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磨刀座改良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磨刀座改良構造,尤其指一種可同時提供單刀刃刀具與雙刀刃刀具研磨使用的吸附式磨刀器。
背景技術:
刀具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后,會使原本鋒利的刀刃部分被自然磨耗,而發生鈍化的現象,當刀具鈍化后,若要使其恢復原本的鋒利度,一般而言多會利用磨刀石來將刀具磨利,但傳統一整塊的磨刀石實相當笨重又不容易收藏,因此市面上即有較輕巧的磨刀器結構,且為了固定上的方便,其磨刀器結構通常都會配備有吸附裝置。如圖9所示,即為目前公知常見的吸附式磨刀器結構,其包含有一本體70、一吸盤71、一控制件72及一上蓋73,其中本體70中央設有一穿孔,吸盤71可配合吸附于平整面上,而產生有真空吸力,其一側面中央延伸有一拉桿,利用該拉桿穿過本體70的穿孔,而能提供控制件72樞組固定上,控制件72樞組處并具有一偏心凸部721,另一側則為延伸出的扳動部722,上蓋73結合在本體70頂面,其上方并設有具V形開口的磨刀石731。其使用時,將吸盤71貼合于光滑平面上,并控制扳動部722,讓控制件72能以偏心凸部721抵住本體70,而將吸盤71往外拉,吸盤71內部相對能產生真空吸力,再配合本體70下壓吸盤71外緣,就能讓吸盤71確實地吸附固定,此時,即可以將鈍化的菜刀、水果刀等單刀刃刀具放在該磨刀器的磨刀石731上反復研磨,直至其恢復鋒利度為止。惟,因為該種公知的磨刀器僅能針對一般刀刃方向為完全開放的單刀刃刀具使用,若欲研磨的刀具為剪刀、園藝剪等雙刀刃刀具時,將因為該兩刀刃完全張開仍不足以閃過其磨刀器整體的厚度,而使該磨刀器無法應用于雙刀刃刀具的研磨上,讓其適用性相對較低,而若要將兩刀刃完全分離,又會使研磨的過程極為麻煩,況且許多剪具均以鉚釘鉚固而無法分離,因此實有必要再改良創新。如何針對上述公知吸附式磨刀器結構所存在的缺點進行研發改良,實為相關業界所需努力研發的目標,本實用新型人有鑒于此,乃思及創作的意念,遂以多年的經驗加以設計,經多方探討并試作樣品試驗,及多次修正改良,乃推出本實用新型。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磨刀座改良構造,以克服公知磨刀器無法適用于剪刀、園藝剪等雙刀刃刀具的技術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磨刀座改良構造,包含有一本體、一帶動件、 一連動件及一上蓋,且該磨刀座配合有一吸附裝置,其中本體外周連設有一固定座,固定座內部開設有一槽道,且該槽道是往前、往上穿透出,又固定座在相異于本體的一側邊壁上設有一連通槽道與外部空間的滑溝,頂面設有第一磨刀石;帶動件具有一螺桿,螺桿一端擴大設有一旋鈕;[0011]連動件概呈長條狀,側邊近端部處開設有一通孔,內部對正通孔固設有一螺合件, 而連動件頂面在靠近于另一端處則伸出有一與連動件相樞組的第二磨刀石,利用該相樞組的關系,而令第二磨刀石能順著刀刃邊緣的厚薄處產生旋擺,在磨刀過程一直貼抵于刀刃上;上蓋是與本體相對合使用,將固定座上方封閉,其蓋底面相對于滑溝的位置往上設有一凹陷部,預設處則設有可供第一磨刀石往上穿出的透空孔;由上述結構,連動件以第二磨刀石朝向外側的方式置入于本體的槽道中,利用螺桿從滑溝穿入,經連動件的通孔,再螺鎖于螺合件上,當帶動件完全鎖緊,令旋鈕內面迫緊在本體的固定座上時,即能達到帶動件與連動件的固定,又上蓋是利用凹陷部與透空孔的閃避,而能順利蓋設在本體上,并與本體相結合。所述的磨刀座改良構造,其中吸附裝置由一吸盤及一控制件組成,其主要是在本體上設有一穿孔,而吸盤一側面中央則延伸有一拉桿,利用該拉桿穿過本體的穿孔,而能提供控制件樞組固定上,又控制件樞組處具有一偏心凸部,另一側則為延伸出的扳動部。