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石墨結晶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石墨結晶器,包括石墨底座,所述石墨底座上設置有第一銅液進入孔、第二銅液進入孔、第一成型槽和第二成型槽,所述第一銅液進入孔和所述第一成型槽相連通,所述第二銅液進入孔和所述第二成型槽相連通,所述第一成型槽和第二成型槽兩側分別設置有用于流通冷卻水的第一冷卻通道,第二冷卻通道和第三冷卻通道,所述第一冷卻通道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進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冷卻通道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二進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三冷卻通道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三進水口和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一銅液進入孔和所述第二銅液進入孔呈外大內小的“喇叭形”。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石墨結晶器壽命長,鑄造的銅件質量高。
【專利說明】一種石墨結晶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石墨異型件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石墨結晶器。
【背景技術】
[0002]石墨結晶器是水平連鑄生產線中的關鍵設備。銅及銅合金帶坯水平連鑄的結晶器均安置在加熱爐的出口處,當液態的銅水流過結晶器時,冷卻通道中的冷卻液將銅液熱量帶走,使其凝固成固體,形成銅件。目前銅水平連鑄石墨結晶器的銅液進入孔大多是直孔或直橢圓孔,銅液進入時與孔內壁的摩擦系數大,對石墨結晶器的損壞嚴重,而且冷卻不均勻常容易出現銅件質量差的情況。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石墨結晶器。
[0004]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石墨結晶器,包括石墨底座,所述石墨底座上設置有第一銅液進入孔、第二銅液進入孔、第一成型槽和第二成型槽,所述第一銅液進入孔和所述第一成型槽相連通,所述第二銅液進入孔和所述第二成型槽相連通,所述第一成型槽和第二成型槽兩側分別設置有用于流通冷卻水的第一冷卻通道,第二冷卻通道和第三冷卻通道,所述第一冷卻通道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進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冷卻通道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二進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三冷卻通道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三進水口和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一銅液進入孔和所述第二銅液進入孔呈外大內小的“喇叭形”。
[0005]本發明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采用“喇叭形”孔進銅液,摩擦系數小,減少了銅液進入石墨結晶器的摩擦損壞,提高了結晶器的壽命,而且成型槽能夠得到充分的冷卻,鑄造的銅件質量更高。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6]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0007]圖中:
[0008]1、石墨底座2、第一銅液進入孔3、第二銅液進入孔
[0009]4、第一成型槽5、第二成型槽6、第一冷卻通道
[0010]7、第二冷卻通道8、第三冷卻通道9、第一進水口
[0011]10、第一出水口11、第二進水口12、第二出水口
[0012]13、第三進水口14、第三出水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詳細說明。
[0014]如圖1所示,本發明一種石墨結晶器,包括石墨底座1,所述石墨底座I上設置有第一銅液進入孔2、第二銅液進入孔3、第一成型槽4和第二成型槽5,所述第一銅液進入孔2和所述第一成型槽4相連通,所述第二銅液進入孔3和所述第二成型槽5相連通,所述第一成型槽4和第二成型槽5兩側分別設置有用于流通冷卻水的第一冷卻通道6,第二冷卻通道7和第三冷卻通道8,所述第一冷卻通道7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進水口 9和第一出水口 10,所述第二冷卻通道7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二進水口 11和第二出水口 12,所述第三冷卻通道8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三進水口 13和第三出水口 14,所述第一銅液進入孔2和所述第二銅液進入孔3呈外大內小的“喇叭形”。
[0015]本實例的工作過程:銅液通過“喇叭形”的第一銅液進入孔2和第二銅液進入孔3進入到第一成型槽4和第二成型槽5中,冷卻水分別通過第一冷卻通道6、第二冷卻通道7和第三冷卻通道8對第一成型槽4和第二成型槽5中的銅液進行冷卻成型。
[0016]以上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發明的實施范圍。凡依本發明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發明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石墨結晶器,包括石墨底座(I ),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底座(I)上設置有第一銅液進入孔(2)、第二銅液進入孔(3)、第一成型槽(4)和第二成型槽(5),所述第一銅液進入孔(2 )和所述第一成型槽(4 )相連通,所述第二銅液進入孔(3 )和所述第二成型槽(5 )相連通,所述第一成型槽(4)和第二成型槽(5)兩側分別設置有用于流通冷卻水的第一冷卻通道(6),第二冷卻通道(7)和第三冷卻通道(8),所述第一冷卻通道(7)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進水口(9)和第一出水口(10),所述第二冷卻通道(7)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二進水口(11)和第二出水口( 12 ),所述第三冷卻通道(8 )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三進水口( 13 )和第三出水口(14),所述第一銅液進入孔(2)和所述第二銅液進入孔(3)呈外大內小的“喇叭形”。
【文檔編號】B22D11/045GK104416127SQ201310370762
【公開日】2015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2日
【發明者】竇華新 申請人:天津市漢達特碳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