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爐多級連接密閉循環冷卻水系統查漏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高爐多級連接密閉循環冷卻水系統查漏裝置,包括壓力表、三通管、連接管、測壓閥門、加壓閥門,所述三通管之測壓端通過測壓閥門與壓力表連通,所述三通管之出口端通過連接管接入高爐多級連接循環冷卻水系統,所述三通管之入口端通過加壓閥門用連接管與加壓介質連通。本實用新型的查漏裝置可在不影響高爐正常生產的情況下查漏,及時發現并確認冷卻水系統是否有損壞漏水現象,如有漏水則可適當調整流量以避免大量水漏入爐內,在保證高爐穩定持續生產的同時,減少因漏水而增加燃耗,降低高爐成本,而待高爐停爐后進一步確定漏點并封堵,節省大量時間、人力、物力。
【專利說明】一種高爐多級連接密閉循環冷卻水系統查漏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煉鐵設備檢測【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結構簡單、檢測速度快、操作方便的高爐多級連接密閉循環冷卻水系統查漏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當今鋼鐵企業的快速發展,高爐的大型化、高壓化、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高爐能夠長期保持正常、穩定、順行的生產便成為突出的問題。高爐生產過程中,伴隨著爐內熱因力、熱震動、渣皮脫落、燒損、磨損等變化,特別是高爐生產到后期,冷卻系統暴露出來的矛盾尤為突出。直到目前為止,國內外高爐汽化查漏技術少,檢測手段少,查出問題難。主要原因是循環冷卻水在看不見摸不著的密封冷卻管道里,且其漏水表現出來有相當滯后性。當人們通過爐殼冒水、渣鐵反應、煤氣中H2異常含量變化來判定漏水時,漏點一般已較為嚴重,后期堵漏效果較差。特別是有些高爐冷卻系統采用多級連接的方式中間無分段,導致高爐漏水不能及時發現及確認,停爐休風查漏需耗費大量時間及人力、物力。如何能快速、準確、及時的查出漏點一直以來是保證高爐正常生產的重要話題。雖然高爐循環冷卻水系統損壞漏水是高爐生產過程中的常規故障,但如果長時間漏水沒及時發現,將導致大量的水漏入高爐內,從而引發高爐休風、爐涼,甚至爐缸凍結等重大事故發生,對高爐生產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因此,及時、準確查出高爐冷卻系統漏水位置,并正確處理,對搞好高爐穩定順行的生產十分重要。
[0003]現有技術的高爐冷卻水系統查漏一般采用分段點火法、觀察喘氣法、憋壓法等。但由于高爐多級連接密閉循環冷卻水系統的水流無法目視,且中間無分段,再加之水流需循環整個多級連接密閉循環系統,揚程長水壓降低,因此對于上述的點火法、觀察法、憋壓法等一些常規的查漏手段皆不能迅速、準確的找到漏點,難以滿足高爐多級連接密閉循環冷卻水系統快速查漏的使用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檢測速度快、操作方便的高爐多級連接密閉循環冷卻水系統查漏裝置。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包括壓力表、三通管、連接管、測壓閥門、加壓閥門,所述三通管之測壓端通過測壓閥門與壓力表連通,所述三通管之出口端通過連接管接入高爐多級連接循環冷卻水系統,所述三通管之入口端通過加壓閥門用連接管與加壓介質連通。
[0006]本實用新型針對高爐多級連接密閉循環冷卻水系統的特殊性,即水流隨循環水系統揚程的增加而導致水壓降低,傳統的憋壓法由于水壓較低的原因無法快速準確的判斷該系統有無漏點,甚至漏點較小時不能及時發現而導致爐內長期漏水。因此,通過以三通管為核心的簡單查漏裝置,對查漏冷卻水系統注入高壓介質,加壓可加快漏點的滲漏,通過適當時間保壓來觀察壓力表壓力,能夠快速、準確的判斷是否漏水,從而可在不影響高爐正常生產的情況下查漏,及時發現并確認冷卻水系統是否有損壞漏水現象,特別是發現細小早期漏水,且如有漏水則在生產中可適當調整流量,在保證高爐穩定持續生產的同時,減少因漏水而增加燃耗,降低高爐成本。待高爐停爐后,由于已經通過查漏裝置確定密閉循環冷卻水系統的其中一列有漏點,大幅度的縮小了漏點范圍,此時只需采用從上至下逐層點火法確定漏點并封堵。而傳統的點火法由于不能確定漏點范圍,需要整個密閉循環冷卻水系統點火確定,耗費大量人力,且由于長時間斷水不利于冷卻壁的保護。所以,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節省了大量的查漏時間和人力、物力,從而為高爐穩定順行創造有利條件,為煉鐵企業創造經濟效益,具有結構簡單、檢測速度快、操作方便等特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實用新型查漏連接示意圖;
[0008]圖2為查漏裝置結構示意圖;
[0009]圖中:1_壓力表,2-三通管,21-測壓端,22-出口端,23-入口端,3-連接管,4-測壓閥門,5-加壓閥門,6-供水閥門,7-回水閥門,8-排氣閥,9-進水管,10-高爐,11-冷卻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但不得以任何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加以限制,基于本實用新型教導所作的任何變更或改進,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11]如圖1和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查漏裝置包括壓力表1、三通管2、連接管3、測壓閥門4、加壓閥門5,所述三通管2之測壓端21通過測壓閥門4與壓力表1連通,所述三通管2之出口端22通過連接管3接入高爐多級連接循環冷卻水系統,所述三通管2之入口端23通過加壓閥門5用連接管3與加壓介質連通。
