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去除鍍鋅件表面顆粒物的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去除鍍鋅件表面顆粒物的裝置,屬于機械設備【技術領域】。它包括撞擊環、連桿、鉸接支座、搖桿、曲柄,支板上間隔設置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滑動軸承支座,滑動軸承支座內設置有可左右運動的連桿,連桿和滑動軸承支座之間設置有滑動軸承,連桿左端設置有撞擊環,連桿右端設置有鉸接支座,搖桿一端鉸接在連桿右端的鉸接支座上,電機軸連接于小帶輪,小帶輪通過皮帶連接于大帶輪,大帶輪設置在轉軸上,轉軸可轉動設置在滾動軸承支座上,轉軸和滾動軸承支座之間設置有滾動軸承,轉軸一端同軸連接曲柄,曲柄上設置有安裝孔,搖桿另一端鉸接在曲柄的安裝孔上。本實用新型快速、有效地去除鍍鋅件表面的顆粒物,生產效率高。
【專利說明】一種去除鍍鋅件表面顆粒物的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去除鍍鋅件表面顆粒物的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鍍鋅層對鋼鐵而言,既有機械保護作用,又有電化學保護作用,因為其抗腐蝕性好,鍍鋅成本低和耐儲存的優點,所以鍍鋅工藝被廣泛使用。由于鍍鋅層厚度較厚,經鍍鋅后的剛才在各種大氣暴露環境下通常有十幾年到幾十年耐蝕壽命,因此廣泛應用于輸電鐵塔、路燈桿、高度公路護欄、微波塔等長期室外暴露的鋼結構件的腐蝕。由于在鍍鋅過程中,由于鍍鋅前的酸洗程序不完善導致有剩余殘留部分的鐵銹,或者鋼結構件懸掛浸入鋅池太深,碰到池底鋅渣,在鍍鋅鋼結構件的表面形成顆粒物。這些顆粒物不但影響鍍層耐蝕性,而且嚴重損害鍍件外觀,影響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目前生產中,通常通過人工通過鏟刀等工具將這些鍍鋅鋼結構件表面的顆粒物鏟除,不僅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而且工人在鏟除過程中由于顆粒物較為牢固容易受傷。目前,市場上沒有專門用于去除鍍鋅件表面顆粒物的設備。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去除鍍鋅件表面顆粒物的裝置,能快速、有效地去除鍍鋅件表面的顆粒物,生產效率高。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5]一種去除鍍鋅件表面顆粒物的裝置,包括機架、傳動平臺、電機、加工平臺、撞擊環、滑動軸承支座、滑動軸承、支板、連桿、滾動軸承支座、滾動軸承、鉸接支座、搖桿、曲柄,所述傳動平臺和加工平臺都設置在機架上,所述傳動平臺和加工平臺設置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傳動平臺設置與加工平臺的右端,所述加工平臺上設置有下料孔,所述傳動平臺上設置有支板,所述支板上間隔設置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滑動軸承支座,所述滑動軸承支座內設置有可左右運動的連桿,所述連桿和滑動軸承支座之間設置有滑動軸承,所述連桿左端設置有撞擊環,所述連桿右端設置有鉸接支座,所述搖桿一端鉸接在連桿右端的鉸接支座上,所述傳動平臺還固定有電機,所述電機軸連接于小帶輪,所述小帶輪通過皮帶連接于大帶輪,所述大帶輪設置在轉軸上,所述轉軸可轉動設置在滾動軸承支座上,所述轉軸和滾動軸承支座之間設置有滾動軸承,所述滾動軸承支座位于大帶輪的兩端,所述轉軸一端同軸連接曲柄,所述曲柄上設置有安裝孔,所述搖桿另一端鉸接在曲柄的安裝孔上。
[0006]優選地,所述下料孔的下方設置有廢料斗。
[0007]優選地,所述加工平臺兩側設置有防護板。
[0008]優選地,所述撞擊環內側無銳利的邊緣。
[0009]優選地,所述小帶輪和大帶輪上都設置有用于安裝皮帶的凹槽。
[0010]優選地,所述安裝孔位于曲柄中心位置的距離各不相同。
[0011]本實用新型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和效果:鍍鋅件放置在加工平臺,電機通過小帶輪、皮帶、大帶輪帶動轉軸在滾動軸承支座上轉動,從而帶動曲柄勻速轉動。搖桿一端隨曲柄轉動,從而實現連桿快速左右來回運動。連桿帶動撞擊環連續對鍍鋅件進行撞擊,在撞擊中,鍍鋅件表面的顆粒物因撞擊力和振動而脫落,并通過加工平臺上的下料孔落入到廢料斗中。通過調整搖桿在曲柄安裝孔的位置,能有效調整撞擊環的運動行程和距離,從而適應不同鍍鋅件的顆粒物的去除。加工平臺兩側設置有防護板,用于防止被撞落的顆粒物損傷操作人員,有效保護勞動者的安全。本實用新型快速、有效地去除鍍鋅件表面的顆粒物,生產效率高。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0014]圖中:1.防護板,2.加工平臺,3.下料孔,4.撞擊環,5.滑動軸承支座,6.滑動軸承,7.支板,8.連桿,9.電機,10.小帶輪,11.皮帶,12.滾動軸承支座,13.滾動軸承,14.鉸接支座,15.搖桿,16.曲柄,17.安裝孔,18.大帶輪,19.機架,20.廢料斗,21.傳動平臺,22.轉軸。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而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
