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鉆刃自動沾粘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沾粘廢屑用的粘輪,特別涉及一種沾粘微細鉆刃于研磨后所殘留的廢屑用的自動沾粘裝置。
背景技術:
一般應用于印刷電路板的鉆孔作業上所使用的鉆頭,其鉆刃直徑可微小至0.1mm左右,此種鉆頭在業界通稱為微細鉆頭。且知微細鉆頭的鉆刃上具有第一刃面及第二刃面,這些刃面通常是經由研磨加工而形成;其間,包括在產制微細鉆頭當時的首次研磨加工,以及在微細鉆頭使用一段時間而鈍化后所進行的二次研磨加工,皆容易在該刃面上殘留研磨時所生成的廢屑;對于微細鉆頭在鉆鑿印刷電路板的過程中,這些殘留在刃面上的廢屑,很容易造成視覺上誤判,進而導致產制良率下降。上述情形,特別是在面對印刷電路板的鉆孔作業大都已采用自動化制程,且其制程中使用的微細鉆頭的數量非常多,倘若多數微細鉆頭上的刃面都殘留有廢屑,勢必影響印刷電路板的產制良率。然而,以本領域現有技術而言,大多采用人工逐一檢視鉆刃并手動粘除刃面上廢屑的方式,在面對多數已研磨完成的微細鉆頭時,顯有除屑效率不彰的問題待以克服。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種鉆刃自動沾粘裝置,改善傳統去除微細鉆刃上殘留廢屑的效率不彰的問題。本發明是針對研磨加工后的微細鉆頭所提供的鉆刃自動沾粘裝置,其可以單獨存在或者配置于鉆刃自動研磨機構的旁側。其中,該研磨后或已殘留有廢屑的微細鉆頭必須是可以持續自動供應至一待沾粘廢屑的特定位置定位,使其刃面顯露的情況下實施本發明。本發明的技術手段包括:一基臺,其設有一第一驅動器;一第一滑臺,其滑設于該基臺上,該第一滑臺設有一第二驅動器;以及一第二滑臺,其滑設于該第一滑臺上,該第二滑臺設有一凸輪及一粘輪,該第二滑臺樞設一轉子以接觸該凸輪,該第二驅動器驅動該凸輪,使該第二滑臺往復移動一沾鉆深度,及通過該凸輪帶動該粘輪,使該粘輪于該第二滑臺往復移動該沾鉆深度后自轉一換位角度,該粘輪自轉一圈包含多個換位角度,該第一驅動器于該粘輪自轉一圈后,帶動該第一滑臺位移一偏位距離,使該第二滑臺跟隨該第一滑臺位移該偏位距離。在進一步實施上,包含:該第一驅動器是一馬達,通過一滾珠導螺桿帶動該第一滑臺位移該偏位距離。該凸輪上形成一槽道,該槽道由多個丘部及環繞于所述丘部之間的多個谷部所構成,該轉子位于該槽道中并滾動于所述丘部及谷部之間。該粘輪具有容置槽填塞粘土而形成盤型的粘著體,該粘著體具有大于該沾鉆深度的填塞厚度,且具有容納多個該偏位距離總合的寬度。該第二驅動器是一馬達,通過一皮帶輪驅動該凸輪,使該凸輪與該粘輪同步步進自轉該換位角度。該第二滑臺上設有一撥桿,該撥桿在該凸輪自轉一圈的過程中帶動該粘輪自轉該換位角度。該粘輪的輪面上等圓周間隔形成多個徑向的棘輪溝槽,該撥桿是嵌入該棘輪溝槽內,而帶動該粘輪自轉該換位角度。該沾鉆深度與偏位距離為相異的線性軸向。根據上述技術手段,本發明具備下列效能:1.該粘輪于執行一次性往復移動該沾鉆深度的動作時,能將該粘著體一特定的沾粘點植入鉆刃至該沾鉆深度后退離,用以沾粘并除去鉆刃上的廢屑。2.該粘輪完成一次性往復移動該沾鉆深度的動作后,能于該沾粘點的圓周路徑上自轉一換位角度,以便二次沾粘同一或相異鉆刃時,能夠變換該圓周路徑上的不同的沾粘點,進而維持粘著體除去鉆刃上廢屑的沾粘能力。3.該粘輪間歇的步進實施多個換位角度過程中,特別是在粘輪自轉一圈期間使該圓周路徑上幾近布滿相異的沾粘點時,經由第一滑臺位移該偏位距離的動作,而使該沾粘點能變換至相異的圓周路徑上,進而持續的在該相異的圓周路徑上逐次的實施不同沾粘點的除屑動作,賴以充分利用粘著體上可供作為沾粘點的盤型有效面積。為充分了解本發明上述技術手段及其效能,而據以實施本發明,請參閱實施方式內容并配合
如下:
