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自動雙面拋磨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自動雙面拋磨裝置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設備領域,具體是指一種自動雙面拋磨裝置。
技術背景[0002]目前,對工件的拋磨(即拋光、研磨、磨削等)方式,大多還是采用手工拋磨,其拋磨效率較低,拋磨精度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操作者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較惡劣;由此, 出現了一種半自動化的臺式拋磨裝置,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拋磨精度及減輕勞動強度,但其需要操作人員在機臺旁手工操作配合,拋磨中對工件仍是采用單件式拋磨,拋磨效率不高,特別當需要對工作進行雙面拋磨時,需要操作人員手動翻轉工件,由此增加了工作人員的繁瑣操作,故現有拋磨裝置中還存在自動化程度不足、拋磨效率低、用工成本大等缺陷。[0003]有鑒于此,本發明人對拋磨裝置進行了深入研究,本案由此產生。 實用新型內容[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雙面拋磨裝置,其結構簡單,全自動化地實現了工件的雙面高精度拋磨作用,具有拋磨效率高、用工成本低、工作環境良好等優點。[0005]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0006]一種自動雙面拋磨裝置,包括一基臺和設置在該基臺上依次并排設置的第一托料架、轉盤及第二托料架;上述轉盤上設有可作自轉的工位,此轉盤的一側邊設有一可調整移位的拋磨機構,另一側邊設有可升降及移位的驅動機構,上述第二托料架處設有一升降機構,該升降機構及上述驅動機構上分別安裝有用于吸持工件的輔吸料單元及主吸料單元, 上述驅動機構與主吸料單元間還連接有一可使該主吸料單元作翻轉的旋轉單元,上述基臺上還設有用于控制上述各機構及單元工作的相關控制模塊。[0007]上述工位共設有三個,在上述轉盤上呈三角對稱排列設置,上述驅動機構包括分別供第一、第二托料架與上述工位相配合的第一、第二驅動機構,對應上述主吸料單元包括第一、第二吸料單元,上述旋轉單元連接在第二驅動機構與第二吸料單元間。[0008]上述第一、第二驅動機構均包括相適配連接的升降氣缸和移位氣缸,上述第一吸料單元及旋轉單元分別連接在對應的上述升降氣缸的輸出軸上。[0009]上述第一、第二托料架處分別設有一用于自動調整其上的工件高度的自動調整機構。[0010]上述轉盤的下方處設有一可與靠近上述拋磨機構的上述工位相匹配并驅動其作自轉的傳動軸單元。[0011]上述旋轉單元為一旋轉馬達。[0012]上述拋磨機構安裝有吸塵裝置。[0013]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實用新型一種自動雙面拋磨裝置,工作時,將需要拋磨的工件放置在第一托料架上,開啟裝置后由相關控制模塊控制,驅動機構的主吸料單元將第一托料架上的一工件吸持并放置在轉盤的工位上,轉盤將工位轉至拋磨機構旁后工位進行自轉,拋磨機構對位后開始對工件的一面進行來回拋光或研磨,拋磨完后,工位移至第二托料架旁,由驅動機構的主吸料單元將工件吸持,由旋轉單元將工件翻轉后移至第二托料架上方,由輔吸料單元吸持工件的另一面并由升降機構帶動,最終將工件翻面放置在第二托料架上(即為未拋磨的一面朝上);重復上述動作,直至將第一托料架上的工件全部拋磨完后,再進行反方向動作,此時不需要旋轉單元,只需驅動機構的配合作用,第二托料架上的工件依次經過拋磨機構,對其另一面進行拋磨完后移至第一托料架上,由此完成全部工件的雙面全自動又高精度地拋磨作用,具有拋磨效率高、用工成本低、操作人員工作環境良好等優點。為了進一步提升拋磨效率,所述工位可設有三個,對應驅動機構、主吸料單元各分成兩組,其中一工位上的工件進行拋磨的同時,其他二工位可借由驅動機構及主吸料單元實現工件的移進、移出作用,由此重復循環,其拋磨效率相對一個工位的拋磨效率提高了三倍,由此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效率并降低生產成本。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標號說明基臺1第一托料架2轉盤3工位A31工位B32工位C33第二托料架4升降機構5驅動機構6第一驅動機構 61移位氣611升降氣612第二驅動機構62移位氣621升降氣缸622拋磨機構7磨頭71旋轉單元8主吸料單元9工件L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闡述。如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一種自動雙面拋磨裝置,其包括一基臺1和設置在該基臺1上依次并排設置的第一托料架2、轉盤3及第二托料架4 ;所述基臺1上還設有用于控制下述各機構及單元工作的相關控制模塊(圖中未示出)。