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壓鑄機的壓射頭及其潤滑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鑄造行業壓鑄 機的壓射頭附屬結構,尤其是壓鑄機的壓射頭及其潤滑結構。
背景技術:
壓鑄機是機械行業中成型技術領域的一種常用設備,是一種在壓力作用下把熔融金屬液壓射到壓鑄模具中冷卻成型,開模后得到固體金屬鑄件的一種工業機械。壓射頭是壓鑄機上的重要構件,其通常作橫向或豎向往返運動,用于將液態金屬壓入壓鑄模具中,壓射頭一般是通過壓鑄機和壓室與壓鑄模具連接;壓射頭的一端(工作端)與高溫的金屬液體接觸,溫度較高。在現有技術中,壓射頭自身通常配有冷卻結構以實現冷卻降溫,在壓射頭到壓室中進行往復運動時,冷卻水結構對壓射頭進行冷卻,防止壓射頭受熱膨脹。但,壓射頭工作時間稍長,尤其是使用了一段時間后,在金屬液的高溫通過壓射頭工作端傳遞給壓射頭后,壓射頭工作面在長期的往復運動時被磨損,會出現壓射頭被卡死的現象,壓射頭不能從壓室中拔出而與金屬液粘結在一起,輕則造成停機、停產,重則造成壓射頭和壓室的損壞而需要更換壓射頭和壓室,導致壓射頭的工作壽命較短,一般壓射頭壽命僅在700到1000次,不能滿足鑄造企業對壓鑄機的需要,而且也增大了鑄造企業的成本。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不足,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壓鑄機壓射頭的潤滑結構;該潤滑結構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油環潤滑形式,可改變壓射頭和壓室工作面進行潤滑的方式,使其潤滑效果好,可大幅度提高壓室和壓射頭壽命,降低生產成本。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壓鑄機的壓射頭,包括壓射頭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射頭本體由依次連接的壓射桿、連接頭和壓射端頭組成;在壓射桿、連接頭和壓射端頭內,對應設置潤滑油道,壓射桿、連接頭和壓射端頭上的潤滑油道相互連通,構成潤滑油通道;在壓射桿上,設置有潤滑油進口 ;在壓射端頭上,設置有若干個徑向的潤滑油出口,潤滑油進口和潤滑油出口都與潤滑油道相連通。進一步的特征是壓射端頭上的若干個潤滑油出口在壓射端頭的外圓周面上均勻分布,在壓射端頭的外圓周面上設置有油槽,每個潤滑油出口通過油槽連通。一種壓鑄機的壓射頭的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與加壓油泵連接的油箱,在加壓油泵上設置控制器,以控制加壓油泵的關閉或開啟;加壓油泵的輸出油管與潤滑油進口連接,加壓油泵在控制器控制下啟動后,將油箱內的潤滑油通過輸出油管送入潤滑油道內, 經潤滑油出口噴出,在壓射端頭的外圓周面上形成一層油膜。
所述的控制器由啟動加壓開關和返回加壓開關組成,都與壓射桿聯動;壓射桿左、 右移動時,分別觸發啟動加壓開關或返回加壓開關,使加壓油泵啟動。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發明壓射頭的潤滑結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壓射頭潤滑結構采用了一種新結構,改變了壓射頭工作面不能進行潤滑的不足;并增加有油泵和油孔結構,該壓射頭潤滑結構采用把潤滑油加壓到工作面的形式,可保證工作面一直處于潤滑狀態。2、有效延長壓射頭和壓室的使用壽命,可以提高使用壽命5倍左右。3、有效防止壓射頭受熱膨脹而被卡死的現象。4、降低鑄造企業的生產成本。5、在出現磨損后,只需要更換處于工作端的壓射端頭即可,其他部分不用更換,能重復使用,也能降低成本。
圖1為本發明潤滑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沿B-B向剖視圖3為本發明潤滑結構工作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2所示,本發明的壓鑄機的壓射頭,包括壓射頭本體1,所述壓射頭本體1由依次連接的壓射桿2、連接頭3和壓射端頭4組成,在壓射頭本體1內設置有冷卻水道5,在壓射桿2上設置有冷卻水進口 6和冷卻水出口 7,冷卻水進口 6和冷卻水出口 7與冷卻水道 5連通,外部的冷卻水通過冷卻水進口 6進入射頭本體1內的冷卻水道5,然后通過冷卻水出口 7流出,對射頭本體1進行冷卻降溫。壓射端頭4作為壓射頭的工作端,工作時與高溫的金屬液接觸。以上與現有技術相同的部分不再進一步描述。 本發明的改進,是在壓射桿2、連接頭3和壓射端頭4內,對應設置潤滑油道10,壓射桿2、連接頭3和壓射端頭4上的潤滑油道10相互連通,構成潤滑油通道;在壓射桿2上, 設置有潤滑油進口 11 ;在壓射端頭4上,設置有若干個徑向潤滑油出口 12,潤滑油進口 11 和潤滑油出口 12都與潤滑油道10相連通。外部的潤滑油從壓射桿2的潤滑油進口 11進入,經潤滑油道10,從壓射端頭4上的潤滑油出口 12流出,在壓射端頭4的外圓周面上形成潤滑油膜,在冷卻降溫的同時,起到良好的潤滑作用,使壓射頭本體1與壓室之間保持良好的潤滑效果,防止壓射頭本體1,尤其是壓射端頭4的工作面在長期的往復運動時被磨損。