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鑄鐵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鑄鐵摸,尤其涉及一種用于生產鎳鐵的鑄鐵摸。
背景技術:
現有的用于生產鎳鐵的鑄鐵模一般包括一個帶有內腔的殼體,殼體包括內側面、外側面、內底面和外底面,內底面上設置有凸起,所述內側面與內底面之間為內部圓弧過渡區,所述外側面與外底面之間為外部圓弧過渡區。現有的這種殼體由于其設計尺寸不合理,導致材料燒損嚴重,且殼體內部應カ集中現象嚴重,經常導致殼體開裂。使得鑄鐵模的使用壽命較短。為了提高使用壽命,現有技術進行了很多嘗試,例如中國專利200920091522. I公·開了ー種防裂節能型鑄鐵模,在模體內表面設置有隔離帶,隔離帶是凹線。再如中國專利200620116079. 5公開了ー種長壽鑄鐵模,該鑄鐵模底部內表面與底表面幾何輪廓相同,鑄鐵模底部壁厚尺寸一致。這些嘗試雖然可以提高鑄鐵模的使用壽命,但提高的效果不是很明顯,主要問題還是存在開裂問題。尤其是生產鎳鐵吋,由于殼體溫差很大,開裂問題更為嚴重。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ー種使用壽命較長的不易開裂的鑄鐵摸。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鑄鐵模,包括帶有內腔的殼體,殼體包括內側面、外側面、內底面和外底面,內底面上設置有凸起,所述內側面與內底面之間為內部圓弧過渡區,所述外側面與外底面之間為外部圓弧過渡區,殼體的底部沿殼體縱向埋設有至少兩根鋼筋,所述鋼筋由殼體的一端沿殼體縱向延伸至殼體的另一端。進ー步的是所述內部圓弧過渡區的半徑為40 45mm,所述外部圓弧過渡區的半徑為80 85mm。進ー步的是所述凸起的頂端距離殼體的內底面的距離為15 20mm。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鋼筋進行機械式連接固定,可抵消一部分局部應力,同時又強制固定,減緩裂紋產生的同時又可阻止裂紋的發展,達到提高鑄鐵模使用壽命的目的。通過對內部圓弧過渡區和外部圓弧過渡區的合理設計,顯著減少了局部應力,有效避免了裂紋的發生。通過合理設計凸起的尺寸,可有效減少材料的燒損。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鑄鐵模的俯視圖;圖2為圖I的A-A方向的剖視圖;圖3為圖I的B-B方向的剖視圖;圖中標記為殼體1,內底面21,內側面22,內部圓弧過渡區23,外底面31,外側面32,外部圓弧過渡區33,鋼筋4,凸起5,底部6。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ー步說明。如圖I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鑄鐵模,包括帶有內腔的殼體I,殼體I包括內側面22、外側面32、內底面21和外底面31,內底面21上設置有凸起5,所述內側面22與內底面21之間為內部圓弧過渡區23,所述外側面32與外底面31之間為外部圓弧過渡區33,在殼體的底部6沿殼體縱向埋設有至少兩根鋼筋4,所述鋼筋4由殼體I的一端沿殼體縱向延伸至殼體I的另一端。由于殼體底部為主要開裂區,通過埋設鋼筋4,使得殼體底部得到強化,減緩裂紋產生的同時又可阻止裂紋的發展,進而可有效提高鑄鐵模的使用壽命。由于鑄鐵模上的內部圓弧過渡區和外部圓弧過渡區都是應カ集中區域,這些區域易出現裂紋,為了進ー步提高鑄鐵模的使用壽命,需要對這些區域進行合理設計。如圖2和 圖3所示,所述內部圓弧過渡區23的半徑為40 45mm,所述外部圓弧過渡區33的半徑為80 85mm。通過實驗發現,采用上述結構,可有效避免裂紋的出現。尤其在生產鎳鐵時,與現有技術相比,可有效避免裂紋的出現。通過實驗證明,凸起5的高度對材料的燒損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凸起5的高度需要設計合理,既要減少材料的燒損,又要保證凸起5的高度滿足使用要求。如圖2所示,所述凸起5的頂端距離殼體I的內底面21的距離為15 20mm。
權利要求1.鑄鐵模,包括帶有內腔的殼體(1),殼體(I)包括內側面(22)、外側面(32)、內底面(21)和外底面(31),內底面(21)上設置有凸起(5),所述內側面(22)與內底面(21)之間為內部圓弧過渡區(23),所述外側面(32)與外底面(31)之間為外部圓弧過渡區(33),其特征是殼體的底部(6)沿殼體縱向埋設有至少兩根鋼筋(4),所述鋼筋(4)由殼體(I)的一端沿殼體縱向延伸至殼體(I)的另一端。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鑄鐵模,其特征是所述內部圓弧過渡區(23)的半徑為40 45mm,所述外部圓弧過渡區(33)的半徑為80 85mm。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鑄鐵模,其特征是所述凸起(5)的頂端距離殼體(I)的內底面(21)的距離為15 20_。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鑄鐵模,使用壽命較長,不易開裂。該鑄鐵模包括帶有內腔的殼體,殼體包括內側面、外側面、內底面和外底面,內底面上設置有凸起,所述內側面與內底面之間為內部圓弧過渡區,所述外側面與外底面之間為外部圓弧過渡區,殼體的底部沿殼體縱向埋設有至少兩根鋼筋,所述鋼筋由殼體的一端沿殼體縱向延伸至殼體的另一端。所述內部圓弧過渡區的半徑為40~45mm,所述外部圓弧過渡區的半徑為80~85mm。所述凸起的頂端距離殼體的內底面的距離為15~20mm。
文檔編號B22D7/06GK202779645SQ20122051288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8日
發明者黨玉春, 唐雷, 李玉和 申請人:攀枝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