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葉片鐵水脫硫復合攪拌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冶金脫硫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雙葉片鐵水脫硫復合攪拌器,包括中心攪拌軸(1)、底部攪拌葉片(2)及上部攪拌葉片(3);所述底部攪拌葉片(2)與中心攪拌軸(1)的下端部固定相接;所述上部攪拌葉片(3)的中心套管(4)與中心攪拌軸(1)滑動套接;所述底部攪拌葉片(2)采用四葉片結構;所述上部攪拌葉片(3)采用四葉片結構。本實用新型通過采用底部攪拌葉片及上部攪拌葉片的上層葉片結構,在上部攪拌葉片與底部攪拌葉片復合運動作用下,在攪拌區域會形成復合渦流效應,攪拌器的攪拌效率更高,脫硫效果更理想。
【專利說明】一種雙葉片鐵水脫硫復合攪拌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冶金脫硫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雙葉片鐵水脫硫復合攪拌器。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對鋼鐵材料的要求日趨嚴格,特別是海洋石油,化工,汽車等工業的發展,均需要低硫,甚至超低硫的高品質鋼材。鐵水爐外脫硫作為鋼鐵生產的一道工序,其優勢主要在以下方面:(I)鐵水脫硫預處理發揮了渣吸收硫能力的潛力,可提高高爐的生產率;(2)發展鐵水脫硫預處理更重要的是可得到含硫很低的鐵水,為生產優質鋼提供必要條件;(3)鐵水爐外脫硫相對高爐,轉爐,爐外精煉等工序而言,其脫硫成本最低;(4)發展鐵水脫硫預處理后,擴大了轉爐冶煉的鋼種范圍,使轉爐能夠冶煉汽車板、海洋平臺板、造船板、不銹鋼等新鋼種;(5)脫硫預處理的應用也進一步保證了連鑄工序生產順行和連鑄坯的質量;(6)鐵水脫硫預處理可以縮短轉爐、精煉工序的冶煉周期。
[0003]鐵水脫硫預處理工藝中比較典型的設備為鐵水脫硫攪拌頭,將脫硫粉劑直接加入鐵水中,使攪拌頭下降至鐵水中攪拌進行脫硫處理。攪拌頭是價格不匪的消耗件,它的維修制造需要費用和時間。處理過程渣量大,另外現有攪拌頭還存在攪拌效率不高,脫硫效果不理想等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旨在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攪拌效率高,脫硫效果理想的雙葉片鐵水脫硫復合攪拌器。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
[0006]一種雙葉片鐵水脫硫復合攪拌器,它包括中心攪拌軸、底部攪拌葉片及上部攪拌葉片;所述底部攪拌葉片與中心攪拌軸的下端部固定相接;所述上部攪拌葉片的中心套管與中心攪拌軸滑動套接。
[0007]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本實用新型所述底部攪拌葉片可采用四葉片結構。
[0008]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所述上部攪拌葉片可采用四葉片結構。
[0009]本實用新型通過采用底部攪拌葉片及上部攪拌葉片的上層葉片結構,在上部攪拌葉片與底部攪拌葉片復合運動作用下,在攪拌區域會形成復合渦流效應,攪拌器的攪拌效率更高,脫硫效果更理想。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僅局限于下列內容的表述。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2]圖中:1、中心攪拌軸;2、底部攪拌葉片;3、上部攪拌葉;4、套管。【具體實施方式】
[0013]如圖所示,雙葉片鐵水脫硫復合攪拌器,它包括中心攪拌軸1、底部攪拌葉片2及上部攪拌葉片3 ;所述底部攪拌葉片2與中心攪拌軸I的下端部固定相接;所述上部攪拌葉片3的中心套管4與中心攪拌軸I滑動套接。
[0014]本實用新型所述底部攪拌葉片2可采用四葉片結構。本實用新型所述上部攪拌葉片3可采用四葉片結構。
[0015]本實用新型通過采用底部攪拌葉片及上部攪拌葉片的上層葉片結構,在上部攪拌葉片與底部攪拌葉片復合運動作用下,在攪拌區域會形成復合渦流效應,攪拌器的攪拌效率更高,脫硫效果更理想。
[0016]本實用新型能得到鐵水終點硫質量分數為0.002%,甚至更低的水平,也能滿足轉爐生產周期的要求。在鐵水初始硫質量分數為0.05%時,處理后硫質量分數可達0.010%以下,脫硫劑單耗最大為7.0 k g / t。
[0017]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雙葉片鐵水脫硫復合攪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攪拌軸(I)、底部攪拌葉片(2)及上部攪拌葉片(3);所述底部攪拌葉片(2)與中心攪拌軸(I)的下端部固定相接;所述上部攪拌葉片(3)的中心套管(4)與中心攪拌軸(I)滑動套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葉片鐵水脫硫復合攪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攪拌葉片(2)采用四葉片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雙葉片鐵水脫硫復合攪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攪拌葉片(3)采用四葉片結構。
【文檔編號】C21C7/064GK203700417SQ201320853486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4日
【發明者】陳樹村, 于林輝, 王偉宇, 陳星垚 申請人:遼寧中邦高新技術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