[0012]所述高爐多級連接循環冷卻水系統分別設置有供水閥門6、回水閥門7和排氣閥8。
[0013]所述出口端22通過連接管3與排氣閥8連通。
[0014]所述出口端22和/或入加壓閥門5通過快速接頭與連接管3連接。
[0015]所述加壓介質為壓力1.0?1.5MPa的高壓水或壓縮空氣。
[0016]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及工作過程:
[0017]本實用新型針對高爐多級連接密閉循環冷卻水系統的特殊性,即水流隨循環水系統揚程的增加而導致水壓降低,傳統的憋壓法由于水壓較低的原因無法快速準確的判斷該系統有無漏點,甚至漏點較小時不能及時發現而導致爐內長期漏水。通過以三通管為基礎,以三通管連通加壓介質和冷卻水系統排氣閥,對查漏冷卻水系統注入高壓介質,加壓可加快漏點的滲漏,通過適當時間保壓觀察壓力表壓力,能夠快速、準確的判斷是否漏水,從而既不需要對現有多級連接循環冷卻水系統進行改造,又能在不影響高爐正常生產的情況下加壓查漏,及時發現并確認冷卻水系統是否有損壞漏水現象,特別是及早發現細小漏水。如有漏水則在生產中可適當調整流量,在保證高爐穩定持續生產的同時,減少因漏水而增加燃耗,降低高爐成本。特別是三通管連接頭采用快速接頭并與之配套帶快速接頭的連接軟管,能夠快速連接和拆卸查漏裝置,提高查漏效率。進一步使加壓介質壓力達1.0?1.5MPa,根據冷卻系統管道結構、使用新舊程度具體調整壓力,既能夠縮短查漏時間,又能降低對冷卻水系統管道,特別是老舊管道的破壞。而待高爐停爐后,由于已經通過查漏裝置確定密閉循環冷卻水系統的其中一列有漏點,大幅度的縮小了漏點范圍,此時只需采用從上至下逐層點火法確定漏點并封堵。所以,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檢測速度快、操作方便的特點。
[0018]如圖1和2所示,將壓力表1通過不銹鋼球閥4與三通管2之測壓端21連通,三通管1之出口端22通過連接軟管3與高爐10之多級連接循環冷卻水系統的排氣閥8連通,三通管1之入口端23通過不銹鋼球閥5用連接軟管3與加壓介質連通;
[0019]關閉冷卻水系統的供水閥門6及回水閥門7,打開查漏裝置之不銹鋼球閥5通入加壓介質至冷卻水系統,使冷卻水系統內部壓力為1.0?1.5MPa,然后關閉不銹鋼球閥5并打開不銹鋼球閥4,若保壓3?8min后壓力表1讀數大于或等于初始示值則所檢測的冷卻水系統無漏點,否則存在漏點;
[0020]高爐休風后關閉冷卻水系統確定存在漏點范圍之內的供水閥門6及回水閥門7,然后打開漏點范圍之最頂層冷卻設備的排氣閥8將內部的水排出,點火確認該設備是否損壞漏水,并用前述方法從上往下逐層將水排出并點火確認查出損壞冷卻設備,隨后將該層設備的進水管切斷并用查漏裝置接入冷卻水系統的排氣閥8對該層以下的設備再次打壓確定是否還有漏點,如仍有漏點就繼續用前述方法點火確認,如已無漏點后則準備封堵;[0021 ] 若查出系統有漏點而用點火無法查出具體漏點,則先將存在漏點的冷卻水系統之供水閥門6及回水閥門7打開,將水注滿后關閉閥門,再將查漏裝置之不銹鋼球閥5通入
1.0?1.5MPa的壓縮空氣并保壓25?35min,然后從最頂層冷卻設備開始依次從上往下的順序逐層打開管道之排氣閥8,若剛開始打開的排氣閥8發現沒水排出,則該最頂層冷卻設備的水已從該列系統的下部漏出,此時逐層打開排氣閥8直至有水排出,則基本確定有水排出的上面一層損壞漏水,然后再通過對此上層冷卻設備打壓以確定是否存在漏點,如已無漏點后則準備封堵。
【權利要求】
1.一種高爐多級連接密閉循環冷卻水系統查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壓力表(1)、三通管(2)、連接管(3)、測壓閥門(4)、加壓閥門(5),所述三通管(2)之測壓端(21)通過測壓閥門(4)與壓力表(1)連通,所述三通管(2)之出口端(22)通過連接管(3)接入高爐多級連接循環冷卻水系統,所述三通管(2)之入口端(23)通過加壓閥門(5)用連接管(3)與加壓介質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查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爐多級連接循環冷卻水系統分別設置有供水閥門(6 )、回水閥門(7 )和排氣閥(8 )。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查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端(22)通過連接管(3)與排氣閥(8)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查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端(22)和/或入加壓閥門(5 )通過快速接頭與連接管(3 )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查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壓介質為壓力1.0?.1.5MPa的高壓水或壓縮空氣。
【文檔編號】C21B7/24GK204138689SQ201420650912
【公開日】2015年2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4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4日
【發明者】袁正剛, 段昆園, 陳元富 申請人:武鋼集團昆明鋼鐵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