為了增強潤滑效果,壓射端頭4上的若干個潤滑油出口 12在壓射端頭4的外圓周面上均勻分布,在壓射端頭4的外圓周面上設置有油槽13,每個潤滑油出口 12通過油槽13 連通,使從潤滑油出口 12噴出的潤滑油能均勻布置在壓射端頭4的外圓周面上,在外圓周面上形成一層均勻的油膜,潤滑效果更佳。如圖3中,本發明壓鑄機的壓射頭的潤滑結構,包括與加壓油泵20連接的油箱21,在油泵上設置有控制器22,以控制加壓油泵20的關閉或開啟;加壓油泵20的輸出油管23 與潤滑油進口 11連接,加壓油泵20在控制器22控制下啟動后,將油箱21內的潤滑油通過輸出油管23送入潤滑油道10內,經潤滑油出口 12噴出,在壓射端頭4的外圓周面上形成一層均勻的油膜。為了 增強潤滑裝置的聯動性,所述的控制器22由啟動加壓開關和返回加壓開關組成,都與壓射桿2聯動;壓射桿2啟動后向左或向右移動時,分別觸發啟動加壓開關或返回加壓開關,使加壓油泵20啟動。假定壓射桿2開始如圖所示方向向左移動時,觸發啟動加壓開關,加壓油泵20啟動加壓,潤滑油經過輸出油管23 (耐壓軟管)和潤滑油進口 11進入潤滑油道10內,從壓射端頭4上的潤滑油出口 12流出進行工作面潤滑。為了保證潤滑油和冷卻水不泄漏,增加了四處密封圈,經過加壓的潤滑油分布在整個壓室圓弧面上和壓射端頭4工作表面上,進行有效潤滑。另外,當壓射桿2向右移動返回時,觸發返回加壓開關,加壓油泵1啟動加壓,潤滑油仍然被加壓,從壓射端頭4上的潤滑油出口 12流出進行工作面潤滑。為了保證潤滑油和冷卻水不泄漏,增加了四處密封圈,經過加壓的潤滑油分布在整個壓室圓弧面上和壓射頭工作表面上,進行有效潤滑。壓射桿2左、右移動時,都能通過觸發加壓油泵20的控制開關,使加壓油泵20對潤滑油加壓,保證其進入潤滑油道10的壓力(數量),保證優良的潤滑效果。與壓射桿2聯動的啟動加壓開關和返回加壓開關,都選用現有技術,如行程開關或觸碰式觸發開關等,在此不詳述。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技術方案,盡管申請人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那些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
1.一種壓鑄機的壓射頭,包括壓射頭本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射頭本體(1)由依次連接的壓射桿(2)、連接頭(3)和壓射端頭(4)組成;在壓射桿(2)、連接頭(3)和壓射端頭(4)內,對應設置潤滑油道(10),壓射桿(2)、連接頭(3)和壓射端頭(4)上的潤滑油道 (10)相互連通,構成潤滑油通道;在壓射桿(2)上,設置有潤滑油進口( 11);在壓射端頭(4) 上,設置有若干個徑向的潤滑油出口(12),潤滑油進口(11)和潤滑油出口(12)都與潤滑油道(10)相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壓鑄機的壓射頭,其特征在于壓射端頭(4)上的若干個潤滑油出口(12)在壓射端頭(4)的外圓周面上均勻分布,在壓射端頭(4)的外圓周面上設置有油槽(13),每個潤滑油出口(12)通過油槽(13)連通。
3.一種壓鑄機的壓射頭的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與加壓油泵(20)連接的油箱 (21),在加壓油泵(20)上設置控制器(22),以控制加壓油泵(20)的關閉或開啟;加壓油泵 (20)的輸出油管(23)與潤滑油進口(11)連接,加壓油泵(20)在控制器(22)控制下啟動后,將油箱(21)內的潤滑油通過輸出油管(23)送入潤滑油道(10)內,經潤滑油出口(12) 噴出,在壓射端頭(4)的外圓周面上形成一層油膜。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壓鑄機的壓射頭的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器(22) 由啟動加壓開關和返回加壓開關組成,都與壓射桿(2)聯動;壓射桿(2)左右移動時,分別觸發啟動加壓開關或返回加壓開關,使加壓油泵(20)啟動。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壓鑄機的壓射頭,包括壓射頭本體;所述壓射頭本體由依次連接的壓射桿、連接頭和壓射端頭組成;在壓射桿、連接頭和壓射端頭內,對應設置潤滑油道,壓射桿、連接頭和壓射端頭上的潤滑油道相互連通,構成潤滑油通道;在壓射桿上,設置有潤滑油進口;在壓射端頭上,設置有若干個徑向的潤滑油出口,潤滑油進口和潤滑油出口都與潤滑油道相連通。本發明的壓射頭,改變了壓射頭工作面不能進行潤滑的不足;并增加有油泵和油孔結構,該壓射頭潤滑結構采用把潤滑油加壓到工作面的形式,可保證工作面一直處于潤滑狀態;有效延長壓射頭和壓室的使用壽命,可以提高使用壽命5倍左右;有效防止壓射頭受熱膨脹而被卡死的現象。
文檔編號B22D17/30GK102389961SQ201110361348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5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5日
發明者熊孝國 申請人:重慶大江美利信壓鑄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