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拋光機的吸塵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拋光機,特別是拋 光機的吸塵罩。
背景技術:
拋光機作為一種拋光設備在機械加工作業中被廣泛使用,例 如通過它進行磨光、拋光作業等。
為了防止在拋光作業中粉塵四處擴散,通常拋光機上都具有 一個吸塵罩。也就是說,通過吸塵罩將拋光機的拋光輪處罩住, 避免拋光輪處的粉塵四處擴散。
吸塵罩內部為空腔,在吸塵罩上具有一個操作口,在拋光作 業時可通過操作口將工件置于吸塵罩內的拋光輪處進行拋光。同 時,為了及時將吸塵罩內的粉塵排出,在吸塵罩上還具有一個與 其內腔相通的排塵口,排塵口通過接管與一個風機相連接,風機 運轉過程中就能將吸塵罩內的粉塵吸出。
顯然,上述拋光機在拋光作業中能大幅度的減少工作環境中 的粉塵,從而使得操作者在健康的環境中工作。
但是,上述的吸塵罩的殼體通常為呈內部為空腔的四方體形, 這樣的內部結構使得粉塵不能順暢的進入排塵口處,也就是說不 能及時的將殼體內的粉塵排出。
另外,顆粒較細的粉塵由于其重量較輕,不能及時排出就使 得粉塵很容易擴散到工作環境中,從而對操作工人的健康有影響。 與此同時,積聚在殼體內的粉塵也不便于清理或回收。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 一種結構簡單、排塵效果較好的拋光機的吸塵罩。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拋光機 的吸塵罩,包括一內部為空腔的殼體,殼體上具有與其內腔相通 的操作口,所述的殼體上處于操作口的另一側還具有與其內腔相 通的排塵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殼體內側具有傾斜的導流板一, 導流板一傾斜的兩邊沿與殼體兩側相連接,導流板一的最高處連 接于排塵口下部,導流板一的最低處與殼體之間具有供粉塵掉入 殼體內底部的落塵口。
在具有本吸塵罩的拋光機中,操作者可通過操作口將工件置 于殼體中,并對工件進行拋光作業。
通常在排塵口處連接有風機,風機運轉過程中就可將殼體內 的粉塵由排塵口處排出。在此過程中,顆粒較大的粉塵會沿著傾 斜的導流板一滑落,并使顆粒較大的粉塵由落塵口滑落至殼體內 的底部;而顆粒較細的粉塵會在風機的作用下沿著導流板一進入
排塵口處,使得顆粒較細的粉塵直接經排塵口向殼體外排出。
在上述的拋光機的吸塵罩中,所述的導流板一上方還具有一 個與其傾斜方向一致的導流板二,導流板二的最高處連接于排塵
口上部,導流板二的最低處位于導流板一的上方,導流板二傾斜 的兩邊沿與殼體兩側相連接,且在導流板一、導流板二和殼體內 側之間形成 一 個傾斜的排塵通道。
顆粒較大的粉塵沿著導流板二滑落到殼體底部,而顆粒較細 的粉塵會依次經排塵通道、排塵口向外界排出。由于傾斜排塵通 道的設置使得其顆粒更加細小的粉塵才能由排塵口處排出。
在上述的拋光機的吸塵罩中,所述的排塵通道呈喇叭狀,且 其與排塵口相連接的一端尺寸較小。
這樣的結構使得粉塵能夠順暢的進入排塵口處。
作為另外一種方案,在上述的拋光機的吸塵罩中,所述的導流板一上部的兩側均具有傾斜的導流板三,導流板三的一邊沿連 接于排塵口處,導流板三的另一邊沿連接于殼體內側。
顯然,在導流板三和導流板一的作用下使得殼體內形成一個 呈喇叭狀的積塵結構。粉塵通過該喇叭狀結構可順暢的進入排塵 口處。
在上述的拋光機的吸塵罩中,所述的兩個導流板三對稱設置。 這樣的結構使得殼體內部結構整齊。
在上述的拋光機的吸塵罩中,所述的排塵口處連接有一個接 管。通過該接管可使殼體內的粉塵排向外界,通常接管是接在一 個除塵設備上的或是直接與一個風機相連接。
在上述的拋光機的吸塵罩中,所述的殼體底部具有一個能開 啟抽屜,且當抽屜裝于殼體底部時上述的落塵口處于抽屜的正上 方。顯然,顆粒較大的粉塵會直接掉落至抽屜內,將抽屜打開即 可方便的對其進行清理或回收。
在上述的拋光機的吸塵罩中,所述的排塵口呈圓孔狀。通常, 接管也呈圓管狀,這樣的結構使得排塵口能夠方便地與接管相連 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拋光機的吸塵罩由于排塵口處具有傾斜 的導流板,大顆粒的粉塵會沿著導流板由落塵口直接掉落至殼體 內的底部,而顆粒較小的粉塵在風機的作用下會沿著導流板順暢 的進入至排塵口處。顯然,這樣使得殼體內的粉塵能夠得到及時 的處理,從而提高拋光機工作的工作環境。
同時,本拋光機的吸塵罩只是在殼體內連接導流板,因此, 結構比較簡單、成本較低。
圖1是實施例一中拋光機殼體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實施例二中拋光機殼體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中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殼體;la、操作口; lb、排塵口; 2、導流板一;3、 導流板二; 4、導流板三;5、排塵通道;6、接管;7、抽屜;8、
落塵口。
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本拋光機的吸塵罩包括一個內部為空腔的殼體
1,在殼體1上具有與其內腔相通的操作口 la和排塵口 lb。操作 口 la處于殼體1上部且它與殼體1內腔相通。排塵口 lb靠近于 殼體l底部且它也與殼體l內腔相通,它處于操作口 la的另一側。
如圖1和圖2所示,在殼體1內側具有傾斜的導流板一 2, 導流板一 2傾斜的兩邊沿與殼體1內的兩側相連接,導流板一 2 的最高處連接于排塵口 lb下部,導流板一 2的最低處與殼體1 之間具有落塵口 8。
