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具有冷卻功能的輪轂邊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輪轂邊模,特別是涉及一種具有冷卻功能的輪轂邊模。
背景技術:
汽車鋁輪圈壓鑄模具邊模內腔為整個圓形,型面是圓周面,大部分都是采用四片開模,需要先銑好外型后,然后四片邊模2組合在一起形成內腔,再進行車加工型面。如圖I所示,在輪轂模具鑄造過程中由于整個模具內輪網與肋骨交接部位I較為肥厚,導致產品在冷卻過程中,該部位與其它部位的冷卻速度不一致,造成產品的縮孔或缺陷,給后續的組裝使用帶來了較大的麻煩,同時也十分容易出現報廢品,需要企業重新進行返工,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在模具鑄造過程中由于模具內輪網與肋骨交接處部位較為肥厚,該部位與其它部位的冷卻速度不一致,造成產品縮孔或缺陷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可以對輪網與肋骨交接部位進行冷卻,保證產品整體冷卻速度一致,產品良率大幅度提高的具有冷卻功能的輪轂邊模。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具有冷卻功能的輪轂邊模,包括邊模本體,其特征在于在邊模本體的后端設置有一容腔,在容腔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熱作面,在容腔內,兩個熱作面之間設置有循環冷卻系統。前述的一種具有冷卻功能的輪轂邊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環冷卻系統包括循環冷卻管路,在循環冷卻管路上設置有與進水口和出水口,所述進水口通過管路與冷水系統連接。前述的一種具有冷卻功能的輪轂邊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環冷卻系統設置在邊模本體距離底面的三分之一的熱作面部位處。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在兩個熱作面之間設置有循環冷卻系統,該冷卻系統和輪網與肋骨交接部位相接觸,冷卻系統提供冷水對該部位進行冷卻,保證輪網與肋骨交接部位冷卻速度與產品其它部位冷卻速度一致,制造出的產品良率大大提高,產品品質較聞。
圖I是輪轂邊模與產品接處部位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具有冷卻功能的輪轂邊模的正面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具有冷卻功能的輪轂邊模的背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2-3所示,一種具有冷卻功能的輪轂邊模,包括邊模本體3,在邊模本體3的后端設置有一容腔4,在容腔4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熱作面5,在容腔4內,兩個熱作面5之間設置有循環冷卻系統6。循環冷卻系統6包括循環冷卻管路7,在循環冷卻管路7上設置有與進水口 8和出水口 9,所述進水口 8通過管路與冷水系統連接。設計時,為了保持與其它部位一致的冷卻速度,一般將循環冷卻系統5設置在邊模本體I距離底面的三分之一的熱作面5部位處。綜上所述,本發明在兩個熱作面5之間設置有循環冷卻系統6,該循環冷卻系統6 和輪網與肋骨交接部位相接觸,冷卻系統提供冷水對該部位進行冷卻,保證輪網與肋骨交接部位冷卻速度與產品其它部位冷卻速度一致,制造出的產品良率大大提高,產品品質較聞。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冷卻功能的輪轂邊模,包括邊模本體,其特征在于在邊模本體的后端設置有一容腔,在容腔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熱作面,在容腔內,兩個熱作面之間設置有循環冷卻系統。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具有冷卻功能的輪轂邊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環冷卻系統包括循環冷卻管路,在循環冷卻管路上設置有與進水口和出水口,所述進水口通過管路與冷水系統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具有冷卻功能的輪轂邊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環冷卻系統設置在邊模本體距離底面的三分之一的熱作面部位處。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具有冷卻功能的輪轂邊模,包括邊模本體,其特征在于在邊模本體的后端設置有一容腔,在容腔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熱作面,在容腔內,兩個熱作面之間設置有循環冷卻系統。所述循環冷卻系統包括循環冷卻管路,在循環冷卻管路上設置有與進水口和出水口,所述進水口通過管路與冷水系統連接。所述循環冷卻系統設置在邊模本體距離底面的三分之一的熱作面部位處。本發明解決了在輪轂模具鑄造過程中由于模具內輪網與肋骨交接部位較為肥厚,該部位與其它部位的冷卻速度不一致,造成產品縮孔或缺陷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可以對輪網與肋骨交接處部位進行冷卻,保證產品整體冷卻速度一致,產品良率大幅度提高的具有冷卻功能的輪轂邊模。
文檔編號B22D17/22GK102962426SQ20121037138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7日
發明者程玉新, 邱利軍 申請人:昆山普達盛模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