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承磨加工生產線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軸承磨加工生產線,包括按工序依次設置的內圈料筒、內圈溝道磨床、內圈內孔磨床和內圈超精磨床,相鄰的所述內圈料筒、內圈溝道磨床、內圈內孔磨床和內圈超精磨床之間均通過下料槽、套圈轉送機構和上料槽連接,其中所述套圈轉送機構包括傳動齒輪、傳送帶和傳送帶安裝板。采用本實用新型的軸承磨加工生產線,將獨立的工序連接起來,各單元之間的套圈轉送自動完成,不需要人工操作,一方面提高了轉送效率,另一方面保證不會混淆加工基準面,確保產品的質量。
【專利說明】軸承磨加工生產線【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軸承套圈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軸承磨加工生產線。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軸承套圈加工,各設備之間沒有連接關系,軸承套圈從上一步工序進入下一步工序時,是通過人工進行轉運,生產操作人員有約40%的工作時間都用于下料到上料之間的轉運工作,工人勞動強度增大,生產效率低,運轉周期長;而且在人工轉運的過程中,工人會將加工的基準面混淆,影響套圈加工的精度,產品質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證。后來出現了一種用于軸承加工的生產線,將各設備連接,但其提供的技術方案并沒有給出連接后套圈轉送的具體方式。
[0003]因此,需要將軸承套圈的各個加工設備連接起來,并解決連接后軸承套圈轉運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軸承磨加工生產線。
[0005]技術方案如下:
[0006]一種軸承磨加工生產線,包括按工序依次設置的內圈料筒、內圈溝道磨床、內圈內孔磨床和內圈超精磨床,其關鍵在于:相鄰的所述內圈料筒、內圈溝道磨床、內圈內孔磨床和內圈超精磨床之間均通過下料槽、套圈轉送機構和上料槽連接,其中所述套圈轉送機構包括傳動齒輪、傳送帶和傳送帶安裝板,所述傳送帶安裝板呈倒置的“L”型,圍繞所述傳送帶安裝板的邊緣設置有滑槽,所述傳送帶安裝板為兩個,兩個傳送帶安裝板平行安裝,所述傳送帶的邊框安裝在所述滑槽內,所述傳動齒輪為兩個,兩個該傳動齒輪分別安裝在所述傳送帶安裝板的兩端,在所述傳送帶的內表面沿長度方向設置有間隔的卡槽,所述傳送帶套裝在兩個所述傳動齒輪上,處于豎`直部分的所述傳送帶與所述下料槽的下料口接觸,處于水平部分的所述傳送帶與所述上料槽的上料口接觸,在所述傳送帶的外表面設置有間隔的限位條,該限位條與所述傳送帶的運動方向垂直,在所述傳送帶安裝板上安裝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條位于所述限位板與傳送帶之間。采用以上技術方案,上料槽和下料槽的安裝在磨床內部,軸承套圈經過一個磨床的加工工序后,從下料槽送出經過套圈轉送機構送至下個工序的上料槽,軸承套圈在套圈轉送機構上時這樣被轉送的,下料槽的下料口與傳送帶接觸,軸承套圈通過自身重力滾至傳送帶上,軸承套圈的下端隨著傳送帶上限位條的推送,從豎直方向提升至水平方向,再在傳送帶的輸送盡頭掉落至下個工序的上料槽,在傳送帶安裝板上安裝的限位板,在轉送時將套圈和限位條夾在限位板與傳送帶之間,套圈不會掉落;將整個生產線連通后,套圈的轉運工作不需要人員手工操作,大大節省勞動力,也不會混淆加工基準面,套圈的加工精度提高。
[0007]上述傳送帶安裝板的豎直部分通過支撐安裝在基座上,所述傳送帶安裝板的水平部分安裝在所述上料槽的上方。采用以上技術方案,豎直部分的傳送帶安裝板將套圈向上提升,水平部分的傳送帶安裝板將套圈運送至上料槽的上料口。
[0008]上述傳送帶和所述限位板均由軟質材料制得。采用以上技術方案,套圈在傳送帶和限位板之間運送時,不會磨損套圈。