[0016]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去除鍍鋅件表面顆粒物的裝置,包括機架19、傳動平臺21、電機9、加工平臺2、撞擊環4、滑動軸承支座5、滑動軸承6、支板7、連桿8、滾動軸承支座12、滾動軸承13、鉸接支座14、搖桿15、曲柄16。所述傳動平臺21和加工平臺2都設置在機架19上,所述傳動平臺21和加工平臺2設置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傳動平臺21設置與加工平臺2的右端,所述加工平臺2兩側設置有防護板1,用于防止被撞落的顆粒物損傷操作人員,有效保護勞動者的安全。所述加工平臺2上設置有下料孔3,所述下料孔3的下方設置有廢料斗20,顆粒物通過下料孔3有序落入廢料斗20中,不但有效保護了車間環境,而且便于顆粒物的清理和重新利用。所述傳動平臺21上設置有支板7,所述支板7上間隔設置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滑動軸承支座5,所述滑動軸承支座5內設置有可左右運動的連桿8,所述連桿8和滑動軸承支座5之間設置有滑動軸承6。所述連桿8左端設置有撞擊環4,所述撞擊環4內側無銳利的邊緣,避免撞擊過程中對鍍鋅件表面產生破壞。所述連桿8右端設置有鉸接支座14,所述搖桿15 —端鉸接在連桿8右端的鉸接支座14上。所述傳動平臺21還固定有電機9,所述電機9軸連接于小帶輪10,所述小帶輪10通過皮帶11連接于大帶輪18,所述小帶輪10和大帶輪18上都設置有用于安裝皮帶11的凹槽,有利于傳動更加平穩。所述大帶輪18設置在轉軸22上,所述轉軸22可轉動設置在滾動軸承支座12上,所述轉軸22和滾動軸承支座12之間設置有滾動軸承13,所述滾動軸承支座12位于大帶輪18的兩端。所述轉軸22 —端同軸連接曲柄16,所述曲柄16上設置有安裝孔17,所述安裝孔17位于曲柄16中心位置的距離各不相同,所述搖桿15另一端鉸接在曲柄16的安裝孔17上,通過調整搖桿15在曲柄16安裝孔17的位置,能有效調整撞擊環4的運動行程和距離,從而適應不同鍍鋅件的顆粒物的去除。
[0017]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一種去除鍍鋅件表面顆粒物的裝置使用時,鍍鋅件放置在加工平臺。電機9帶動小帶輪10轉動,小帶輪10通過皮帶11帶動大帶輪18轉動,并實現降速,轉軸22隨大帶輪18同轉速在滾動軸承支座12上轉動,從而帶動曲柄16勻速轉動。搖桿15 —端鉸接于曲柄16的安裝孔17上,并隨曲柄16轉動,從而實現連桿8快速左右來回運動。連桿8帶動撞擊環4連續對鍍鋅件進行撞擊,在撞擊中,鍍鋅件表面的顆粒物因撞擊力和振動而脫落,并通過加工平臺2上的下料孔3落入到廢料斗20中。通過調整搖桿15在曲柄16安裝孔的位置,能有效調整撞擊環4的運動行程和距離,從而適應不同鍍鋅件的顆粒物的去除。本實用新型快速、有效地去除鍍鋅件表面的顆粒物,生產效率高,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0018]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以上內容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離本實用新型說明書的內容或者超越本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去除鍍鋅件表面顆粒物的裝置,包括機架、傳動平臺、電機,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加工平臺、撞擊環、滑動軸承支座、滑動軸承、支板、連桿、滾動軸承支座、滾動軸承、鉸接支座、搖桿、曲柄,所述傳動平臺和加工平臺都設置在機架上,所述傳動平臺和加工平臺設置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傳動平臺設置與加工平臺的右端,所述加工平臺上設置有下料孔,所述傳動平臺上設置有支板,所述支板上間隔設置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滑動軸承支座,所述滑動軸承支座內設置有可左右運動的連桿,所述連桿和滑動軸承支座之間設置有滑動軸承,所述連桿左端設置有撞擊環,所述連桿右端設置有鉸接支座,所述搖桿一端鉸接在連桿右端的鉸接支座上,所述傳動平臺還固定有電機,所述電機軸連接于小帶輪,所述小帶輪通過皮帶連接于大帶輪,所述大帶輪設置在轉軸上,所述轉軸可轉動設置在滾動軸承支座上,所述轉軸和滾動軸承支座之間設置有滾動軸承,所述滾動軸承支座位于大帶輪的兩端,所述轉軸一端同軸連接曲柄,所述曲柄上設置有安裝孔,所述搖桿另一端鉸接在曲柄的安裝孔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去除鍍鋅件表面顆粒物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孔的下方設置有廢料斗。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去除鍍鋅件表面顆粒物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平臺兩側設置有防護板。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去除鍍鋅件表面顆粒物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撞擊環內側無銳利的邊緣。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去除鍍鋅件表面顆粒物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帶輪和大帶輪上都設置有用于安裝皮帶的凹槽。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去除鍍鋅件表面顆粒物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孔位于曲柄中心位置的距離各不相同。
【文檔編號】C23C2/14GK203923360SQ201420248865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15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15日
【發明者】李曉棟 申請人:桐鄉市桐德電力配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