所述第一托料架2和第二托料架4用于放置工件L,為了配合下述升降機構5及驅動機構6對工件L的便捷轉移作用,第一托料架2和第二托料架4均安裝有一供其上下自動調整的自動調整機構(圖中未示出),由此通過檢測并自動調整使第一托料架2和第二托料架4上的工件L始終處在一固定高度上,由此升降機構5及驅動機構6即可重復循環動作,而無需調整高度值,便可精準地吸持并轉移工件L作用。[0030]所述第二托料架4處設有一可升降的升降機構5,該升降機構5安裝有用于吸持工件L的輔吸料單元(圖中未示出);轉盤3的一側邊的上方設有一拋磨機構7,該拋磨機構 7設有一與轉盤3相垂直設置的磨頭71,該磨頭71可作三維移位調整,由此可對其下方的工位上的工件L的上表面進行相應拋光或研磨作用。[0031]較佳實施例一[0032]所述轉盤3上設有一工位,在該工位處安裝一控制其自轉的驅動單元;轉盤3的另一側邊設有一驅動機構(相當圖1中的第二驅動機構62),其包括相適配連接的移位氣缸和升降氣缸,由此驅動機構可作升降及移位調整作用,并于該升降氣缸的輸出軸上經由一旋轉單元8連接有一主吸料單元9,該旋轉單元8為一旋轉馬達,其可使主吸料單元9作180 度翻轉作用,主吸料單元9為一用于吸持工件L的吸盤。[0033]工作時,將需要拋磨的工件L放置在第一托料架2上,開啟裝置后由所述相關控制模塊控制,驅動機構的主吸料單元9將第一托料架1上的一工件L吸持并放置在轉盤3的工位上,轉盤3將工位轉至拋磨機構7旁后,工位進行自轉,拋磨機構7對位后開始對工件 L的一面進行來回拋光或研磨,拋磨完后轉動轉盤3,工位移至第二托料架4旁,由驅動機構的主吸料單元9將工件吸持,由旋轉單元8將工件L翻轉后移至第二托料架4上方,由輔吸料單元吸持工件L的另一面并由升降機構5帶動,最終將工件L翻面放置在第二托料架4 上(即為未拋磨的一面朝上);重復上述動作,直至將第一托料架2上的工件L全部拋磨完后,再進行反方向動作,此時不需要旋轉單元8,只需驅動機構的配合作用,第二托料架4上的工件L依次經過拋磨機構7,對其另一面進行拋磨完后移至第一托料架2上,由此完成全部工件L的雙面全自動又高精度地拋磨作用,具有拋磨效率高、用工成本低、操作人員工作環境良好等優點。[0034]較佳實施例二[0035]如圖1所示,所述工位共設有三個,分別為工位A 31、工位B 32及工位C 33,其在轉盤3上呈三角對稱排列設置,為了簡化整個裝置的結構及節約成本,于轉盤3的下方處設有一傳動軸單元(圖中未示出),該傳動軸單元可與轉動至靠近下述拋磨機構7的工位B相匹配并驅動其作自轉;所述轉盤3的另一側邊設有驅動機構6,該驅動機構6包括第一驅動機構61和第二驅動機構62,對應主吸料單元9包括第一、第二吸料單元,第一驅動機構61 用于工件L在第一托料架2與工位A 31間的轉移作用,第二驅動機構62用于工件L在第二托料件4與工位C 33間的轉移作用。[0036]所述第二驅動機構62,其包括相適配連接的移位氣缸621和升降氣缸622,由此可作升降及移位調整作用,并于該升降氣缸622的輸出軸上經由一旋轉單元8連接有一主吸料單元9 ;第一驅動機構61同樣可作升降及移位調整作用,包括移位氣缸611和升降氣缸 612,由于其無需對工件L的翻轉作用,故其未連接有旋轉單元;該第二較佳實施例工作時, 由所述相關控制模塊控制,其具體工序步驟如下[0037]1)人工把所需拋光或要磨削的工件L放入托料架2上,托料架2根據工件L的多少自動調整其高度;[0038]2)由移位氣缸611帶動升降氣缸612移位至托料架2上方,升降氣缸612下降到位并利用吸盤9吸住工件L,升降氣缸612帶動工件L上升,到位后移位氣缸611把工件L 移至轉盤3的工位A 31上,升降氣缸612上升又移位至托料架2處,等待下一次的動作;5[0039]3)轉盤3順時針轉動,工件L從工位A 31轉到工位B 32的位置處,工位B 32上的工件L在傳動軸單元的驅動下旋轉;4)磨頭71對位后,在外力的的作用下開始來回拋磨工位B 32上的工件L ;同時, 第一驅動單元61的移動氣缸611及升降氣缸612再次動作,將托料架2上的下一工件L再次轉移至工位A 31上;5)拋磨動作完成后,轉盤3再順時針轉動,把工位A 31上要拋磨的工件L轉到工位B 32位置處,同時工位B 32上已拋磨一面的工件L轉到工位C 33的位置處;6)移位氣缸621帶動升降氣缸622把工件L從工位C 33上吸起,旋轉單元8作 180度旋轉,由此把工件L加工好的一面朝下,同時移到托料架4的位置處,升降機構5帶動其輔吸料單元向下吸起該工件L,移動氣缸621帶動升降氣缸622復位到工位C 33上方,為下一次的動作作準備,升降機構5下降把工件L放在托料架4上;7)在進行6)步驟的過程中,第一驅動機構61再次把托料架2上的下一工件L移至工位A 31上,磨頭71在外力的作用下再次對工位B 32上的工件L進行自動拋磨;8)這樣重復6)、7)步驟動作,直至把托料架2上的工作拋光或磨削完成,過程中, 托料架2自動逐漸調高,托料架4自動逐漸調低;9)當最后一塊工件L從工位C 33移到托料架4上時,移位氣缸621帶動升降氣缸 622,借由吸盤(主吸料單元9),將托料架4上的一工件L移至工位C 33上,轉盤3逆時針旋轉把工件L從工位C轉到工位B,開始對工件L的另一面進行拋磨,第二驅動機構62再次把托料架4上的下一工件L移到工位C 33處;10)當工位B 32處的工件L拋磨完成后,轉盤3再次逆時針旋轉,拋磨后的工件L 移到工作A 31處,并由第一驅動機構61將其移至第一托料架2上;待拋磨的工件L從工位 C 33移到工位32,由磨頭71對其進行自動拋磨;第二驅動機構62再次把托料架4上的下一工件L移到工位C 33處;11)這樣重復10)步驟動作,直至把托料架4上的工件L全部拋磨完后并移到托料架2上,由此完成所有工件L的雙面拋磨作用。