[0009]有益效果:采用以上技術方案的軸承磨加工生產線,將獨立的工序連接起來,各單元之間的套圈轉送自動完成,不需要人工操作,一方面提高了轉送效率,另一方面保證不會混淆加工基準面,確保產品的質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軸承磨加工生產線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2為圖1中套圈轉送機構2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3]如圖1所示,一種軸承磨加工生產線,包括按工序依次設置的內圈料筒a、內圈溝道磨床b、內圈內孔磨床c和內圈超精磨床d,相鄰的所述內圈料筒a、內圈溝道磨床b、內圈內孔磨床c和內圈超精磨床d之間均通過下料槽1、套圈轉送機構2和上料槽3連接;
[0014]所述下料槽I包括內圈料筒下料槽、內圈溝道磨床下料槽和內圈內孔磨床下料槽,所述上料槽3包括內圈溝道磨床上料槽、內圈內孔磨床上料槽和內圈超精磨床上料槽;
[0015]所述內圈料筒下料槽和內圈溝道磨床上料槽之間通過所述套圈轉送機構2連接,所述內圈溝道磨床下料槽和內圈內孔磨床上料槽之間通過所述套圈轉送機構2連接,所述內圈內孔磨床下料槽和內圈超精磨床上料槽之間通過所述套圈轉送機構2連接;
[0016]從圖2中可以看出,所述套圈轉送機構2包括傳動齒輪21、傳送帶22和傳送帶安裝板23,所述傳送帶安裝板23呈倒置的“L”型,圍繞所述傳送帶安裝板23的邊緣設置有滑槽,所述傳送帶安裝板23為兩個,兩個傳送帶安裝板23平行安裝,所述傳送帶22的邊框安裝在所述滑槽內,所述傳動齒輪21為兩個,兩個該傳動齒輪21分別安裝在所述傳送帶安裝板23的兩端,在所述傳送帶22的內表面沿長度方向設置有間隔的卡槽,所述傳送帶22套裝在兩個所述傳動齒輪21上,處于豎直部分的所述傳送帶22與所述下料槽I的下料口接觸,處于水平部分的所述傳送帶22與所述上料槽3的上料口接觸,在所述傳送帶22的外表面設置有間隔的限位條4,該限位條4與所述傳送帶22的運動方向垂直,在所述傳送帶安裝板23上安裝有限位板24,所述限位條4位于所述限位板24與傳送帶22之間,所述傳送帶22和所述限位板24均由軟質材料制得,所述限位板24的水平部分長度比所述傳送帶22的水平部分與長度短,所述上料槽3的上料口靠近所述限位板24水平部分的末端,軸承套圈在運送至限位板24水平部分的末端時,由于沒有限位作用,套圈通過自身重力掉落至所述上料槽3 ;
[0017]所述傳送帶安裝板23的豎直部分通過支撐安裝在基座上,所述傳送帶安裝板23的水平部分安裝在所述上料槽3的上方。
【權利要求】
1.一種軸承磨加工生產線,包括按工序依次設置的內圈料筒(a)、內圈溝道磨床(b)、內圈內孔磨床(c)和內圈超精磨床(d),其關鍵在于:相鄰的所述內圈料筒(a)、內圈溝道磨床(b)、內圈內孔磨床(C)和內圈超精磨床(d)之間均通過下料槽(I)、套圈轉送機構(2)和上料槽(3 )連接,其中所述套圈轉送機構(2 )包括傳動齒輪(21)、傳送帶(22 )和傳送帶安裝板(23),所述傳送帶安裝板(23)呈倒置的“L”型,圍繞所述傳送帶安裝板(23)的邊緣設置有滑槽,所述傳送帶安裝板(23)為兩個,兩個傳送帶安裝板(23)平行安裝,所述傳送帶(22 )的邊框安裝在所述滑槽內,所述傳動齒輪(21)為兩個,兩個該傳動齒輪(21)分別安裝在所述傳送帶安裝板(23)的兩端,在所述傳送帶(22)的內表面沿長度方向設置有間隔的卡槽,所述傳送帶(22 )套裝在兩個所述傳動齒輪(21)上,處于豎直部分的所述傳送帶(22 )與所述下料槽(I)的下料口接觸,處于水平部分的所述傳送帶(22)與所述上料槽(3)的上料口接觸,在所述傳送帶(22)的外表面設置有間隔的限位條(4),該限位條(4)與所述傳送帶(22)的運動方向垂直,在所述傳送帶安裝板(23)上安裝有限位板(24),所述限位條(4)位于所述限位板(24)與傳送帶(22)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承磨加工生產線,其特征在于:所述傳送帶安裝板(23)的豎直部分通過支撐安裝在基座上,所述傳送帶安裝板(23)的水平部分安裝在所述上料槽(3)的上方。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軸承磨加工生產線,其特征在于:所述傳送帶(22)和所述限位板(24)均由軟質材料制得。
【文檔編號】B24B25/00GK203665276SQ201320853397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3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3日
【發明者】劉遵華 申請人:重慶市新超力軸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