圖1是本發明的立體示意圖;圖2是圖1的剖示圖;圖3是圖2中A-A斷面的剖示圖;圖3a至圖3e是圖3中凸輪變換相異沾鉆深度的動作示意圖;圖4a是圖2中粘輪的局部放大圖;圖4b是圖4a中C-C斷面的剖示圖。附圖標記說明:10_基臺;11_第一驅動器;12_滾珠導螺桿;20_第一滑臺;21_滑軌;22_第二驅動器;23_第一皮帶輪;24_轉子;30_第二滑臺;31_第二皮帶輪;32_凸輪;321-第一丘部;322_第二丘部;323_第三丘部;324_第一谷部;325_第二谷部;326_第三谷部;327-槽道;328-凸部;33-粘輪;331_粘著體;332_棘輪溝槽;34_撥桿;41_鉆刃;51、52_沾粘點;hl、h2、h3-沾鉆深度;Rl、R2、R3、rl、r2、r3-半徑距離;α -換位角度;S-偏位距離;S1-第一基準位置;S2-第二基準位置;T-填塞厚度;W-半徑寬度。
具體實施例方式首觀圖1所示,說明本發明提供一種鉆刃自動沾粘裝置,包括在一支撐及定位用的基臺10上滑設一第一滑臺20,并于該第一滑臺20上滑設一第二滑臺30,以實施下列構件的組配:該基臺10上定義有相異的線性軸向,該線性軸向包含一 X軸向及一 Y軸向,該基臺10設有一第一驅動器11,該第一驅動器11實質上可為馬達或其他可推移物件執行X軸向線性位移運作的構件。該第一驅動器11的出力端連結一滾珠導螺桿12(配合圖2所示),驅使該滾珠導螺桿12產生X軸向的線性往復移動。該第一滑臺20與該基臺10之間設有X軸向的一滑軌21(如圖2所示),使該第一滑臺20滑設于該基臺10上,可沿X軸向產生往復移動。該第一驅動器11通過該滾珠導螺桿14連結該第一滑臺20,以帶動該第一滑臺20沿X軸向位移一偏位距離S。該第一滑臺20設有一第二驅動器22,該第二驅動器22實質上可以是一馬達,該第二驅動器22的軸心上設有一第一皮帶輪23。該第二滑臺30設有一第二皮帶輪31、一凸輪32及一粘輪33 ;其中:該凸輪32同軸固設于該第二皮帶輪31上,該第二皮帶輪31受該第二驅動器22的第一皮帶輪23所帶動。該凸輪32上形成一槽道327,該槽道327由多個丘部及環繞于所述丘部之間的多個谷部所構成。所述丘部包含一第一丘部321、一第二丘部322及一第三丘部323,所述谷部包含一第一谷部324、一第二谷部325及一第三谷部326 ;該第一丘部321的半徑距離Rl大于該第二丘部322及該第三丘部323的半徑距離R2及R3,該第二丘部322及該第三丘部323的半徑距離R2及R3相同;該第一谷部324的半徑距離rl大于該第二谷部325的半徑距離r2,該第二谷部325的半徑距離r2大于該第三谷部326的半徑距離r3。當該第二驅動器22通過該第一皮帶輪23及第二皮帶輪31驅動該凸輪32自轉時,該槽道327內的一轉子24,可滾動于所述丘部及谷部之間(如圖3所示)。該第二滑臺30樞設該轉子24以接觸該凸輪32,由此,當該第二驅動器22通過該第一皮帶輪23及第二皮帶輪31驅動該凸輪32自轉時,該第二滑臺30將進行下述的沾鉆動作:(I)當該凸輪32自轉,使該轉子24滾動至該凸輪32的第一丘部321時(如圖3所示),該第二滑臺30在Y軸上向上移動至一第一基準位置SI (如圖3a所示);(2)當該凸輪32自轉,使該轉子24滾動至該凸輪32的第一谷部324時(如圖3所示),由于該第一谷部324的半徑距離rl最大,因此該第二滑臺30在Y軸上向下移動至一最淺的沾鉆深度hi (如圖3c所示);(3)當該凸輪32自轉,使該轉子24滾動至該凸輪32的第二丘部322時(如圖3所示),由于該第二丘部322的半徑距離R2小于該第一丘部321的半徑距離R1,因此該第二滑臺30在Y軸上向上移動至一第二基準位置S2(如圖3b所示);(4)當該凸輪32自轉,使該轉子24滾動至該凸輪32的第二谷部325時(如圖3所示),由于該第二谷部325的半徑距離r2介于該第一谷部324的半徑距離rl及該第三谷部326的半徑距離r3之間,因此該第二滑臺30在Y軸上向下移動至一次深的沾鉆深度h2(如圖3d所示);(5)當該凸輪32自轉,使該轉子24滾動至該凸輪32的第三丘部323時(如圖3所示),由于該第三丘部323的半徑距離R3小于該第一丘部321的半徑距離R1,因此該第二滑臺30在Y軸上向上移動至一第二基準位置S2(如圖3b所示);