所述的磨刀座改良構造,其中螺合件為一螺帽。所述的磨刀座改良構造,其中連動件相對于第二磨刀石的該端切設有一閃避斜邊。本實用新型對照公知技術所具有的功效一)本實用新型提供磨刀座改良構造,其磨刀座上同時配備有第一磨刀石與第二磨刀石,且該第二磨刀石可依需要而平移出的設計,將能以同一結構,達到同時提供單刀刃刀具與雙刀刃刀具研磨使用的功效,該在研磨雙刀刃刀具時,還不需要將兩刀刃分離,俾以達到一適用性佳,使用相對便利的磨刀座。二)本實用新型提供磨刀座改良構造,其第二磨刀石伸出的距離,可視雙刀刃刀具的大小,而隨意調整,故在研磨時,將更具靈活使用的彈性。三)本實用新型提供磨刀座改良構造,其研磨完畢第二磨刀石系完全隱藏于本體中,故不僅較不占空間,還能避免使用者不小心碰觸到第二磨刀石而受傷。四)本實用新型提供磨刀座改良構造,其磨刀座結構少、組裝容易,可大幅降低材料、組裝與模具的各項成本。五)本實用新型提供磨刀座改良構造,其單純的旋動與推移,將能有效降低操作上的難度,令該磨刀座可適合絕大部分消費者使用。六)本實用新型提供磨刀座改良構造,其第二磨刀石的樞組,可隨著刀刃位移時的厚度不同而進行旋擺,故在研磨過程將令第二磨刀石能一直貼抵于刀刃邊緣各處,以有效且均勻的將該刀刃磨利。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組合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連動件的立體分解放大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組合剖面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組合平面圖。[0029]圖6是本實用新型帶動第二磨刀石平移出的狀態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提供雙刀刃刀具研磨的狀態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第二磨刀石隨著刀刃位移研磨時的位置不同,而產生相對旋擺的狀態圖。圖9是公知的立體外觀暨提供單刀刃刀具研磨的狀態示意圖。附圖中主要組件符號說明本實用新型部分本體10 ;固定座11 ;槽道12 ;滑溝13 ;第一磨刀石14 ;吸盤20 ;拉桿21 ;控制件 30 ;偏心凸部31 ;扳動部32 ;帶動件40 ;螺桿41 ;旋鈕42 ;連動件50 ;通孔51 ;螺合件52 ; 第二磨刀石53 ;閃避斜邊M ;上蓋60 ;凹陷部61 ;透空孔62。公知技術部分本體70 ;吸盤71 ;控制件72 ;偏心凸部721 ;扳動部722 ;上蓋73 ;磨刀石731。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磨刀座改良構造,其包含有一本體、一吸盤、一控制件、一帶動件、一連動件及一上蓋,其中,本體為一開口向下的中空體,其中央設有一穿孔,外周連設有一往上隆起的固定座,固定座內部中央開設有一槽道,且該槽道是往前、往上穿透出,又固定座在相異于本體的一側邊壁上設有一連通槽道與外部空間的滑溝,頂面設有具V形開口的第一磨刀石,吸盤可配合吸附于平整面上,而產生有真空吸力,其一側面中央延伸有一拉桿,以利用該拉桿穿過本體的穿孔,而能提供控制件樞組固定上,控制件樞組處并具有一偏心凸部,另一側則為延伸出的扳動部,帶動件具有一螺桿,螺桿一端擴大設有一旋鈕,連動件概呈長條狀,側邊近端部處開設有一通孔,內部對正通孔固設有一螺合件,該螺合件為一螺帽,而連動件頂面在靠近于另一端處則伸出有一與連動件相樞組的第二磨刀石,利用該相樞組的關系,而令第二磨刀石能順著刀刃邊緣的厚薄處產生旋擺,以在磨刀過程一直貼抵于刀刃上,及該連動件相對于第二磨刀石的該端切設有一閃避斜邊,上蓋是與本體相對合使用,將固定座上方封閉,其蓋底面相對于滑溝的位置往上設有一凹陷部,預設處則設有可供第一磨刀石往上穿出的透空孔,由此,以得到一種磨刀座改良構造。