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六流方坯中間包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冶金爐外精煉裝置,具體為連鑄澆注鋼水的中間包。
(二)
背景技術:
中間包是冶金爐外精煉的一種裝置,它是保證獲得優良鋼質的關鍵,其 作用是冶金過程鋼液中夾雜物的去除、巻渣、濕度的均勻化等。目前常見的 六流方坯中間包存在著各流鋼水溫度差別大,包內鋼水溫差大,鋼水過熱度 高,夾雜物上浮等問題,因而困繞著生產。
(三) 實用新型技術內容
本實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六流方坯中間包結構。
為了實現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依據了下述的技術方案。六流方坯中 間包結構,具有澆注區和沖擊區,在所述的澆注區出口處設置一堵帶有導流 孔的壩墻,將澆注區與沖擊區分隔。
在所述的沖擊區內設置擋壩。
所述的導流孔在所述的壩墻上對稱設置。
所述的導流孔的傾角為15~40度。 所述的壩墻為梯形,導流孔設置在梯形的斜邊上。 壩墻與中間包的側壁之間有固定裝置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優越之處在于可使鋼液在中間包內的流動達到最優化。 中間包死區體積減少2/3;夾雜物上浮率提高了百分之六十左右;鋼液到達各 流的最大時間差減少百分之六十左右;中間包鋼水溫度差最少可降低10度。
消除鋼包注流對中包工作層的直接沖擊及沖擊區結冷鋼的現象,提高中 包使用壽命,連澆爐數提高百分之九十六。綜合成本降低0.09%。可有效阻止鋼液表面擾動的發展,注流對中間包底襯的沖擊大為減輕,
從而提高中包內襯的使用壽命;可以減少中間包內鋼液的死區體積,縮短鋼
液到達中間包各流的時間差,增加鋼水在中間包內的停留時間,促進夾雜物
的上??;鋼液近似平均的分配到中間包的各個澆注區。
(四)
圖l為本實用新型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請參見附圖1。該中間包具有澆注區1和沖擊區2, 在所述的沖擊區2的出口處設置一堵帶有導流孔3的壩墻4,將澆注區1與沖 擊區2分隔。澆鋼時鋼包鋼液首先注入沖擊區2,區內的鋼液面上升到一定的 高度后,通過壩墻4上的導流孔3流向澆注區1。其結果沖擊區口設置的壩墻 4柯以有效阻止鋼液表面擾動的發展,使表面波動集中在注入區l;同時由于 沖擊區2對鋼液的緩沖作用,注流對中間包底襯的沖擊大為減輕,并且在以 后的連澆過程中,中間包底襯不再受到沖擊破壞,從而提高中間包內襯的使 用壽命。
導流孔3在所述的壩墻4上對稱設置且其傾角為15~40度。根據需要設 置在壩墻4上的導流孔可以使鋼液按照設計目標流動,這樣不僅可以減少中 間包內鋼液的死區體積,而且能縮短鋼液到達中間包各流的時間差,增加鋼 水在中間包內的停留時間,促進夾雜物的上浮,并可以將鋼液近似平均的分 配到中間包的各個澆注區。導流孔角度的優化設計,可以使鋼液流動向上做 類似拋物線的運動,使其導出的注流落腳點符合最優化設計的要求。
在所述的澆注區l內設置擋壩5,可消除鋼液沿包底流動,并配合合適的 壩墻導流孔,能縮短鋼液到達各流的時間差,增加鋼液在中間包內的流動路程,減少死區體積,延長鋼液在中間包內的停留時間,促進鋼中夾雜物的上 浮。擋壩的設置還能有效的截止能量流,并為高能量流助力。這樣可有效的 縮短鋼液到達各流的時間差,并進一步減少死區的體積。
所述的壩墻4也可以是梯形,導流孔3設置在梯形的斜邊上。
壩墻4與中間包的側壁之間有固定裝置6連接,保持其壩墻的穩定性。
權利要求1、六流方坯中間包結構,具有沖擊區(2)和澆注區(1),其特征在于在沖擊區(2)出口處設置一堵帶有導流孔(3)的壩墻(4),將澆注區與沖擊區分隔。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六流方坯中間包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 澆注區(1)內設置擋壩(5)。
3、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六流方坯中間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 流孔(3)在所述的壩墻(4)上對稱設置。
4、 如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六流方坯中間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導流孔(3)的傾角為15 40度。
5、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六流方坯中間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壩 墻(4)為梯形,導流孔(3)設置在梯形的斜邊上。
6、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六流方坯中間包結構,其特征在于壩墻(4) 與中間包的側壁之間有固定裝置(6)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冶金爐外精煉裝置,具體為連鑄澆注鋼水的中間包結構。該中間包具有沖擊區(2)和澆注區(1),其特征在于在沖擊區(2)出口處設置一堵帶有導流孔(3)的壩墻(4),將澆注區與沖擊區分隔。在所述的澆注區(1)內設置擋壩(5)。本實用新型的優越之處在于可使鋼液在中間包內的流動達到最優化。中間包死區體積減少2/3;夾雜物上浮率提高了百分之六十左右;鋼液到達各流的最大時間差減少百分之六十左右;中間包鋼水溫度差最少可降低10攝氏度。消除鋼包注流對中包工作層的直接沖擊及沖擊區結冷鋼的現象,提高中包使用壽命,連澆爐數提高百分之九十六。綜合成本降低0.09%。
文檔編號B22D41/00GK201329415SQ20082023085
公開日2009年10月21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15日 優先權日2008年12月15日
發明者包燕平, 李子林, 郭世寶, 齊新霞 申請人:安陽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