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精密鑄造生產線上多品種模組澆鑄完后的下線設備,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澆鑄模組自動下線的機械裝置。
背景技術:
鑄造業是粉塵大、勞動強度高、安全隱患較多的行業。因此,提高鑄造自動化程度,減輕工人勞動強度是鑄造企業所期望的。
目前精密鑄造企業自動程度較低,加之鑄造品種的多樣性,導致鑄造過程中的大多工序都還得依賴人工完成,比如澆鑄工序,澆鑄完后烘焙小車上模組下線進入清砂過程仍由人工完成。對于模組下線,人工手動作業容易燙傷,同時勞動強度也大;也有企業采用大的電磁吸盤,但是磁盤剩磁多影響清砂,同時也容易將烘焙車鋪墊的砂子一起吸起,效果不好,影響生產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缺陷,提高生產安全性及生產效率,保證產品質量,本發明提出一種用于澆鑄模組自動下線的機械裝置。
為此,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澆鑄模組自動下線裝置,包括支架,支架由立柱和橫梁組成,其特征在于:在橫梁上設有滑動小車,滑動小車通過第一電機驅動能沿橫梁水平移動;在滑動小車中央設有導套,穿過導套設有導柱,導柱上端設有齒條,導柱下端設有第一支架,第一支架再與齒條下端固定連接,在齒條外側嚙合有一齒輪,齒輪固定在滑動小車上,齒輪軸端設有第二電機,通過第二電機驅動齒條上下運動帶動第一支架能夠上下移動;在第一支架下端設有側擋板,在第一支架中心豎直向下設有氣缸,氣缸活塞桿的下端穿過第一支架聯接有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下部為叉形結構,在第二支架下端兩頭分別設有一機械手,使用時通過氣缸活塞桿的伸縮運動控制兩機械手的開合。
有益效果:
本發明以支架作為支撐,通過在支架橫梁上設置滑動小車,在滑動小車上設置齒輪齒條機構并依次通過導柱、第一支架、氣缸、第二支架與機械手連接,構成一個完整的下料裝置,裝置能夠根據生產需要上下左右自由移動,以滿足多品種多模組同時抓起的要求,使用過程中完全自動化操作,避免了人工下線燙傷事故的發生,減小了勞動強度。該裝置實現了澆鑄模組的自動下線,使用效果好、性能穩定,有效提高了生產安全性及生產效率,保證了產品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主視圖;
圖2為本發明的左視圖;
圖3為圖1中機械手的主視圖;
圖4為圖1中機械手的俯視圖;
圖5為圖3的a-a剖面圖;
圖中標號為:1、立柱;2、橫梁;3、滑動小車;4、導套;5、導柱;6、齒條;7、齒輪;8、氣缸;9、第一支架;10、側擋板;11、機械手;12、第二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2、圖3、圖4、圖5所示,一種澆鑄模組自動下線裝置,包括支架,支架由立柱1和橫梁2組成;在橫梁2上設有滑動小車3,滑動小車3通過第一電機驅動能沿橫梁2水平移動;在滑動小車3的中央設有導套4,穿過導套4設有導柱5,在導柱5的上端聯接有齒條6,在導柱5的下端固定連接有第一支架9,將第一支架9的上端再與齒條6的下端固定連接;在齒條6的外側嚙合設有一個齒輪7,將齒輪7固定在滑動小車3上,在齒輪7的軸端設有第二電機,通過第二電機驅動齒條6上下運動帶動第一支架9能夠上下移動;在第一支架9的下端聯接有側擋板10,在第一支架9的中心豎直向下設有氣缸8,將氣缸8的活塞桿的下端穿過第一支架9再聯接有第二支架12,所述第二支架12的下部為叉形結構,在第二支架12的下端兩頭分別聯接有一個機械手11,使用時通過氣缸8活塞桿的伸縮運動控制兩個機械手11的開合,實現抓取和下料。
本發明以支架作為支撐,通過在支架橫梁上設置滑動小車,在滑動小車上設置齒輪齒條機構并依次通過導柱、第一支架、氣缸、第二支架與機械手連接,構成一個完整的下料裝置,裝置能夠根據生產需要上下左右自由移動,以滿足多品種多模組同時抓起的要求,使用過程中完全自動化操作,避免了人工下線燙傷事故的發生,減小了勞動強度。該裝置實現了澆鑄模組的自動下線,使用效果好、性能穩定,有效提高了生產安全性及生產效率,保證了產品質量。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可行實施例,并非用以局限本發明的專利范圍,故凡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變換,均同理包含在本發明的范圍之內。