為能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以下配合附圖列舉實施例,作詳細說明。首先,請參閱圖1至圖5所示,其包含有一本體10、一吸盤20、一控制件30、一帶動件40、一連動件50及一上蓋60,其中,本體10為一開口向下的中空體,其中央設有一穿孔,外周連設有一往上隆起的固定座11,固定座11內部中央開設有一槽道12,且該槽道12 是往前、往上穿透出,又固定座11在相異于本體10的一側邊壁上設有一連通槽道12與外部空間的滑溝13,頂面設有具V形開口的第一磨刀石14,吸盤20可配合吸附于平整面上, 而產生有真空吸力,其一側面中央延伸有一拉桿21,利用該拉桿21穿過本體10的穿孔,而能提供控制件30樞組固定上,控制件30樞組處并具有一偏心凸部31,另一側則為延伸出的扳動部32,帶動件40具有一螺桿41,螺桿41 一端擴大設有一旋鈕42,連動件50概呈長條狀,側邊近端部處開設有一通孔51,內部對正通孔51固設有一螺合件52,該螺合件52為一螺帽,而連動件50頂面在靠近于另一端處則伸出有一與連動件50相樞組的第二磨刀石53,利用該相樞組的關系,而令第二磨刀石53能順著刀刃邊緣的厚薄處產生旋擺,以在磨刀過程一直貼抵于刀刃上,及該連動件50相對于第二磨刀石53的該端切設有一閃避斜邊54,上蓋60與本體10相對合使用,將固定座11上方封閉,其蓋底面相對于滑溝13的位置往上設有一凹陷部61,預設處則設有可供第一磨刀石14往上穿出的透空孔62。其結構的組合,復請參閱圖1、圖4及圖5所示,連動件50是以第二磨刀石53朝向外側的方式置入于本體10的槽道12中,以利用帶動件40螺桿41從滑溝13穿入,經連動件50的通孔51,再螺鎖于螺合件52上,當帶動件40完全鎖緊,令旋鈕42內面迫緊在本體 10的固定座11上時,即能達到帶動件40與連動件50的固定,又上蓋60是利用凹陷部61 與透空孔62的閃避,而能順利與本體10相對合,該再通過螺絲穿鎖于二者間,即能完成本體10與上蓋60的結合。其實際使用時,將吸盤20貼合于光滑平面上,并控制扳動部32,讓控制件30能以偏心凸部31抵住本體10,而將吸盤20往外拉,吸盤20內部相對能產生真空吸力,再配合本體10下壓吸盤20外緣,就能讓吸盤20確實地吸附固定,此時,即可以將鈍化的菜刀、水果刀等單刀刃刀具直接放在該磨刀座的第一磨刀石14上反復研磨,直至其恢復鋒利度為止;又當欲研磨的刀具為剪刀、園藝剪等雙刀刃刀具時,先將旋鈕42反向旋松,再通過帶動件40旋鈕42部分的前推,而能以螺桿41連結連動件50分別在滑溝13與槽道12上產生往前的伸出平移,將第二磨刀石53移出本體10外,以不受固定座11與上蓋60遮蔽(請同時參閱圖6及圖7所示),此時,將因為連動件50不具有過大的厚度,且兩側懸空可讓張開的兩刀刃閃避,而能順利完成研磨該雙刀刃刀具的工作,待研磨完畢后,再通過帶動件40 的回推,帶動第二磨刀石53重新隱藏入本體10中,以該設計將能防止有一尖銳物突出在磨刀座外,而造成使用者不慎碰觸受傷,及因為第二磨刀石53的樞組,可隨著刀刃位移時的厚度不同而進行旋擺(請同時參閱圖8所示),故在研磨過程將令第二磨刀石53能一直貼抵于刀刃邊緣各處,以有效且均勻的將該刀刃磨利。由上述具體實施例的結構,可得到下述的效益—)其磨刀座上同時配備有第一磨刀石14與第二磨刀石53,且該第二磨刀石53 可依需要而平移出的設計,將能以同一結構,達到同時提供單刀刃刀具與雙刀刃刀具研磨使用的功效,該在研磨雙刀刃刀具時,還不需要將兩刀刃分離,以達到一適用性佳,使用相對便利的磨刀座;二)其第二磨刀石53伸出的距離,可視雙刀刃刀具的大小,而隨意調整,故在研磨時,將更具靈活使用的彈性者;三)其研磨完畢第二磨刀石53完全隱藏于本體10中,故不僅較不占空間,還能避免使用者不小心碰觸到第二磨刀石53而受傷;四)其磨刀座結構少、組裝容易,可大幅降低材料、組裝與模具的各項成本;五)其單純的旋動與推移,將能有效降低操作上的難度,俾令該磨刀座可適合絕大部分消費者使用;六)其第二磨刀石53的樞組,可隨著刀刃位移時的厚度不同而進行旋擺,故在研磨過程將令第二磨刀石53能一直貼抵于刀刃邊緣各處,以有效且均勻的將該刀刃磨利。