(6)當該凸輪32自轉,使該轉子24滾動至該凸輪32的第三谷部326時(如圖3所示),由于該第三谷部326的半徑距離r3小于該第二谷部325的半徑距離r2,因此該第二滑臺30在Y軸上向下移動至一最深的沾鉆深度h3(如圖3e所示)。如此實施,該第二滑臺30即可朝Y軸向執行相異沾鉆深度hl、h2、h3的往復移動動作。該相異的沾鉆深度hl、h2、h3是由相連貫的所述丘部與谷部之間的半徑差值而形成。該粘輪33具有容置槽填塞粘土而形成盤型的粘著體331,該粘著體331具有大于沾鉆深度hl、h2、h3的填塞厚度T (如圖4b所示),且具有容納多個該偏位距離S總合的寬度W(如圖4a所示);該第二驅動器22驅動該第一皮帶輪23及第二皮帶輪31來帶動該凸輪32,而通過該凸輪32帶動該粘輪33,使該粘輪33于該第二滑臺30往復移動該沾鉆深度后h3、h2、hl自轉一換位角度。其中該粘輪33與第二皮帶輪31同步自轉一圈包含有多個換位角度α。實質上,該粘輪33的輪面上等圓周間隔形成多個徑向的棘輪溝槽332(如圖1所示)。該第二滑臺30上設有一撥桿34,該撥桿34在該凸輪32自轉一圈的過程中帶動該粘輪33自轉該換位角度α。進一步而言,該凸輪32上形成一凸部328 (如圖3所示),以帶動該撥桿34。當該第二滑臺30朝Y軸向執行相異沾鉆深度h1、h2、h3的往復移動動作之后,該凸輪32自轉而使該凸部328帶動該撥桿34,該撥桿34,則是嵌入該棘輪溝槽332內,而帶動該粘輪33自轉該換位角度α。該第一驅動器11于該粘輪33自轉一圈之后,帶動該第一滑臺20位移該偏位距離S(如圖4b所示),使該第二滑臺30跟隨該第一滑臺20位移該偏位距離S。其中該沾鉆深度hl、h2、h3與偏位距離S為相異的線性軸向。本發明根據上述構件的組配及其連動方式,可以針對一待沾粘廢屑且已定位在一特定位置的微細鉆頭進行自動除屑運作,該微細鉆頭的鉆刃41必須是在顯露的情況下(如圖4a所示),使該粘輪33鄰近于該鉆刃41外端,隨即令該第二驅動器22帶動該第二滑臺30上的粘輪33沿Y軸向一次性往復移動該沾鉆深度h1、h2或h3 (配合圖2所示),使該粘著體331上特定的一沾粘點51植入該鉆刃41,而粘除該鉆刃41上的廢屑。此方式可以針對同一鉆刃41進行一次性往復移動該沾鉆深度(例如是hi)的動作,或者針對同一鉆刃41同時進行多次往復移動該相異沾鉆深度h1、h2及h3的動作。隨后,令該第二驅動器22帶動粘輪33在該沾粘點51的圓周路徑Cl上一次性的自轉一個換位角度α (配合圖4a所示),以便二次沾粘同一或相異鉆刃41時,能夠變換該圓周路徑Cl上不同的沾粘點52,進而維持粘著體331除去鉆刃41上廢屑的沾粘能力。當該粘輪33間歇的步進實施多個換位角度α過程中,特別是在粘輪33自轉一圈期間,使所述圓周路徑上幾近布滿相異的沾粘點51、52時,能經由該第一驅動器11帶動該第一滑臺20與第二滑臺30的機構設計,而使該粘輪33位移一個偏位距離S(如圖2及圖4b所示),如此可以將該沾粘點51、52的圓周路徑Cl變換至C2,進而持續的變換相異的圓周路徑,并逐次的實施不同沾粘點的除屑動作,賴以充分利用該粘著體331上可供作為沾粘點的盤型有效面積。以上該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的內所做的任何修改、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保護的范圍的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鉆刃自動沾粘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臺,其設有一第一驅動器; 