在導流板一 2的上方還具有一個傾斜的導流板二 3,導流板 二 3與導流板一 2的傾斜方向一致。導流板二 3傾斜的兩邊沿與 殼體1內側相連接,導流板二 3的最高處連接于排塵口 lb上部的 殼體1內側,導流板二 3的最低處位于導流板一 2的上方。在導 流板一 2、導流板二 3和殼體1之間形成一個傾斜的排塵通道5。 本實施例中,排塵通道5呈喇叭狀,且排塵通道5連接于排塵口 lb的一端尺寸較小。
排塵口 8處連接有一個風機,風機可以為軸流風機也可以采 用離心式風機。本實施例中,為了方便的連接風機,在排塵口 lb 處連接有一個接管6,風機就可以連接在接管6上;同時,接管6 呈圓筒狀,排塵口 lb呈圓形。
另外,在殼體1內的底部具有一個能開啟的抽屜7,當抽屜7裝于殼體1內時上述的落塵口 8處于抽屜7的正上方。
在具有本殼體1的拋光機中,操作者可由操作口 la處將工件
置于殼體1中進行拋光作業。拋光過程中產生的粉塵被積聚在殼
體1中,其中粉塵分為顆粒較大的粉塵和顆粒較小的粉塵。顆粒
較大的粉塵直接沿著導流板二 3由落塵口 8掉落至殼體1內的底
部,即顆粒較大粉塵直接掉落到抽屜7內。
與此同時,在風機的作用下顆粒較細的粉塵沿著排塵通道5
進入排塵口 lb處,最后將其排向外界,通常是排向其它的除塵設
備內的。
當然,抽屜7內積聚了較多的粉塵時,直接將抽屜7打開即 可對粉塵方便的進行回收或清理。 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中,導流板一 2的兩側均具有傾斜的導流板三4, 導流板三4的一邊沿連接于排塵口 lb處,導流板三4的另一邊沿 連接于殼體l內側。由于排塵口 lb尺寸較小,這樣使得導流板一 2、導流板三4與殼體1內側之間形成一個呈喇叭狀的積塵結構, 見圖3和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兩個導流板三4是對稱設置的。
權利要求1、一種拋光機的吸塵罩,包括一內部為空腔的殼體(1),殼體(1)上具有與其內腔相通的操作口(1a),所述的殼體(1)上處于操作口(1a)的另一側還具有與其內腔相通的排塵口(1b),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殼體(1)內側具有傾斜的導流板一(2),導流板一(2)傾斜的兩邊沿與殼體(1)兩側相連接,導流板一(2)的最高處連接于排塵口(1b)下部,導流板一(2)的最低處與殼體(1)之間具有供粉塵掉入殼體(1)內底部的落塵口(8)。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拋光機的吸塵罩,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導流板一(2)上方還具有一個與其傾斜方向一致的導流板二 (3),導流板二(3)的最高處連接于排塵口 (lb)上部,導流板二(3) 的最低處位于導流板一 (2)的上方,導流板二 (3)傾斜的兩邊沿與 殼體(l)兩側相連接,且在導流板一(2)、導流板二(3)和殼體(1) 內側之間形成一個傾斜的排塵通道(5)。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拋光機的吸塵罩,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排塵通道(5)呈喇叭狀,且其與排塵口 (lb)相連接的一端尺寸較小。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拋光機的吸塵罩,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導流板一(2)上部的兩側均具有傾斜的導流板三(4),導流板 三(4)的一邊沿連接于排塵口 (lb)處,導流板三(4)的另一邊沿連 接于殼體(l)內側。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拋光機的吸塵罩,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兩個導流板三(4)對稱設置。
6、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拋光機的吸塵罩,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塵口 (lb)處連接有一個接管(6)。
7、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拋光機的吸塵罩,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殼體(1)底部具有一個能開啟抽屜(7),且當 抽屜(7)裝于殼體(1)底部時上述的落塵口 (8)處于抽屜(7)的正上方。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拋光機的吸塵罩,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塵口 (lb)呈圓孔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拋光機的吸塵罩,屬于機械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有拋光機的吸塵結構復雜、排塵效果差等技術問題。本拋光機的吸塵罩,包括一內部為空腔的殼體,殼體上具有與其內腔相通的操作口,殼體上處于操作口的另一側還具有與其內腔相通的排塵口,殼體內側具有傾斜的導流板一,導流板一傾斜的兩邊沿與殼體兩側相連接,導流板一的最高處連接于排塵口下部,導流板一的最低處與殼體之間具有供粉塵掉入殼體內底部的落塵口。本實用新型具有排塵效果好,結構比較簡單、成本較低等優點。
文檔編號B24B29/00GK201227777SQ200820121639
公開日2009年4月29日 申請日期2008年7月18日 優先權日2008年7月18日
發明者陳美青 申請人:陳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