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非真空處理降低鋼中氫含量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非真空處理降低鋼中氫含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煉鋼出鋼硫含量不超過成品目標值;2)加入劑蓋罐;3)將前一罐同鋼種的鑄余渣翻入本罐鋼水頂部;若無前一罐頂渣翻入,加入1.5~2.5kg/噸鋼的預熔合成渣進行埋弧脫硫;4)合金在煉鋼加入前經過8小時以上烘烤,煉鋼加入合金;5)在不進真空處理的鋼種時,使用全修5次以上和小修2次以上的鋼水罐;6)轉爐冶煉時不使用渣鋼和鐵皮;7)中間包烘烤3~8小時。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生產非真空處理的鋼種可實現氫含量不超過3.0ppm,對應的厚度≥40mm鋼板探傷合格率達到96%以上,比普通工藝探傷合格率提高20%左右。
【專利說明】一種非真空處理降低鋼中氫含量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冶金【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非真空處理降低鋼中氫含量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鋼中氫含量較高時,容易造成厚規格鋼板形成氫致內裂紋,導致探傷不合。去除鋼中氫的主要方法是對鋼水進行抽真空處理,以降低鋼中氫含量。當工藝條件不具備真空脫氫時,很難克服氫偏高與厚規格鋼板探傷不合之間的矛盾。為此需要設計一套新操作方法盡可能降低鋼中的氫含量以解決厚規格鋼板探傷不合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對需要探傷的厚規格鋼種,當工藝條件不具備鋼水真空脫氫時可降低鋼中氫含量的方法。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5]一種非真空處理降低鋼中氫含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06]I)煉鋼出鋼硫含量不超過成品目標值+0.03%,以減輕精煉工序的脫硫任務;
[0007]2)轉爐出鋼后加入預熔渣或中空鎂質蓋罐劑蓋罐;
[0008]3)進入精煉工序后,將前一罐同鋼種的鑄余渣翻入本罐鋼水頂部,作為頂渣進行精煉,前一罐鑄余頂渣經過`高溫蒸發氫含量很低;若無前一罐頂渣翻入,加入1.5~2.5kg/噸鋼的預熔合成渣進行埋弧脫硫;
[0009]4)合金在煉鋼加入前要經過8小時以上烘烤,煉鋼加入絕大部分量的合金,控制精煉合金加入量不超過1.50kg/噸鋼;
[0010]5)在生產厚規格需探傷且不進真空處理的鋼種時,使用全修5次以上的鋼水罐和小修2次以上的鋼水罐,以控制鋼水罐襯水分向鋼水中擴散;
[0011]6)轉爐冶煉時不使用渣鋼和鐵皮;
[0012]7)中間包烘烤3~8小時,煤氣流量為80~200Nm3/h。
[0013]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4]一種非真空處理降低鋼中氫含量方法,在滿足了工藝要求下,生產非真空處理的鋼種可實現氫含量不超過3.0ppm,對應的厚度> 40mm鋼板探傷合格率達到96%以上,比普通工藝探傷合格率提高20%左右。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說明:
[0016]實施例一
[0017]以100噸鋼水罐生產探傷結構板Q345D為例,一種非真空處理降低鋼中氫含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18]I)煉鋼出鋼硫含量不超過成品目標值+0.03%,以減輕精煉工序的脫硫任務;[0019]2)轉爐出鋼后加入預熔渣蓋罐;
[0020]3)進入精煉工序后,將前一罐同鋼種的鑄余渣翻入本罐鋼水頂部,作為頂渣進行精煉;
[0021]4)合金在煉鋼加入前要經過10小時烘烤,煉鋼加入絕大部分量的合金,控制精煉合金加入量1.03kg/噸鋼;
[0022]5)在生產該鋼種時,使用周轉次數18回的鋼水罐,使用全修5次以上的鋼水罐和小修2次以上的鋼水罐,以控制鋼水罐襯水分向鋼水中擴散;
[0023]6)轉爐冶煉時不使用渣鋼和鐵皮,使用自產坯頭和坯尾廢鋼;
[0024]7)中間包小火烘烤5小時,煤氣流量為80~200Nm3/h。
[0025]實現了鋼水精煉終點氫含量2.1ppm0
[0026]上面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基本原理,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限制,凡是依據本發明對其進行等同變化和修飾,均在本專利技術保`護方案的范疇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非真空處理降低鋼中氫含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煉鋼出鋼硫含量不超過成品目標值+0.03%,以減輕精煉工序的脫硫任務; 2)轉爐出鋼后加入預熔渣或中空鎂質蓋罐劑蓋罐; 3)進入精煉工序后,將前一罐同鋼種的鑄余渣翻入本罐鋼水頂部,作為頂渣進行精煉,前一罐鑄余頂渣經過高溫蒸發氫含量很低;若無前一罐頂渣翻入,加入1.5~2.5kg/噸鋼的預熔合成渣進行埋弧脫硫; 4)合金在煉鋼加入前要經過8小時以上烘烤, 煉鋼加入絕大部分量的合金,控制精煉合金加入量不超過1.50kg/噸鋼; 5)在生產厚規格需探傷且不進真空處理的鋼種時,使用全修5次以上的鋼水罐和小修2次以上的鋼水罐,以控制鋼水罐襯水分向鋼水中擴散; 6)轉爐冶煉時不使用渣鋼和鐵皮; 7)中間包烘烤3~8小時,煤氣流量為80~200Nm3/h。
【文檔編號】C21C5/28GK103555891SQ201310480320
【公開日】2014年2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1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14日
【發明者】徐向陽, 李田, 張曉軍, 劉建東, 聞學東, 許艷麗, 李陽, 丁勇, 王國慶 申請人:鞍鋼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