一第一滑臺,其滑設于該基臺上,該第一滑臺設有一第二驅動器;以及 一第二滑臺,其滑設于該第一滑臺上,該第二滑臺設有一凸輪及一粘輪,該第二滑臺樞設一轉子以接觸該凸輪,該第二驅動器驅動該凸輪,使該第二滑臺往復移動一沾鉆深度,及通過該凸輪帶動該粘輪,使該粘輪于該第二滑臺往復移動該沾鉆深度后自轉一換位角度,該粘輪自轉一圈包含多個換位角度,該第一驅動器于該粘輪自轉一圈后,帶動該第一滑臺位移一偏位距離,使該第二滑臺跟隨該第一滑臺位移該偏位距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鉆刃自動沾粘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驅動器是一馬達,通過一滾珠導螺桿帶動該第一滑臺位移該偏位距離。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鉆刃自動沾粘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凸輪上形成一槽道,該槽道由多個丘部及環繞于所述丘部之間的多個谷部所構成,該轉子位于該槽道中并滾動于所述丘部及谷部之間。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鉆刃自動沾粘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粘輪具有容置槽填塞粘土而形成盤型的粘著體,該粘著體具有大于該沾鉆深度的填塞厚度,且具有容納多個該偏位距離總合的寬度。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鉆刃自動沾粘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驅動器是一馬達,通過一第一皮帶輪驅動該凸輪,使該凸輪與該粘輪同步步進自轉該換位角度。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鉆刃自動沾粘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滑臺上設有一撥桿,該撥桿在該凸輪自轉一圈的過程中帶動該粘輪自轉該換位角度。
7.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鉆刃自動沾粘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粘輪的輪面上等圓周間隔形成多個徑向的棘輪溝槽,該撥桿是嵌入該棘輪溝槽內,而帶動該粘輪自轉該換位角度。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鉆刃自動沾粘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沾鉆深度與偏位距離為相異的線性軸向。
全文摘要
一種鉆刃自動沾粘裝置,包括一基臺,其設有一第一驅動器;一第一滑臺,其滑設于該基臺上,該第一滑臺設有一第二驅動器;以及一第二滑臺,其滑設于該第一滑臺上,該第二滑臺設有一凸輪及一粘輪,該第二滑臺樞設一轉子以接觸該凸輪,該第二驅動器驅動該凸輪,使該第二滑臺往復移動一沾鉆深度,及通過該凸輪帶動該粘輪,使該粘輪于該第二滑臺往復移動該沾鉆深度后自轉一換位角度,該粘輪自轉一圈包含多個換位角度,該第一驅動器于該粘輪自轉一圈的后,帶動該第一滑臺位移一偏位距離,使該第二滑臺跟隨該第一滑臺位移該偏位距離。
文檔編號B24B55/06GK103192300SQ20121000487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9日
發明者姚志金, 黃興才 申請人:協竑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