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即大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涵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磨刀座改良構造,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本體、一帶動件、一連動件及一上蓋, 且該磨刀座配合有一吸附裝置,其中本體外周連設有一固定座,固定座內部開設有一槽道,且該槽道是往前、往上穿透出, 又固定座在相異于本體的一側邊壁上設有一連通槽道與外部空間的滑溝,頂面設有第一磨刀石;帶動件具有一螺桿,螺桿一端擴大設有一旋鈕;連動件概呈長條狀,側邊近端部處開設有一通孔,內部對正通孔固設有一螺合件,而連動件頂面在靠近于另一端處則伸出有一與連動件相樞組的第二磨刀石,利用該相樞組的關系,令第二磨刀石順著刀刃邊緣的厚薄處產生旋擺,且一直貼抵于刀刃上;上蓋與本體相對合使用,將固定座上方封閉,其蓋底面相對于滑溝的位置往上設有一凹陷部,預設處則設有可供第一磨刀石往上穿出的透空孔;連動件以第二磨刀石朝向外側的方式置入于本體的槽道中,利用螺桿從滑溝穿入,經連動件的通孔再螺鎖于螺合件上,當帶動件完全鎖緊,旋鈕內面迫緊在本體的固定座上時, 帶動件與連動件的固定,又上蓋是利用凹陷部與透空孔的閃避,而蓋設在本體上,并與本體相結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磨刀座改良構造,其特征在于,其中吸附裝置由一吸盤及一控制件組成,其主要是在本體上設有一穿孔,而吸盤一側面中央則延伸有一拉桿,利用該拉桿穿過本體的穿孔,而能提供控制件樞組固定上,又控制件樞組處具有一偏心凸部,另一側則為延伸出的扳動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磨刀座改良構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螺合件為一螺帽。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磨刀座改良構造,其特征在于,其中連動件相對于第二磨刀石的該端切設有一閃避斜邊。
專利摘要一種磨刀座改良構造,其包含有一本體、一吸盤、一控制件、一帶動件、一連動件及一上蓋,其中本體外周連設有一固定座,固定座內部中央開設有一槽道,在相異于本體的一側邊壁上設有一滑溝,頂面設有第一磨刀石,吸盤一側面中央延伸有一拉桿,控制件樞組處具有一偏心凸部,另一側則為延伸出的扳動部,帶動件具有一螺桿,螺桿一端擴大設有一旋鈕,連動件側邊近端部處開設有一通孔,內部對正通孔固設有一螺合件,而連動件頂面在靠近于另一端處則樞設有一第二磨刀石,上蓋的蓋底面相對于滑溝位置系往上設有一凹陷部,預設處則設有可供第一磨刀石往上穿出的透空孔。
文檔編號B24B3/52GK202106250SQ20112016511
公開日2012年1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23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23日
發明者吳士標 申請人:錦豪工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