向的導柱12;所述定位上模10的下表面外側設有圓柱形定位凸柱13,所述定位下模10的上表面外側開設有以利合模時用于與定位凸柱13配合的定位圓孔14,以提高定位裝置的定位精度。
本實施例中,所述定位下模9的上表面靠近成型件定位座2端開設有一以利支撐座4朝成型件定位座2移動時冷卻主管穿過的缺口902,避免對支撐座4的移動產生干涉,影響裝配精度。
本實施例中,所述定位下模9的下表面水平開設有一與滑軌5垂直并貫穿兩端的限位通槽,所述支撐座4的下端設有用于與限位通槽相配合的限位凸條403,限位通槽與限位凸條403的設置,可有效防止支撐座4沿滑軌5移動時定位下模9沿平行于滑軌5方向竄動,影響冷卻旁支管的定位精度,進而影響裝配質量;所述支撐座4的前側下端還螺接有一以利手動推動其沿滑軌5滑動的手柄15。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凹腔201的旁側設有以利固定三通接頭的快速夾鉗7;所述快速夾鉗7選用現有的常規快速夾鉗結構,利用死點原理進行壓緊,所述快速夾鉗7包括基座701、壓桿702、擺桿703、自鎖連桿704,壓桿702前端設置有壓緊柱705,壓桿702后端與基座701鉸接,壓緊柱705端部設置有壓塊706,擺桿703一端與與基座701鉸接,另一端設置有把手,自鎖連桿704兩端部分別與擺桿703、壓桿702鉸接,處于壓緊狀態時,自鎖連桿704處于死點位置,如圖5所示。
本實施例中,所述上凹腔101和下凹腔901內均嵌設有防滑橡膠,防止裝配時冷卻旁支管滑動,影響裝配精度。
本實施例中,為了保證三通接頭的支管段端口與冷卻旁支管的其中一個端口軸心對齊壓配,所述第一凹腔201、第二凹腔301、上凹腔101以及下凹腔901水平均傾斜設置;所述出水感應器接頭17包括圓柱形接頭本體171,所述接頭本體171上設置有圓形狀的定位板172,所述定位板172一側設置有鎖緊螺母173,所述接頭本體171的一端還連接有一支管174,為了方便定位,所述第二凹腔301的截面為半圓形狀,定位時接頭本體171置于第二凹腔301內,定位板172卡在第二凹腔301的端口處;由于三通接頭19與冷卻軟管18的連接處設有一緊固件,為了定位精確,所述第一凹腔201內設有與該緊固件外形相同的凹部。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的涵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