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陶瓷釉坯濕磨擦底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陶瓷釉坯濕磨擦底機。
背景技術:
對于器皿型陶瓷釉坯的底部進行水洗打磨處理是陶瓷制作必要工序之一。目前,對陶瓷釉坯的底部進行水洗打磨通常采用手工進行,即操作者用一只手拿著陶瓷釉坯,用另外一只手拿著濕砂布對陶瓷釉坯的底部進行濕磨。其不足之處手工濕磨接觸面積小,不易控制底部整體平整度尺寸,同時,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產品廢品率高。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降低勞動強度的、能夠顯著提高生產效率的、容易控制產品尺寸的、能夠提高正品率的陶瓷釉坯濕磨擦底機。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予以實現所述擦底機的機架上方安裝水槽,水槽內安裝主動滾筒和從動滾筒,主動滾筒和從動滾筒上安裝擦底帶,擦底帶的上平面為水平布置;所述擦底帶由橡膠帶和海綿帶組成,海綿帶粘結在橡膠帶的外側;所述主動滾筒遠離從動滾筒的一側安裝擠水滾筒,擦底帶被從動滾筒和擠水滾筒滾動夾持;所述擠水滾筒轉軸的兩端均設置壓力彈簧;所述主動滾筒轉軸的一端安裝動力輪,動力輪與動力傳動裝置機械傳動連接。所述主動滾筒和從動滾筒之間設置擦底帶張緊輪裝置,擦底帶張緊輪裝置的張緊輪壓在擦底帶的非工作段部位。所述從動滾筒遠離主動滾筒的一側設置從動滾筒拉緊裝置;所述從動滾筒拉緊裝置安裝在水槽的外側,其兩個拉桿與從動滾筒轉軸的兩端鉸連接。所述主動滾筒的直徑小于從動滾筒的直徑。所述主動滾筒和從動滾筒的兩個端部設置環形凸臺。所述動力傳動裝置包括控制開關、電動機和減速箱,減速箱的輸出端為皮帶輪,皮帶輪與動力輪采用皮帶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結構簡單合理,操作簡單易行,濕磨能夠接觸整個底部面積,不僅能夠大大地降低勞動強度,而且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還能夠明顯降低廢品率。
圖1為本實用新型帶擦底帶張緊輪裝置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俯視放大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帶從動滾筒拉緊裝置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主動滾筒直徑小于從動滾筒直徑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中1-機架,2-動力傳動裝置,3-水槽,4-擠水滾筒,5-主動滾筒,6-擦底帶張緊輪裝置,7-擦底帶,8-從動滾筒,9-環形凸臺,10-動力輪,11-壓力彈簧,12-從動滾筒拉
緊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參考附圖本實用新型所述擦底機的機架I上方安裝水槽3,水槽3內安裝主動滾筒5和從動滾筒8,主動滾筒5和從動滾筒8上安裝擦底帶7,擦底帶7的上平面為水平布置;所述擦底帶7由橡膠帶和海綿帶組成,海綿帶粘結在橡膠帶的外側;所述主動滾筒5遠離從動滾筒8的一側安裝擠水滾筒4,擦底帶7被從動滾筒8和擠水滾筒4滾動夾持;所述擠水滾筒4轉軸的兩端均設置壓力彈簧11 ;所述主動滾筒5轉軸的一端安裝動力輪10,動力輪10與動力傳動裝置2機械傳動連接。所述主動滾筒5和從動滾筒8之間設置擦底帶張緊輪裝置6,擦底帶張緊輪裝置6的張緊輪壓在擦底帶7的非工作段部位。所述從動滾筒8遠離主動滾筒5的一側設置從動滾筒拉緊裝置12 ;所述從動滾筒拉緊裝置12安裝在水槽3的外側,其兩個拉桿與從動滾筒8轉軸的兩端鉸連接。所述主動滾筒5的直徑小于從動滾筒8的直徑。所述主動滾筒5和從動滾筒8的兩個端部設置環形凸臺9。所述動力傳動裝置2包括控制開關、電動機和減速箱,減速箱的輸出端為皮帶輪,皮帶輪與動力輪10采用皮帶連接。所述擦底帶I的橡膠帶能夠保證擦底時的張力,而海綿帶能夠保證擦底時的摩擦力,海綿帶粘結在橡膠帶的外側;設置環形凸臺9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擦底帶7在運轉過程中不會跑出來。設置壓力彈簧11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足夠的擠水力量。設置擦底帶張緊輪裝置6和從動滾筒拉緊裝置12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證擦底帶7具有足夠的張緊力,以滿足濕磨的需要。擦底帶張緊輪裝置6和從動滾筒拉緊裝置12采用現有技術設計制造,在此不再展開描述。所述水槽3底部設置排水裝置。實施例1 :本實用新型機架I上方安裝水槽3,水槽3內安裝主動滾筒5和從動滾筒8,主動滾筒5和從動滾筒8的直徑相同;主動滾筒5和從動滾筒8上安裝擦底帶7,擦底帶7的上平面為水平布置;擦底帶7由橡膠帶和海綿帶組成,海綿帶粘結在橡膠帶的外側;主動滾筒5遠離從動滾筒8的一側安裝擠水滾筒4,主動滾筒5和擠水滾筒4兩者滾筒的外圓相切,擦底帶7被從動滾筒8和擠水滾筒4滾動夾持;擠水滾筒4轉軸的兩端均設置壓力彈簧11 ;主動滾筒5轉軸的一端安裝動力輪10,動力輪10與動力傳動裝置2機械傳動連接;所述水槽3底部設置排水裝置。主動滾筒5和從動滾筒8之間設置擦底帶張緊輪裝置6,擦底帶張緊輪裝置6的張緊輪壓在擦底帶7的非工作段部位。實施例2 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從動滾筒8遠離主動滾筒5的一側設置從動滾筒拉緊裝置12 ;所述從動滾筒拉緊裝置12安裝在水槽3外側的一端,其兩個拉桿與從動滾筒8轉軸的兩端鉸連接。實施例3-4 分別與對應實施例1-2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主動滾筒5的直徑小于從動滾筒8的直徑,且連接主動滾筒5和從動滾筒8的擦底帶7的上平面仍然為水平布置。