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碳纖維復合鋼管的熱處理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碳纖維復合鋼管的熱處理方法,本發明涉及鋼管熱處理【技術領域】;其特征是先將鋼管進行氧氮共滲的低溫化學熱處理;再進行正火,回火,空冷;正火溫度為800~900℃,正火保溫時間為0.5~1.0min/mm,鋼管的壁厚尺寸單位為mm;回火溫度為600~700℃,回火保溫時間為1.0~2.0min/mm;放在空氣中緩慢冷卻。熱處理后的鋼管具有抗疲勞壽命長,耐磨,耐腐蝕,強度高,韌性好,接縫嚴密的優點。
【專利說明】一種碳纖維復合鋼管的熱處理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鋼管熱處理【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碳纖維復合鋼管的熱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碳纖維是一種力學性能優異的新材料,在密度、剛度、重量、疲勞特性等有嚴格要求的領域,在要求高溫、化學穩定性高的場合,碳纖維復合材料都具有優勢,因此碳纖維復合材料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中間夾層為碳纖維樹脂復合材料的新型鋼管的熱處理較為特殊,傳統的熱處理方法很難滿足新型碳纖維復合鋼管在抗疲勞壽命,耐磨性,耐腐蝕性,強度,韌性接縫密封性方面的要求。
【發明內容】
[0003]鑒于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本發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專門用于碳纖維復合鋼管的熱處理方法,熱處理后的鋼管抗疲勞壽命長,耐磨,耐腐蝕,強度高,韌性好,接縫嚴密。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熱處理方法是先將鋼管進行氧氮共滲的低溫化學熱處理;再進行正火,回火,空冷的方法。
[0005]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0006](I)將氨氣經過凈優,通過螺旋管道加熱至450°C~550°C,氨氣經加熱析出氮離子,在混合器中通入氧氣,并使溫度保持在450°C~550°C之內,并施加0.2~0.5Pa大氣壓力,氧氣和氮離子經旋流管道形成渦流慢速地充滿待處理的鋼管四周,經過12~18小時后,降溫并停止氧氣通入,在溫度降至350°C~400°C時,停止氨氣通入,繼續降溫至鋼管冷卻;
[0007](2)正火溫度為 800~900°C,正火保溫時間為0.5~1.0min/mm,鋼管的壁厚尺寸單位為mm,至少不能小于20min ;
[0008](3)回火溫度為600~700°C,回火保溫時間為1.0~2.0min/mm,鋼管的壁厚尺寸單位為mm,至少不能少于20min ;
[0009](4)放在空氣中緩慢冷卻。
[0010]由于本發明專門用于碳纖維復合鋼管的熱處理,熱處理后的鋼管具有抗疲勞壽命長,耐磨,耐腐蝕,強度高,韌性好,接縫嚴密的優點,是一種具有推廣價值的新方法。
[0011]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不僅便于生產,而且成本非常低廉適于廣泛推廣。
【具體實施方式】
[0012]本發明所采用的【具體實施方式】是:
[0013](I)將氨氣經過凈優,通過螺旋管道加熱至450°C~550°C,氨氣經加熱析出氮離子,在混合器中通入氧氣,并使溫度保持在450°C~550°C之內,并施加0.2~0.5Pa大氣壓力,氧氣和氮離子經旋流管道形成渦流慢速地充滿待處理的鋼管四周,經過12~18小時后,降溫并停止氧氣通入,在溫度降至350°C~400°C時,停止氨氣通入,繼續降溫至鋼管冷卻;
[0014](2)正火溫度為800~900°C,正火保溫時間為0.5~1.0min/mm,鋼管的壁厚尺寸單位為mm,至少不能小于20min ;
[0015](3)回火溫度為600~700°C,回火保溫時間為1.0~2.0min/mm,鋼管的壁厚尺寸單位為mm,至少不能少于20min ;
[0016](4)放在空氣中緩慢冷卻。
[0017]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 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碳纖維復合鋼管的熱處理方法,其特征是:將氨氣經過凈優,通過螺旋管道加熱至450°c~550°C,氨氣經加熱析出氮離子,在混合器中通入氧氣,并使溫度保持在450°C~550°C之內,并施加0.2~0.5Pa大氣壓力,氧氣和氮離子經旋流管道形成渦流慢速地充滿待處理的鋼管四周,經過12~18小時后,降溫并停止氧氣通入,在溫度降至350°C~400°C時,停止氨氣通入,繼續降溫至鋼管冷卻; 正火溫度為800~900°C,正火保溫時間為0.5~1.0min/mm,鋼管的壁厚尺寸單位為mm,至少不能小于20min ; 回火溫度為600~700°C,回火保溫時間為1.0~2.0min/mm,鋼管的壁厚尺寸單位為mm,至少不能少于20min ; 放在空氣中緩慢冷卻。
【文檔編號】C21D9/08GK103834783SQ201210491351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7日
【發明者】田紹潔 申請人: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圣潔真空技術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