所述較佳實施例二中,所述工位共設有三個,對應驅動機構6、主吸料單元9各分成兩組,其中工位B 32上的工件L進行拋磨的同時,工位A 31和工位B32可借由驅動機構及主吸料單元實現其他工件L的移進、移出作用,由此重復循環,其拋磨效率相對只設一個工位時,其拋磨效率提高了三倍,由此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效率并降低生產成本;另外,本新型拋磨裝置拋光或磨削時,磨頭71可自動進給,磨頭71位置封閉,同時安裝有吸塵裝置,以保持干凈的工作環境,人工只需把待加工的工件L放置在托料件2上,待拋磨完后從托料架 2上取下,并再次把待加工的工件L裝上即可,整個工作過程連續順暢。上述實施例和圖式并非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產品形態和式樣,任何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其所做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疇。
權利要求1.一種自動雙面拋磨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臺和設置在該基臺上依次并排設置的第一托料架、轉盤及第二托料架;上述轉盤上設有可作自轉的工位,此轉盤的一側邊設有一可調整移位的拋磨機構,另一側邊設有可升降及移位的驅動機構,上述第二托料架處設有一升降機構,該升降機構及上述驅動機構上分別安裝有用于吸持工件的輔吸料單元及主吸料單元,上述驅動機構與主吸料單元間還連接有一可使該主吸料單元作翻轉的旋轉單元,上述基臺上還設有用于控制上述各機構及單元工作的相關控制模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自動雙面拋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工位共設有三個,在上述轉盤上呈三角對稱排列設置,上述驅動機構包括分別供第一、第二托料架與上述工位相配合的第一、第二驅動機構,對應上述主吸料單元包括第一、第二吸料單元,上述旋轉單元連接在第二驅動機構與第二吸料單元間。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自動雙面拋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第二驅動機構均包括相適配連接的升降氣缸和移位氣缸,上述第一吸料單元及旋轉單元分別連接在對應的上述升降氣缸的輸出軸上。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自動雙面拋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第二托料架處分別設有一用于自動調整其上的工件高度的自動調整機構。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自動雙面拋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轉盤的下方處設有一可與靠近上述拋磨機構的上述工位相匹配并驅動其作自轉的傳動軸單元。
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自動雙面拋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旋轉單元為一旋轉馬達。
7.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自動雙面拋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拋磨機構安裝有吸塵裝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自動雙面拋磨裝置,包括一基臺和設置在該基臺上依次并排設置的第一托料架、轉盤及第二托料架;上述轉盤上設有可作自轉的工位,此轉盤的一側邊設有一可調整移位的拋磨機構,另一側邊設有可升降及移位的驅動機構,上述第二托料架處設有一升降機構,該升降機構及上述驅動機構上分別安裝有用于吸持工件的輔吸料單元及主吸料單元,上述驅動機構與主吸料單元間還連接有一可使該主吸料單元作翻轉的旋轉單元,上述基臺上還設有用于控制上述各機構及單元工作的相關控制模塊;本新型整體結構簡單,全自動化地實現了工件的雙面高精度拋磨作用,具有拋磨效率高、用工成本低、工作環境良好等優點。
文檔編號B24B47/00GK202240835SQ20112033253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6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6日
發明者林舜堯 申請人:林舜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