實施例5-8 分別與對應的實施例1-4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主動滾筒5和從動滾筒8的兩個端部設置環形凸臺9。實施例9-16 :分別與對應的實施例1-8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動力傳動裝置2包括控制開關、電動機和減速箱,減速箱的輸出端為皮帶輪,皮帶輪與動力輪10采用皮帶連接。工作原理啟動動力傳動裝置2后,帶動主動滾筒5轉動,通過擦底帶7帶動從動滾筒8和擠水滾筒4一起轉動。擦底帶7處于主動滾筒5和從動滾筒8上方的為工作面。下方的為非工作面。非工作面在水槽3的水中穿過,將水帶到工作面,陶瓷器皿底部在工作面上進行濕磨。當擦底帶7經過擠水滾筒4時,擦底帶7的泥漿和水被擠壓,擦底帶7再次從水槽3的水中穿過時,擦底帶7被清洗,然后再帶水進入工作面,開始連續循環的濕磨工作。
權利要求1.一種陶瓷釉坯濕磨擦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擦底機的機架(I)上方安裝水槽(3),水槽(3 )內安裝主動滾筒(5 )和從動滾筒(8 ),主動滾筒(5 )和從動滾筒(8 )上安裝擦底帶(7),擦底帶(7)的上平面為水平布置;所述擦底帶(7)由橡膠帶和海綿帶組成,海綿帶粘結在橡膠帶的外側;所述主動滾筒(5)遠離從動滾筒(8)的一側安裝擠水滾筒(4),擦底帶(7)被從動滾筒(8)和擠水滾筒(4)滾動夾持;所述擠水滾筒(4)轉軸的兩端均設置壓力彈簧(11);所述主動滾筒(5)轉軸的一端安裝動力輪(10),動力輪(10)與動力傳動裝置(2)機械傳動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擦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動滾筒(5)和從動滾筒(8)之間設置擦底帶張緊輪裝置(6),擦底帶張緊輪裝置(6)的張緊輪壓在擦底帶(7)的非工作段部位。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擦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從動滾筒(8)遠離主動滾筒(5)的一側設置從動滾筒拉緊裝置(12);所述從動滾筒拉緊裝置(12)安裝在水槽(3)的外側,其兩個拉桿與從動滾筒(8)轉軸的兩端鉸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擦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動滾筒(5)的直徑小于從動滾筒(8)的直徑。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擦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動滾筒(5)和從動滾筒(8 )的兩個端部設置環形凸臺(9 )。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擦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動滾筒(5)和從動滾筒(8)的兩個端部設置環形凸臺(9)。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擦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傳動裝置(2)包括控制開關、電動機和減速箱,減速箱的輸出端為皮帶輪,皮帶輪與動力輪(10)采用皮帶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擦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傳動裝置(2)包括控制開關、電動機和減速箱,減速箱的輸出端為皮帶輪,皮帶輪與動力輪(10)采用皮帶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擦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傳動裝置(2)包括控制開關、電動機和減速箱,減速箱的輸出端為皮帶輪,皮帶輪與動力輪(10)采用皮帶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擦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傳動裝置(2)包括控制開關、電動機和減速箱,減速箱的輸出端為皮帶輪,皮帶輪與動力輪(10)采用皮帶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陶瓷釉坯濕磨擦底機,所述擦底機的機架上方安裝水槽,水槽內安裝主動滾筒和從動滾筒,主動滾筒和從動滾筒上安裝擦底帶,擦底帶的上平面為水平布置;所述擦底帶由橡膠帶和海綿帶組成,海綿帶粘結在橡膠帶的外側;所述主動滾筒遠離從動滾筒的一側安裝擠水滾筒,擦底帶被從動滾筒和擠水滾筒滾動夾持;所述擠水滾筒轉軸的兩端均設置壓力彈簧;所述主動滾筒轉軸的一端安裝動力輪,動力輪與動力傳動裝置機械傳動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結構簡單合理,操作簡單易行,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廢品率。
文檔編號B24B21/20GK202861953SQ201220542679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23日
發明者葉建軍 申請人:湖南省醴陵市兆榮瓷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